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大面积污染的太湖水面。
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导致太湖的治理与保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谁在污染太湖
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导致太湖的治理与保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国外上游污染,要对下游补偿,但中国现在还没有
2001年11月21日凌晨,嘉兴300多群众用船只和机械,开始他们自己组织的“零点行动”:沉船筑坝,封堵边界河道麻溪港。
江苏、浙江两地群众在各自地界内挂起大幅标语,嘉兴方面的标语是:“为了子孙后代坚决堵住污水”“还我一河清水,还我鱼米之乡”。而河另一边的江苏吴江挂出的标语则直言:“公然违法断水堵航天下奇闻”。
断河行动的背后,是江苏盛泽和浙江嘉兴两地长达10年诉讼的跨省河流污染。
从1993年起,全国丝绸印染行业开始突然向盛泽集中,当处在下游的嘉兴严格治污时,盛泽却成了污染者天堂,完全没有治理的污水每年以9000万吨量沿地势向嘉兴涌来,2/3排进了京杭大运河。
五年的发展,盛泽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国内最大的印染基地,盛泽官方统计的印染行业年产值达10亿,而嘉兴累积渔业损失5000万元,众多村庄必须行船10里才能取到饮用水;直接受灾人数15万人,80万人饮用水受污。
嘉兴方面多次与江苏各级政府交涉,但盛泽排污行为始终未见减少。最终导致6年前的11月21日凌晨,300多嘉兴农民断河一幕。
盛泽与嘉兴的10年纷争,暴露了地方政府之间协调机制的缺失。太湖流域处于长三角发展的黄金中心点,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
苏州市政协主席冯瑞渡认为,太湖生态环境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固然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主要还是机制方面的问题。太湖水面涉及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市,这种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导致太湖的治理与保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太湖治理还涉及多个跨区域的部门,如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等。但太湖流域管理局不是权力机构,除了从事一些具体的技术性工作以外,监控权、执行权十分有限;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则隶属江苏省,根本无法控制太湖围网养殖的面积和规模。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我们国家没有污染权的转移机制,比如太湖,常州是上游,无锡是下游,常州污染的污水到了无锡这边,无锡深受其害,但常州不取太湖的水,所以他们可能觉得不关我事。但是在国外就不允许,国外上游污染,要对下游补偿,这就是污染权转移机制,这是法律的保证,但中国现在还没有。”
这位称“‘引(长)江济太(湖)’只能短期应急,不能根治太湖”的学者,也是无锡蓝藻危机专家应急小组核心成员。
污染在转移
无锡“水危机”后,周铁镇政府试图用清理搬迁化工厂来亡羊补牢。但对于太湖而言,这仅仅是一次污染转移,或者说,太湖流域的污染要向洪泽湖或巢湖转移了
冯启明的化工厂在公路边,看起来普通而老旧,每一年,这里生产超过1亿元的化学产品,同时,工业废水也从工厂里源源不断流入1公里外的太湖。
这里戒备森严,唯一的大门由专人24小时看守。这个夏天,冯启明大多数时候不在厂里,和周铁镇许多化工厂老板一样,他已到苏北滨海县投资建设新厂。
“过去几年,周铁镇已在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了一些机械制造和轻工业项目。”根据周铁镇宣传委员陈庆丰提供的数字,化工占全镇经济总量比例已从1998年的85%下降到现在的40%左右。
无锡“水危机”后,周铁镇正在进行一项“关停”行动,当地政府试图用清理搬迁化工厂来亡羊补牢。镇上的一些化工企业纷纷外迁,其中苏北沿海连云港和盐城交界处的响水、灌南、滨海为主要的目的地。
但对于太湖而言,这仅仅是一次污染转移,或者说,太湖流域的污染要向洪泽湖或巢湖转移了。
当地政府官员证实,有的地方政府招商人员甚至跑到宜兴市环保局来了解哪些企业将被淘汰。
在冯启明的化工厂门口,三名穿白衬衣的年轻男子,前来询问,这里是否准备关停?他们自我介绍的身份是“安徽阜阳某开发区的招商人员”,问能否介绍关停的化工企业。
一名姓张的工人笑着说,“这段时间,经常有人来问,并许诺可以提成。”
周铁镇早期的工业模式在苏北、安徽等地得到复制。宜兴市环境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孙列锋说,“像安徽某县在环保方面开出的条件是,你只要把污水排到我们的下水道入口,其他的事就不用管了,而这个县同样也在太湖的上游。”
四年前,在周铁镇与群众积怨颇深的银燕化工厂转到苏北开厂,当地政府批了700多亩田,而化工厂老板摇身一变,居然当上了当地政府领导。
而江苏沭阳,已经开始要承受苏浙淘汰化工转移带来的阵痛。7月2日,苏北小城沭阳县饮用水源污染,超过20万城区居民度过了40多个小时的吃水困难时期。沭阳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公平表示,这是来自宿迁上游的过境污染水团进入新沂河沭阳段而造成的。
沭阳“水危机”后,江苏急调洪泽湖清水稀释沭阳水源地污染。一位江苏官员说,因为沭河的污染问题,连云港市正面临着饮用水源瓶颈,目前的高速发展恐将难以为继。
2007年11月2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环保厅等部门日前相继出台文件,要求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严防污染企业向苏北欠发达地区转移。
该文件称:针对一些产生废气、废水的化工企业打算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搬迁的情况,江苏省政府明确,要提高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的准入门槛。新建化工项目只能进入符合产业定位、通过区域环评、经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的化工园、化工集中区或集中点。
治湖的前景
无锡所在的环太湖地区和苏北里下河地区,被认为是江苏省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地区。“如果再不加控制,太湖就会像癌症病人一样”
在单菊永的船开回渔港时,时间已是正午。整个上午毫无收获,他把从湖底网上来的酒瓶、衣物、一只女鞋……丢入水中,却始终没有捞到超过两根手指头大小的鱼虾。
他一直想把那个写在歌词里的家乡告诉给8岁的孙女,却迟迟张不开嘴,“我跟她说,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她信吗?”
如今,再唱这首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刘正文觉得是种讥讽。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和《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宣称“2010年前基本解决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现在看来基本已不可能实现。
据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统计,环太湖地区每年有5.4亿吨工业废水,3.2亿吨生活污水,未经妥善处理就排入河道和湖泊,每年往湖河倾倒的居民生活垃圾达5万吨。村庄被污水和垃圾包围着。而生活垃圾的处理,基本上无章可循。
2007年7月12日,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介绍,我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千湖之省”湖北的1000多个湖泊已锐减为300多个。
蓝藻俨然成了破坏水体的一大杀手,今年以来,太湖、巢湖、滇池蓝藻提前近一个月次第暴发,随后,南京玄武湖出现了蓝藻造成的“黑水”现象,贵阳红枫湖蓝藻首次暴发,武汉市内湖面上漂浮着由于蓝藻肆虐而致死的20万斤死鱼。
在中国共计900余个淡水湖泊中,已富营养化或处在富营养化过程中的湖泊,比重已占到85%以上,“三湖”甚至不算最濒危的湖泊。
环太湖周边的乡镇,一直被称为鱼米之乡。但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个种植水稻的历史已将近一万年的鱼米之乡,正在一点点消失。调查表明,1990年前后,苏南有50万亩稻田,到2003年仅剩下17万亩。除了日益高涨的“圈地热”,农田水污染也是主要原因。
“早在1991、1992年左右,周铁镇就因为水质的问题出现过死秧苗的情况。”何全生说,“许多村民不吃自己家种的粮食,他们虽然不懂但知道,这米是有毒的,不好吃了,吃起来像‘雪花膏’的味道。”
当地一条污染河流漕桥河,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检测过,漕桥河两岸产的稻米中含有120多种致癌物质。
根据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资料,无锡所在的环太湖地区和苏北里下河地区,被认为是江苏省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地区。
许多人,像单菊永、何全生这样上了年纪的村民,对江南水乡的怀念永远停留在小时候。村周围的小河条条都是清澈见底的。淘米、洗衣、洗碗筷等,用的都是村后小河里的水。河里的水不但能灌溉、吃喝用,还养活了水中的众多鱼虾。
“在江南水乡,3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不会游泳,也没地方去游泳。”何全生说。
如今,在周铁镇的路口,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相邻而建。“规划中的主管道10公里,我们已经建成7公里,”污水处理厂法人代表严庚说,“一期工程可以处理60%的生活污水,以及40%的工业污水。”
然而秦伯强对此并不表示乐观,“如果再不加控制,太湖就像癌症病人一样,要变成一潭死水。”
“不敢说太湖能不能变清,但是10年、20年的治理周期是至少的。”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