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族群自愿牺牲 揭密动物扑朔迷离的自杀之谜
2007-11-23

    来源:互联星空—新华网

为族群自愿牺牲 揭密动物扑朔迷离的自杀之谜

    从表面来看,自杀是对自然法则的嘲弄,一切生灵都有为生命奋斗到底的本能。人类了断自己的原因非常复杂。把自杀归因于物竞天择的法则,是不能解释人类的自杀行为的。

    动物的事情比起人类来说要简单得多,然而动物不会留下任何一个像便条那样清晰的东西给你去研究,也不太可能带有像跳下悬崖寻死那样清晰的意识去做一些事情。

    经常的情况是:人们不清楚旷野之中发生的死亡是故意的,抑或是一场事故。

  为族群自愿牺牲的动物

  很多动物为了族群的安全或延续,明知是死路一条,也套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比如为保护家园献出生命的蜜蜂,比如为了孩子甘愿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口粮的蝎子妈妈,比如它们——

  累死自己的蝴蝶:一只成年蝴蝶过了繁殖期后,会对活下来的后代构成威胁,因为,如果年老的昆虫被鸟发现后,捕食者会根据蝴蝶的图案从大自然中分辨出它想要捕获的蝴蝶,这样就会使小蝴蝶亦同时处于危险之中。

    于是,过了繁殖期的蝴蝶会落在地表上,凶狠地扑打自己的翅膀,直到精疲力竭而亡。它们这是为了在“被捕”之前灭掉自己的所有痕迹和一切秘密。

  谜样的“投海”事件

点击图片翻页

  1868年的一天,天气晴朗,海上能见度很好,远处挪威的海岸线清晰可见。一艘满载着乘客的邮船正在硬浪前进,甲板上挤满了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游客。

    突然,有人大声喊道:“你们看!那是什么?”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不远处的海面上,一片黑乎乎的东西正在不停地蠕动。是鱼群吗?不像。那么这又是什么呢?人们猜测着,但没有人能够作答。

  渐渐地,船驶近了。人们终于看清,原来是数不胜数的旅鼠正从海岸上向海洋深处奋力游采。游在前面的老鼠,很多已经力竭而沉,但随后而来的毫不退缩,依然前赴后继。

  事后,海面上出现了大片旅鼠的浮尸。

  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开始注意到,每隔三四年,生活在北欧的旅鼠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挪威海和北海岸边,投海而死。

  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这是当地人始终弄不清楚的个谜。一百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然而,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跳海“自杀”,和它们旺盛的繁殖力有关。因为繁殖能力太强,旅鼠过多,造成居住地食物的供不应求,“鼠满为患”。在这种情况下,旅鼠只好迁移他乡。

    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都比现在狭窄得多,那时的旅鼠完全可以游过大海,到达彼岸,建立新的生活栖息点。于是长此以往,集体迁移就成了挪威旅鼠的本能,代代相传。

    然而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如今的挪威海和北海都比过去宽多了,旅鼠们再也无法游到对岸,漫无边际的海水无情地卷走了它们的生命。

  但是这种推测并不圆满,为什么旅鼠们不接受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而改变自己的迁移路线?而且有人观察到有些时候旅鼠也向北迁移,投入巴伦支海和北冰洋,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推测,那么许多年前巴伦支海的北面和北冰洋之间也曾经存有陆地?

  一些俄国学者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万多年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上的浮冰冻成了厚厚的冰原,而南来的风将西伯利亚和北非的大量沙土带到了冰原上,在冰面上沉积了厚达数米的沙土层。每逢夏季,冰原上芳草萋萋,生机盎然,旅鼠也采到这块冰原上栖息。

    他们认为,向北跳入巴伦支海和北冰洋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当年曾经存在过的冰原。不过这个解释同样遭到了另外些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个解释缺乏充足的证据,有些牵强附会。

  看来,学者们对旅鼠投海自杀之谜的解释还没有达成一致,争论还要继续。

    不可理喻的伪自杀

点击图片翻页

  海龟是生活在海里的爬行动物。它们没有腮,要用鼻孔来呼吸,靠吃鱼、软体动物和海藻为生。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加纳维扛尔海峡,有人发现了一只把自己埋在淤泥中的海龟。起先,人们以为这只是个海龟壳,但当人们扒开淤泥,把它挖出来后,却发现这是一只活海龟。海龟“自埋”让很多潜水员感到很新鲜,因为在他们的潜水生涯中还从没遇到过这种事为什么海龟要把自己活埋在淤泥里呢?

  有人说,这是海龟在清除身上的藤壶(一种海生软体动物):有人说,这可能是海龟冬眠的一种形式,还有人说,这是海龟在冰冷的海水中取暖。

  一些科学家观察到,海龟“自埋”的时候,是把脑袋扎到淤泥里的。在它们头上寄生的藤壶虽然因为陷入淤泥缺氧而死,可它们身体中部和尾巴上的藤壶仍然活得好好的。

    而且,在个子较大的雄海龟身上,常常寄生着很多藤壶,但一些身上没有藤壶的大个儿雄海龟,在海底也有这种“自埋”的行为。看来,说海龟“自埋”是为了清除藤壶的说法站不住脚。

  潜水俱乐部成员罗丝在一次训练中潜入海底,发现淤泥中露出一只“海龟壳”,像是被人扔掉的。罗丝游过去拍下了照片,然后伸手把这只“海龟壳”提了起来,这只“海龟壳”竟然活了过来,原来是一只“活埋”了自己的活海龟。似乎很不满意自己被惊扰,海龟抖掉了身上的淤泥,转身游走了。

    没过多久,罗丝又发现了一只“海龟壳”,这是一只大个子雌海龟,它并没有睡觉,爪子特别敏感,罗丝还没有碰到它,它就搅动起淤泥,把海水搅浑,逃之夭夭了。与此同时,罗丝的同伴们也发现了两只埋在淤泥里的大个儿雌海龟。

  根据这些新发现,佛罗里达州的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否定了之前的猜测:首先,在潜水员发现的4只“自埋”海龟中,有3只是大个儿雌海龟,这就推翻了大个子雄海龟为摆脱藤壶而“自埋”的说法。

    其次,从潜水员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海龟的“自埋”是一个短暂的事件,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还有,根据罗丝的记录,她发现海龟“自埋”的时候,海底水深27.4米,水温21.7℃,这说明,海龟“自埋”也不是为了取暖。

  海龟“自埋”是为了什么?这种现象是偶然的,还是经常发生的?到现在,还是不解之谜。

  为地震而自杀?

  1975年1月下旬的一天,中国辽宁海城地区风雪漫天,气温已是-10℃,按照常理,冷血动物蛇早已经冬眠了,然而在该地区方圆50公里范围内竟然发生了一个让人惊骇的现象:数以千计的各种冬眠的蛇突然停止冬眠,纷纷爬出原来的躲藏之地,冻僵在冰天雪地之中。

    十几天后,海城地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由于这起冬蛇自杀事件引起了地震工作者的注意,他们结合大量监测资料,提前准确预报了这场地震,使政府及时疏散群众,减轻了地震的损失。冬蛇的自杀行为,无意中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

  其实,很多动物都有预感地震来临的本领,像马、狗、鼠、蚁等,但它们最多只能在震前几小时或一两天内做出异常反应,而蛇却在震前十几天就出现异常行为,这让人们产生了蛇的自杀是否与地震有关的疑问。

  几十年间,科学家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找寻最后的答案,形成了三种比较主流的解释:

  最为流行的是地热说。蛇是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气温的升降而变化,当气温降到10℃以下就进入冬眠期,当气温降至0℃时,蛇就会因血液结冰而死。而地震前地壳深处岩石的剧烈位移,产生了大量热能,使地温升高到10℃以上,蛇从冬眠中醒来,以为外面已经是春暖花开,纷纷出动觅食,结果冻僵而死。

  地声说则是另外一些科学家所持的观点。在地震发生前地壳深处的每一次构造变动都发出了地声,不过声音微小,人完全听不见,但蛇具有比人灵敏数倍的听觉,它甚至能听到60米外兔子蹦跳的声音。

    蛇正是凭借这种特异的听觉来捕捉食物和逃避天敌,当隆隆的地声不断传入蛇洞时,蛇大受惊吓,因而从防卫避凶的本能出发,狂爬出洞。

  最近,人们还提出了一种奇怪的学说——地气说。科学家们在地震前用仪器测定,地震前岩层的强烈摩擦会释放出大量的氡气和其他气体,而蛇在氡含量几十倍于正常值时会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所以当大量氡聚集在蛇洞中时,冬蛇原本的睡眠状态被强行改变,蛇被迫成群出洞。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