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瞭望新闻周刊》
9月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第62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开幕式上发表讲话。 当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开始举行一般性辩论。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将就一系列重要的国际问题阐述各自立场。今年一般性辩论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新华社记者 侯 俊 摄)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矛盾中心不在联合国,而是游离在外。这个因素就是美国。
不久前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与新一届联大关于气候变化的一般性辩论,被认为是为12月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进行的预热。
尽管是以在政治上造势为主,并没有技术层面的实质成果,但在级别上都是空前的,显示了联合国对气候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
"美国缺环"
这次高级别会议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其中包括8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布什没有出席,只参加了会後的闭门工作晚餐。英国学术杂志《自然》评论说,美国成了这次会议"最大的缺环"。
事实上美国并不是完全没有露脸,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会上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声称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发展新技术,这个调子与三天後在华盛顿举行的、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变暖会议上布什的调子一致,但与许多代表的观点不一致。科学界人士发言提出,利用现有技术已经足以做到大幅度减少排放,但需要采取行动。
包括美国在内,华盛顿"全球变暖会议"汇集了世界上17个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包括8国集团以及中国、印度、巴西等经济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大国,这些国家的排放量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4/5。
布什发起这次会议的动机遭到许多质疑,被认为是试图损害甚至"劫持"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4日会议上的发言中含蓄地警告了美国,指出应对全球变暖的行动应当统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下进行。
作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一直是气候问题上的异类。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美国阵营与欧盟阵营激烈争论,前者不肯接受後者提出的较大幅度减排计划,会议几乎失败。最後双方分别作出妥协,《京都议定书》得以诞生。
但是在2000年于荷兰海牙举行的第六次缔约方大会上,美国的消极敷衍态度又使会议陷入僵局。2001年,新上台的布什政府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退出了在联合国框架内应对气候变暖的行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持续否认"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论点。
9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前排左)出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 新华社记者 侯俊 摄
不再否认气候变暖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于今年发表了它的第4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这份集结各国科学界精英力量、历时数年完成的报告,强化了"全球气候正在变暖、非常有可能(相关性超过90%)由人类活动促成"的结论。与2001年第3份评估报告遭到美国政府质疑的情形相比,新报告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美国也不再否认。
但是,承认气候正在变暖,与采取何种措施应对气候变暖,这对美国来说是两回事。出于经济利益的原因,美国始终不愿意承诺在实质上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甚至不仅仅是在环保方面饱受诟病的布什政府的态度,而是二十多年来美国的一贯态度。
在美国缺席的情形下,《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初强制生效,此时离该议定书诞生已有8年,离2012年失效只剩7年。相关减排目标能否如期完成,本身已是一个疑问,而它失效後是否能有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新协定来接替,更是令人忧虑。
国际协定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讨论才能达成,尤其是在涉及经济利益、存在巨大矛盾的时候。以《京都议定书》的经历为参照,人们普遍认为必须在2009年达成一个新协定,才能在保证《京都议定书》到期後能够马上接续。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起这次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目的就是推动各国在12月份的气候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开启新协定的谈判,这也是绝大多数与会国家的期望。
自愿或强制
如果说此次联合国气候会议的主调是"统一行动",华盛顿气候会议的主调就是"自行其是"。布什在会上谈论了新技术,表达了对先进技术投资的积极态度,虽然没有拿出具体的投资承诺,其行为在媒体看来已经算是进步了。但他仍然拒绝承诺让美国实施强制的减排计划,并且没有表现出要帮助达成新协定以继承《京都议定书》的任何兴趣。
一直以来,工业化国家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态度就存在巨大分歧。以欧洲为代表的一方希望制订明确、强制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清楚时间表,美国一方则倾向于让各国"自愿"地采取减排措施。"自愿"原则的效果如何令人怀疑,这导致人们对华盛顿气候会议的反应冷淡。
在拒绝接受强制减排计划的同时,美国一直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减排义务的状况感到不满。1995年气候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的《柏林授权》决定,不为发展中国家引入除公约义务外的任何新义务。
《京都议定书》秉承了这一原则,仅为发达国家设立明确目标,邀请发展中国家在自愿基础上参与。美国挑剔并最终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理由之一就是"这项协议免除了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责任,这不能使美国享有最大的经济利益"。
即使美国能在巴厘岛会议上回到新协议的谈判桌,这个矛盾能否解决,仍是未知之数。(《了望》新闻周刊驻联合国记者 王艳红)
气候-改革-危机:将贯穿第62届联大
新华每日电讯:第62届联合国大会当地时间18日下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这是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上任以来的第一届联大。分析人士认为,前两届联大没有完成的一些重要工作都将继续在本届联大讨论,而气候变化等问题将成为本届联大的重要议题。
风暴中的中国气候外交
《环球》杂志:2007年初以来,围绕气候问题展开的一场场风暴级的外交斡旋,成为国际政经舞台的主要节目:6月的八国峰会,9月的联合国大会,11月的中欧首脑会议,气候都是主要议题……
数字会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什麽叫热点:近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参会人数多达1万人!拿外交人士的话来说,"谈气候问题,五六千人的会议都算不上`大'会"。
评论:抑制气候变暖还需谋求更大共识
《新京报》:9月8日,APEC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的参与,同时又要尊重各经济体情况的不同和能力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2012年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安排。会议还达成了在2030年前将亚太地区能源强度降低25%的意向性目标。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表示,中国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
短评: 责任 承诺 行动
新华网澳大利亚悉尼9月8日电 (记 者 陈 贽) 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领导人8日在悉尼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磋商时,"责任"、"承诺"与"行动"是使用频率很高的3个词汇。在关注会议当天发表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清洁发展的宣言》时,人们也在掂量这3个词汇的分量。
"气候外交"烽火连天
《环球》杂志: "今天天气,哈哈哈……"
这样的话语在外交舞台上,已经不再是顾左右而言他的说辞,而是讨论减排温室气体的前奏。进入21世纪以来,多方斡旋解决全球变暖气候异常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外交的常态。
在外交界人士眼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已成为继WTO多边谈判後最重要的国际谈判。WTO谈判是给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定规则,而气候谈判因为涉及减排温室气体,事实上是在"给经济发展设定上限"。
人类离危险临界点还有多远?
《环球》杂志:人类离安全气候的边缘还有多远呢?德国科学家说,只有2摄氏度 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两度,那麽人类的生存条件就将受到威胁,人类社会就将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尽管对"两度"临界点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但看过科学家们和作家们描述的破坏性发展所制造出来的明日世界有多麽触目惊心,相信大多数人能够认同气候问题和有节制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