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穿罗布泊之: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2007-12-19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很快就将暗无天日(资料图片)


 
路上真切感受沙尘暴,风沙在路上形成一道一道的路痕

    我们在从铁干里克绕行罗布泊西南沿去若羌的路上,遇到一场非常大的沙尘暴,10米之外根本看不清楚。风沙在路上形成一道一道的路痕。幸好沙尘暴晚刮了一天,否则,当时还处在罗布泊中心地带的我们就倒大霉了,找方向、找道路都会成为大问题。

    在沙尘中拍了几张照片,照相机就进灰了,照出来的片子里有了好几个大黑点,很影响效果,赶紧回到车上。我们在沙尘中穿行了几个小时,到阿尔金山脚下的时候,才跑出了沙尘区。

  身在沙尘暴中,深切感受到它遮天蔽日的力量。对于它的巨大危害,我们或多或少曾感受或耳闻。但是,后来我偶然也了解到了它的另一面,那就是沙尘暴竟然也有益处,这也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其实,沙尘暴或许也是地球为了应对环境变迁的一种症候,就像我们感冒了会发生咳嗽是为了排除气管中的废物一样。而且,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整个沙尘暴的过程却也是自然生态系统所不能或缺的部份。

    沙尘暴可以算是一种自然界的“均营养”运动。沙尘暴把地表土卷入高空,矿物质、有机物等等各种微粒在大气层中飘向远方,补充了沙尘沉降地土壤流失的微量元素。当然,同时也使沙尘暴形成地及加强地的土壤变得贫瘠。

  让我们看看沙尘暴对环境的一些有益作用:

  没有沙尘暴,就没有夏威夷的美丽富饶与生机盎然。夏威夷群岛位于浩瀚的太平洋上,远离大陆,由海底火山喷发后岩浆凝结而成。这些火山岩没有植物根系的作用根本无法形成土壤,而没有土壤,植物很难成活繁盛。

    正是由于沙尘暴,欧亚大陆内部(包括辽阔的中国西北地区)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被携上3000米高空,漂移万里,相当一部分沉降在夏威夷,形成最初的土壤。

    这些土壤养料孕育了夏威夷最初的植物,植物根系又作用于火山岩进一步形成土壤,加上富含养分的沙尘持续不断沉降,最终形成了当地肥沃的土壤,造就了今日迷人的夏威夷。

  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逊原始大森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气溶胶(科学家把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在10—100微米左右的固体、液体微粒叫做“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多种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


周边一片模糊

    曾有专家说:“如果把中国和蒙古的荒漠、戈壁都罩上一个罩子,不让地表的土被风吹起,那么整个美国西海岸的海洋生物将纷纷饿死——没有气溶胶携带来的养分就没有丰富的海洋微生物(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而失去这海洋生物链最底层一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将难以为继。”

  沙尘暴可以减少酸雨的发生。由于沙尘暴多诞生在干燥高盐碱的土地上,这些碱性沙尘在酸雨形成之前,就将二氧化硫等酸性污染气体大多中和掉了,所以往往可以减少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

    如果没有沙尘的作用,那么很多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要严重得多。并且根据日本和韩国气象部门的研究,每当来自中亚的沙尘暴到达两国,当地的酸雨就会明显减轻甚至中止。

  沙尘暴可以减弱温室效应。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气溶胶),还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而降温。由于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的作用,每年因工业大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地球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导致的全球变暖升温值将有大约20%被抵消了。

  自人类有史以来甚至地球生成以来,便有沙尘暴出现了,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杜绝沙尘暴。但总体来说,沙尘暴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是弊大于益的。我们应该更积极地找寻异常沙尘暴频率发生的机制,以真正降低异常气候变迁对于环境、对于人类的危害。资料链接: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公里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利于风力加大、加强空气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主要有四方面:

  
1、强风

    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

  
2、沙埋

    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沙埋危害主要作用于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

  
3、土壤风蚀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十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

    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风蚀危害主要作用于狭管,迎风和隆起等风速大地形。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4、大气污染

    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016mg/m3,室内为80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