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新华社
黔灵公园野生猕猴调查:伤人不断难觅“新家”
资料图片
新华社贵阳12月5日电(记者 周之江)今年1月至11月,贵阳市黔灵公园放养的500余只野生猕猴制造了上千起“伤人事件”,而猕猴数量的激增被认为是导致伤人事件屡发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黔灵公园多次试图送走部分猕猴,以达到控制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今年8月,公园再次为不听管束的猕猴寻找“新家”。
然而,因不少市民持有异议,使黔灵猕猴找“新家”难以成行,原本是公园一大特色的野生放养猕猴,却给公园带来两难的尴尬。
11个月上千起猕猴伤人事件
黔灵公园是国内仅有的一家拥有大规模野生猕猴群的城市公园,人猴嬉戏,其乐融融,是其一大特色。
尝试放养野生猕猴始于上世纪80年代,繁衍20余年后,猕猴从十余只增加到500余只,导致猕猴伤人事件增多,破坏植被、影响生物多样性、疾病传染、种群退化乃至争斗致残致死等现象也日益严重。
记者在猕猴的主要栖息地猴山看到,山坡几乎寸草不生,一些较小的植物被猴子折断,树叶啃个精光。
“公园内原有野生红腹锦鸡、竹鸡、相思鸟、鹛类和噪鹛类等数十种鸟类,随着猕猴数量的急剧增加,随着植被的破坏,有的数量已逐步减少甚至绝迹,过度繁殖的猕猴严重威胁到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公园管理处副处长倪铎洋说。
据曾在黔灵公园工作过的乐正中老先生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专家有过适当减少猕猴数量的建议,但当时未被采纳,“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和比例可自然调节,但黔灵公园不行,因为它是人为状态下的。”
那么,是否能送走部分猕猴,给它们另找栖息之地呢?
猕猴处理两难的窘境
消息传出,外地一些景区很快表示出愿意接纳猕猴的意向。为了争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公园方面决定,在送走猕猴前,充分征求意见并邀请部分爱猴市民全程监督。
在对上千名市民的民意调查中,多数赞成送走部分猕猴,但不同意见者也很多。11月21日,新近成立的民间组织,贵阳黔灵山猕猴保护委员会派出10名委员前往一家欲引进猕猴的外地野生动物园实地探访,一些委员认为,那里的环境与黔灵公园存在很大差距,不同意向那里送猕猴。
公园方面因此感受到很大压力。毕建明说:“野生猕猴已经成为公园的一大心病。如果放任自流,猕猴伤人不断且影响生态环境;要想控制数量,老百姓不答应,甚至我们将一些性情暴躁、喜攻击游人的猕猴关起来都不行,一些不知情的市民不但出面制止,还动手撬开铁笼,放走猕猴。”
这两难的窘境令毕建明十分为难:“很多市民不信任公园,总觉得我们在从中牟利。”
也有市民认为,猕猴伤人,主要是因为一些游客不清楚猕猴的习性,贸然抚摸、轰赶猴群导致,如果公园能加强宣传并安排专人看护,就能减少甚至杜绝猕猴伤人事件的发生。
更有人指出,黔灵猕猴的处置权不仅仅属于公园一方。黔灵山猕猴保护委员会会长周泽琪表示:“猕猴属于国家和人民,黔灵公园管理处不能擅自处置。”
建立人猴和谐相处之道
“这样大面积的公园,靠职工看护猴群,几乎无法做到。事实上,加强管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想办法将猴群控制在合理的数量之内,‘黔灵猴灾’就无法根治。”唐富贵说。
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猴子多数的过激行为源于游客的刺激。”谢家骅教授认为:“猕猴有自己的领地,当它们感觉游客的威胁,出于本能会选择主动攻击。”
有统计表明,近年来,黔灵公园猕猴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252例,2005年550例,2006年727例,今年截至目前已超过千例。
贵州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李明晶也认为,控制数量比较好的办法是将老弱病残猕猴处理给正规的生产、养殖单位,“我不赞成将猕猴放到野外,因为,外来物种可能会给当地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其后果难以预知。”
“我相信,通过与市民的充分沟通,会就如何分流猕猴问题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最终建立起人与猕猴和谐相处之道。”毕建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