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条件的逐步改善,野生动物的活动也开始频繁起来。在一些山区农村,数量众多的野猪日渐成为危及农民安居乐业的困扰因素,野猪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农地因“猪进人退”而抛荒更不鲜见。
一方面是野生动物保护的严格规定,一方面是不断升级的野猪扰民事件,如何以规范猎捕等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当前山区农村亟待破解的生态难题。
![]() |
一头野猪出现在陕西省佛坪县三官庙村的玉米田里(2006年6月25日摄)。 新华社发(马亦生 摄) |
![]() |
民警连开20余枪,杭州市西湖景区野猪被击毙。 图为被击毙的野猪需两人才能抬下山。《今日早报》供图 |
遭遇“猪患”的山区农村
今年秋季以来,福建省福安市多个村庄遭遇“野猪部队”的频繁骚扰。在城阳乡占洋村,一说到野猪,村民们就气不打一处来。“只要野猪多下几次山,一季的粮食基本等于白种。野猪一看到吃的就来劲,拦都拦不住。”村民林长坡向记者诉苦道。
在离村约2公里的一片梯田中,有林长坡家的3亩水田。春种秋收,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年,眼看稻子快收成了,一群哼哼打滚的野猪却让老林的收成打了个大折扣。
“3亩田,光种子、农药和化肥就要1000多元,正常年成能收成2000多斤稻谷,野猪一来,不仅收成大减,连田地都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最终勉强打了400来斤粮食,野猪可把我坑苦了!”老林叹息说。
占洋村的一位村干部介绍说,全村100多农户的田地,几乎都被野猪光顾过,一些山坳中的田地因无法看护,被迫忍痛抛荒。村里仅水稻一项,因为“猪患”一年就要损失近百万元。更危险的是,有时房前屋后都能看到野猪的身影,考虑到人身安全,村民只好“猪进人退”。
据福安市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该市18个乡镇不同程度遭受野猪危害,全市50多万亩耕地受此影响。竹笋等经济作物受猪患影响巨大,给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一些农民面临生产困难。据福安市林业部门称,2004年福安全市野猪数量大约只有350头,而目前估计已超万头,增长的速度令人吃惊。
福建省是我国生态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62.96%,居全国首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为野猪的繁衍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福建省野生动植物管理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福建省龙岩、南平等不少山区农村都出现了野猪成患的问题。
![]() |
野猪闯入延安市区,警方和森林公安6枪击毙。 图为野猪在警民围堵中奋力跃过一米多高的矮墙,四处逃窜。 (周 清 摄) |
![]() |
野猪闯入延安市区,警方和森林公安6枪击毙,被击毙的野猪有1.2米长。(周 清 摄) |
但野猪数量的急剧增长还有更多原因:一是自然界中野猪的天敌如虎、豹、狼等数量减少,保持生态平衡的食物链遭到破坏,任凭野猪“一兽独大”;另外自禁猎政策实施来,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捕猎枪支的管理,林区以猎为生的专业“猎户”大为减少,野猪的存活率自然提高。
为应对野猪“侵扰”,福安山区的农民也想了不少招:有的在田地周围打桩,装上铁丝网,插上稻草人;有的半夜起来赶猪,敲锣打鼓放鞭炮。
但野猪似乎对这些招数越来越适应,日复一日的赶猪也让村民们十分疲惫。几次之后,有些野猪甚至改变了“昼伏夜出”的习性,大白天也下山“打起了游击”,村民们不堪其扰。
![]() |
野猪闯入延安市区,警方和森林公安6枪击毙。 图为民警挥钢管围堵野猪 (周 清 摄) |
福安城阳乡林洋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2007年下半年,一些村民在后山上架设电网,至今已经有6只野猪“落网”,平均一只野猪能在市场上卖到1500多元。
但是,不管是出于用电安全还是保护野生动物考虑,这种狩猎方式本身并不合法,随意私设电网、安放“电猫”对进山群众更是巨大的危险。
在福安市相邻的柘荣县,就曾经发生多起群众误入捕猪电网导致死伤的意外事件。最近,福安市供电公司成立了专项整治小组,专门前往野猪猖獗的村庄进行调查,取缔非法私设的电网。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地方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预防、控制野生动物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农业林业生产。面对愈演愈烈的野猪之患,2006年福安市城阳乡政府向上级部门申请组建护农狩猎队,当年9月,宁德市林业局批准成立福安市护农狩猎队。
福安市护农狩猎队队长陈瑞仁告诉记者,目前狩猎队共有6名成员,都是林洋、占洋等猪患严重村的村干部,他们大都具有多年的打猎经验,其中3人还当过民兵队长。
据介绍,福安市林业主管部门已核发了《野生动物猎捕证》,福建省林业厅还批复了该队2007年可猎捕的野猪限额为300只。
“到现在枪弹还没有发下来,我们已经向公安部门递了好几次材料,现在仍在审批当中。这时节正值野猪闹得厉害,一天接到好几个求助电话,我们也没有办法。”谈到一年多来一只野猪也没打到,陈瑞仁颇显无奈。
![]() |
资料图片 |
![]() |
陕西省佛坪县三官庙村村民赵仁勋拿着被野猪毁了的玉米棒子一脸无奈(2006年8月10日摄)。 近几年,地处秦岭南麓的陕西省佛坪县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繁殖能力强的野猪数量也迅速增长,致使当地庄稼大量被毁,农民“谈猪色变”,如何应对野猪泛滥成灾成为当地政府和农民面临的难题新华社发 (梁启慧 摄) |
“治猪”路在何方
日益严重的“猪患”危害,引起了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面对数量剧增的野猪,有专家提出一味保护并不现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野猪过度增长十分必要。
就在今年,杭州市西湖景区曾发生野猪出没惊吓游人的事件,西湖景区管委会在5月份经由林业、公安部门同意,组织猎捕队展开了“驱赶野猪”行动;12月上旬,北京市在公布的市级保护动物名录中,将野猪由一级降为二级,并称此举有助于处置因野猪引起的突发事件。
猪患严重的福建省,早在2005年2月,就由林业、公安和财政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调控野猪种群数量保护农林业生产的工作方案》。
这一方案将猎捕野猪分为季节性护农猎捕和专业猎捕两种。使用猎枪猎捕野猪者,必须持有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野生动物猎捕证》和设区市级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两证缺一不可。
方案特别强调了猎捕的安全防范,要求林业和公安部门对猎捕者进行培训,禁止夜间照明行猎和使用违规工具;以单位名义开展的猎捕野猪活动中,要为所有参加外业猎捕活动的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陈瑞仁告诉记者,福安护农狩猎队依托福安市神龙生物有限公司,并获得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手续很齐全,福安市公安局治安科也对狩猎队弹药库的选址、布置考察指导过,如果猎枪和弹药能配下来,队员们还要再到市里进行培训。
“用高压电、铁夹等猎捕野猪危险太大,我们觉得还是猎枪捕杀效果最好。”陈瑞仁说。
福建省有关野保专家表示,有计划有组织地成立猎捕队,发给猎枪允许其上山打猪是当前缓解“猪患”的有效办法之一。
但猎捕仍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要真正解决“猪患”,必须从根本上理顺野生动物管理体制,并加紧通过科研、放养等方法,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物链条,让整个自然和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