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beijingnews.com · 2007-12-10 8:48:04 · 来源: 新京报
美国拒绝在本次会议上承诺设定强制减排目标
美国代表团团长哈伦·沃森的表态让人大失所望。
8日,雅加达,一名印尼人装扮成树抗议印尼政府海边开垦荒地的工程。
8日,环保者在德国柏林游行。
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南非、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代表8日提出一份供各国讨论的决议草案,主张发达国家设立明确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至少要做到不增排温室气体。美国代表团团长哈伦·沃森同日说,美国不准备在本次会议上承诺设立强制减排目标,而要按照自己建立的谈判机制促进问题解决。
草案设立减排目标
南非、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代表共同起草这份大会决议草案。他们希望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能以此草案为基础,经过讨论,最终形成正式的大会决议。
这份草案共4页,就应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提出方案。草案说:“为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最坏结果,发达国家2020年以前应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至40%的目标。”
它还提出,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低于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不过,“如维持现有减排水平,这些目标将难以实现”。
不同国家区别对待
草案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应区别对待。发达国家需着重考虑设立“适宜的全国排放目标”,切实降低排放量;发展中国家则要“采取全国性的缓和措施,遏制温室气体增排趋势,或者减少排放”。它强调:“消除贫困和社会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高于一切的首要目标”。
就本次巴厘岛大会闭幕以后的安排,草案说,与会国应在随后两年内展开谈判,2009年底是达成新国际协议的最后期限。
美国将自行解决问题
美国代表团团长哈伦·沃森8日说,美国不准备在巴厘岛会议上承诺设立所谓强制性减排目标。
美国是唯一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工业国。布什政府一直主张依靠国际援助和发展先进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反对设定强制减排目标。美联社说,一些与会国家要求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表率,而沃森的表态说明,美国明确回绝了这种呼吁。
不过,沃森也强调:“我们正试图解决问题。至于美国将作出何种贡献,我们希望在‘主要经济体会议’后期给出答案。”
沃森提到的“主要经济体会议”,是指美国总统布什提议召开的“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英国、印度等16个主要经济体应邀参加。美国政府计划召集一系列相关会议,今年9月底举办了首次会议。
沃森说,美国计划再举办4次相关会议,定于2008年中期达成商谈协议。
韩墨(新华社专稿)
■ 场外
7000环保者聚集美驻英使馆
全球多个国家举行环保游行活动
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8日走上街头,举行以环保主题的游行活动,借此表达他们对全球气候问题和本次巴厘岛会议的高度关注。
在会议举办地巴厘岛,约500名游行者不畏高温参加游行。一些人举着“遏制气候变暖”、“发达国家必须付出代价”等标语牌;另一些人聚在一起,挥动手中不同国家国旗,呼吁各国达成协议。
英国首都伦敦的环保游行规模似乎更大,当天的阴雨天气没有挡住环保者们的热情。据组织者介绍,约有7000至10000人加入游行队伍。
游行者经过英国议会大楼门前,随后来到特拉法尔加广场,最后聚集在美国驻英使馆门前。一些人打出“再没有第二个地球”、“行动胜于言语”等标语,另一些人则将布什的做法称为“对地球的犯罪”。有的游行者将自己打扮成戴口罩的美国自由女神像,有的则扮演持有“想想孩子们”标语的圣诞老人。
此外,德国、法国、希腊、菲律宾、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地民众8日当天也举行了环保游行活动。
韩墨(新华社专稿)
话题
1 「中国义务」
“不能要求中国承担同样义务”
据新华社电 国际舆论一度比较关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但一个基本事实目前已很清楚: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欧盟代表团发言人梅茨格说,中国宣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是认真的。他的这一见解在会议期间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方面的积极回应。
德意志银行环境专家埃里克·海曼说:“作为一个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5倍于中国的国家的居民,我没有资格对中国指手画脚。在德国,没有人挨饿,我们大家都开汽车,我们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普通的中国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能对中国的环境措施评头论足。”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份由英国政府出资进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个不易为人知晓的事实:在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生产过程,这相当于西方国家把废气排放变相“出口”到中国。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强调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与欧盟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我们不能要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承担和我们同样的义务”。
2 「绿色产品贸易」
绿色产品贸易引发分歧
据新华社电 数十个国家的贸易官员9日继续就气候变化与贸易问题进行对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如何开展绿色产品贸易问题产生分歧。
美国和欧盟在会上提出要削减与风能、太阳能等清洁技术有关的绿色产品的关税。对此,巴西外交部长塞尔索·阿莫林说,贸易官员在此开会是为了使发展、贸易和应对气候变化三者相互支持,抓住关税问题不放会延缓预定的有关进程。巴基斯坦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阿里·巴兹则强调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绿色产品贸易中的困境。他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资金或办法生产有竞争力的绿色产品。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在会上发言说,要调整贸易规则,从而有助于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但必须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框架内采取相关措施。目前该框架不包括对绿色产品减关税等内容。
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应对气候变化贸易官员非正式对话,资助发展、环保技术转让是对话的主要议题。这一为期两天的会议于9日闭幕。
3 「经费问题」
77国要求重估公约经济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的经费从何而来?77国集团对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巨额经费缺口表示了关切,并寻求重新评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经济机制,这一提议却遭到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强烈反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估计,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每年需要花费约400亿美元,而去年用于这一用途的国际经费总计仅为3600万美元。按照目前的趋势,即使是到2030年,有关经费的综述可能都不会超过50亿美元。
随着联合国巴厘岛气候变化会议的推进,在这一基本问题上的分歧也渐趋明显。
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77国集团认为,除非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巨大经费缺口得以弥补,否则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77国集团才希望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机制能够以正式的程序加以讨论。
但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则一直坚持说,有关这个问题的任何谈判只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属的科技机构内进行,而非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附属的执行机构,那意味着可能不会有任何决定付诸执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赞同77国集团的立场,即现有的经费远远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特别是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以后。(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