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营造“海底森林”
2007-12-1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12月14日电(记者 刘宝森)黄海近岸海底,硕大的马尾藻随着海流漂浮,与其他藻类一起形成了茂密的“水下森林世界”。

    为了恢复近海生态环境,保护日渐枯竭的渔业资源,山东省用了3年时间,投入1.6亿元,在黄渤海近岸海底建成了551公顷的“
海底森林”。

    “海底森林”是投放人工鱼礁后的海底环境一个形象称呼。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副站长王树田说,这一做法是通过在水域中设置构造物,为鱼类等生物营造索饵、繁殖、生长等场所,从而达到保护、增殖资源的目的。

    受污染和过度捕捞影响,我国沿海资源衰退比较严重,以山东沿海为例,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对虾最高年份可捕获3万多吨,而最近十几年仅维持在1000吨左右。

    为改变这一局面,从1995年开始,山东率先在全国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对海洋资源进行修复,这一做法一直持续至今。

    王树田说,早些时候,渔业资源开始出现衰退时,有部分靠海的企业在其经营的海域投入些礁石,养殖虾、蟹、贝类,结果发现不仅海底生态变好了,而且汇聚了更多的鱼群。

    为鼓励更多的海区通过这一方式改善海洋环境,从2005年起,山东省在日照、烟台、威海等地选择了6个单位,通过鼓励在其经营的海域投放报废船体、混凝土、玻璃钢构件等礁体类型,为海洋生物建造栖息家园。

    王树田说,山东省财政每年为每个投放点补贴200多万元,约占总投资的30%,投放单位配套其余资金,3年来,共投入资金1.6亿元。

    烟台豆卵岛附近投放人工鱼礁后,礁区单位水体内藻类生物量是未投礁前的3.2倍,海洋底栖生物恢复和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鹰爪虾、乌贼、螃蟹等的收获量已成倍增长,鱼类也由投礁前的5种增加到28种,每百平方米存鱼量由投礁前的0.48公斤增加到52公斤,虾蟹贝类大量增殖。

    王树田介绍说,所有人工鱼礁投放地点都经过了专家的严格论证。他说,山东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并不是所有海域都适于投礁,投放点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海流、航线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不能破坏海底原始生态。

    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部门调查,通过建立“海底森林”等修复措施,这个省的渔业资源衰退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势头初步得到缓解,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的趋势有所遏制,生态退化的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王树田说,今后3年,山东将再建造10个人工鱼礁项目区,计划每个点每年补贴150万元,使全省近海“海底森林”面积增加到3000公顷。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