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瞭望》周刊
|
近日,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蓝藻的生长进入高峰期,太湖部分水域漂满厚厚的蓝藻,发出一股腥臭味。 据介绍,蓝藻的出现主要是有机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所致。 新华社发(张立伟 摄) |
![]() |
近期,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布8月份安徽省重点流域水质月报,报告显示巢湖湖区水质由上月中度污染降为重度污染,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 (新华社发) |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水资源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频发与并发趋势。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中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我国的沙化及强沙化趋势土地面积达45.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上世纪末的三大环境突变灾难(1996年黄河断流266天、1998年全国洪水泛滥、2000年全国沙尘暴频发)、2005年末的松花江污染和今年江苏无锡的太湖蓝藻暴发导致的水荒事件,不仅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产生一波又一波恐慌,也使国际社会针对我国的环境责难加剧。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环境保护到了极其严峻的时刻,已经临界进入预警时代。
在不远的将来,如果我们能够对确定的中国环保高危城市、河流等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采取得当措施,确保其不出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将是中国的大幸。
然而,最近《瞭望》新闻周刊的环保专题调研小分队赴多个省市采访时看到,一些地方的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环保举措仍是说得多,做得少。
记者所见所闻,更多的感触是痛心和忧心,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断然措施,我们的环境问题将带来难以逆转的灾难。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刘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