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不该废弃的老水渠
——德江复兴乡人饮与农灌用水矛盾调查
编辑同志:
我们反映的问题是:我乡明溪水库1987年竣工投入使用后,七星村10余个村民组农田便通过新的沟渠灌溉,原来从别处引水的水渠就逐渐废弃了。
1998年的人畜饮水工程又从明溪水库引水,此后每年到了放水打田的季节,人畜饮水总与农田灌溉用水长期发生相互争水的矛盾。
去年,因为天干,渠水进不了农田,有三个村民组半数以上的良田绝收,其余的村民组不同程度欠收;今年,水库的水也不能满足打田的需要,不少粮田只能改种了包谷和辣椒。
马上进入冬季,是兴修水利的好时候,群众都盼着修复两条废弃的老沟渠,不仅能把现有的水资源利用起来,而且能有效解决争水矛盾。
德江县复兴乡七星村全体村民
10月27日,记者赶赴德江县复兴乡七星村调查采访。在德江水利局明溪水库管理所管理人员黄仕光、七星村支书龚才国、彭家组组长彭振刚的陪同下,记者沿着两条被废弃的老沟渠一路采访之后,再到水管所和乡政府调查了相关情况。
新水渠不能满足人饮农灌双重需求
据介绍:1987年,复兴明溪水库投入使用之前,七星村的2000多亩稻田主要通过新堰、萝卜水两条水渠,分别引来老鸭阡水库和蓝河的水进行灌溉。明溪水库新的灌渠修成后,老鸦阡和蓝河的水就处于闲置状况,两条沟渠也逐渐废弃。
记者从七星村彭家组顺着新堰水渠,经田村、老场、刘家大湾、中河坎、马铃、大龙门、新堰沟渠而上,直到老鸦阡水库;再从蓝河沿萝卜水水沟,经喻家桥、冉家寨、徐家林、七星、青丝塘、到郭家寨,两条老沟渠分别约5公里长。
路上,水管所的同志告诉记者:应老百姓的要求,水管所从收到的水费中挤出了约2万元,于2004年、2005年维修了300米的三箱水沟,在2006年的大旱中发挥了作用,大龙门、中河坎、马铃三个组被灌溉的稻田达到常年的产量,而其他的村民组由于稻田引不进水,导致了绝收或不同程度的减产。
今年,三个组的群众自发组织投工投劳挖了一截土沟,希望把水引到更远的地方去,由于缺少水泥等必要的物资,土沟不能补漏,饮水没有成功。
七星村支书龚才国说:从老鸦阡水库引水的新堰水沟,1987年新的沟渠启用前,一直灌溉着6个组的1200多亩稻田。老鸦阡水库实施人饮工程后,用水量逐年增加,与灌溉争水的矛盾就愈加突出。
2000年,春耕打田季节,农民不能从新沟渠放水到大田,便推举代表到省城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此事引起高度重视,乡干部亲自上水渠看水,才将水放到农民的田里,而复兴乡集镇和周边居民吃水却因此闹起水荒,以后每到春耕打田季节都会发生类似的现象。
彭家组组长彭振刚说:他本来做着小生意,今年该组的群众一致要求他回来当村民组组长,就是希望他能积极反映老百姓的意愿,恢复两条老水沟,来保证农田的灌溉用水。
2006年遇到天干,明溪水库几乎进不了农田,导致七星村90%的良田减产,彭家组的多数良田绝收,他家稻谷每亩只打了25公斤粮,其他没有谷粒的枯草,就点火烧了。
今年是端阳节后涨了几场大水,到7月下旬才打上田,有大约30%的稻田担心放不到水,改种了辣椒和包谷。
村民普遍反映:如果恢复两条老沟渠,引老鸦阡和蓝河的水,即使天干年成灌溉用水也有基本保障,而现在老鸦阡水库和蓝河的水却被浪费了。
修复老水渠可避免人饮与灌溉争水纠纷
在德江县水利局明溪水库管理所,记者了解到:明溪水库1998年前为农用水库,供复兴乡各村及德江县煎茶镇石板村的农田灌溉,实施人畜饮水后要解决集镇和周边约1万左右居民的人畜饮水,随着近年集镇建设速度加快,人畜与灌溉用水的矛盾日渐突出。
水管所工作人员黄仕光、许朝东介绍:明溪水库同一管道流出的水既要满足人畜饮水,同时又要保证3000亩以上的农田灌溉,从一开始相互争水的矛盾就存在。
春耕打田的时候,正是枯水季节,如果要保障农灌用水,通常会造成近40%的居民饮水困难,一些居住在高处的居民甚至两三个月用不上自来水;如果先满足居民用水的需求,农民打田的水就成了问题,农民时常因为抢水打田发生冲突。
水管所收水费的同志说:从农民那里每亩收取30元灌溉费越来越难,去年40%灌区收不上水费。
2004年、2005年,水管所向七星村大龙门、中河、马铃三个组收费时,村民提出:交上去的水费必须返回来修建一段老水渠,否则他们拒绝交费。水管所于是用三个组水费维修了约300米水沟。
七星村灌区的农民说:明溪水库修建前,两条老水沟从老鸦阡水库和蓝河饮水,为灌溉2000多亩农田,为抗旱保收作出巨大贡献。
现在,两处的水源依然如初,两条老沟废弃了,老水库和河里的水进不了农民的田,每年农户花去抽水的电费一般每户都在200元至300元。新沟渠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益处,相反比过去更加不便了。
村民都渴盼恢复废弃的老沟渠,把原有的水资源利用起来,这样,人畜饮水和农灌用水的矛盾不仅能有效避免,农田灌溉用水也有了新的保障。
复兴乡政法委书记梁祖斌、分管水利的副乡长何峰向记者介绍:明溪水库万亩灌区,2000年上级有关部门拨了300多万元的项目款新修主干灌渠,现在要恢复两条废弃老水沟,需要资金投入,乡党委、政府将积极向上级反映。
作者: 本报记者 杜兴旭 编辑: 李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