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开展和林业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传统旅游方式中的一些不足,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已成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一种备受推崇的社会行为方式,甚至代表着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只要旅游者进入自然界旅游,就必然会影响自然界,所以要使旅游者成为生态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这不仅仅是生态保护者的责任,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基于自然和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旅游。
长白山林区在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优势突出,具有丰富的开发林业生态旅游产品的资源基础,开发林业生态旅游产品的潜力巨大,但是在确定开发林业生态旅游模式及其对策时,以下几项是不可忽视的。
一、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森林资源。原始大森林是社会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自由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露水河林业局拥有长白山最原始的大森林也是我们国家仅存的原始林带,原始林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可在此基础上外延林业生态旅游项目,造福林区百姓。
二、合理进行旅游规划,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目前林区生态旅游区域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应从遵循自然规律,对林区内的水资源、地质资源、生物资源、林业资源等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对诸如长白山林区这样重要的生态旅游区,禁止开采矿石、破坏空气质量、盗伐森林资源等自然环境的行为。推动以矿山为主要经济来源向以生态保护型经济为主要经济来源转变。对由于开采造成长白山生态旅游区形象破坏的,应采取补救措施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美感质量。禁止在林业生态旅游区内开办对空气、水体等会造成污染的企业,对于已经开办的污染性企业,政府部门应责令其关闭或迁出。
三、加强宣传工作,强化资源和生态保护意识。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林业应加强对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建议在旅游区进出口设立宣传栏、宣传碑、宣传牌,编辑精美的林业生态旅游宣传资料、宣传片在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使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可以尝试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旅游,使青少年从小树立资源保护、持续利用观念。
四、充分挖掘、利用林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具有林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力度,整合利用资源,形成品牌,产业化发展,振兴林业经济。
1、林业生态旅游活动设计
①长白山国际狩猎场。充分利用现有基地在满足广大游客的同时,不断扩大围捕区范围,逐步形成狩猎系列,以其挥宏博大、独特的原始风貌吸引游客。
②奇石、奇树之旅。融观赏、求知、考古、雕刻、购买于一体,演绎林区奇特文化,可完善奇石、奇树景观的开发,也可采集奇石、奇根让游客亲自制作、刻上姓名或卖成品以作为留念,提高游客参与的积极性。
③红松母树林之旅。利用拥有1.2万公顷亚洲最大的红松母树林资源深度挖掘林区红松企业文化,让旅游者参观红松幼苗期、中龄期和成龄期红松长势,参观红松果实,并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品味红松之精神及经济价值。
④亚洲最大的红松种子园之旅。长白山拥有亚洲最大的红松种子园,面积近700公顷,在全国18个红松分布区内,50余个林场,100多个林分中,收集1012株红松优树的基因材料,建起了亚洲最大的红松优良基因库。红松种子园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实验基地,也可建成中小学生态教育基地,既育苗,也育人。
⑤生态健身游。挖掘长白山林区水资源,如碧泉湖等,开发生态健身游,如水上运动、漂流,使旅游者领略林区的大自然之美,也让游客得到身心的锻炼。
⑥原始大森林之旅。让旅游者感受长白山林海生态自然环境、生态文化之美。
⑦长白山红松王、连理树之旅。领略在长白山林海中的红松之王以及象征爱情的连理树,当游人看到三人合抱的“红松王”时,感受它的灵性及奇观。
⑧其它风景区之旅。在露水河林业局辖区内还可以领略到吊水湖、二岔河、白山湖、黎明等风景区旅游,可观赏到奇石、奇山、奇景、奇洞。
2、生态旅游商品开发
①红松果仁。纯正红松果仁只有长白山区出产,经济及药用价值相当高。生产厂家要适应旅客需要,包装精美,可盒装、散装、桶装、罐装、塑料包装,要标明红松果仁的来历等等。
②黑木耳。在包装上求新,在生产中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确保质量,形成拳头产品。
③人参。对人参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各式包装,并形成品牌效应。利用丰富的资源,开发人参品种。如:白条参、红参、参片、参粉等,丰富人参文化内涵,引导绿色消费。
④菌类开发。如元蘑、针蘑、黄蘑、猴头蘑及山野菜开发。
在开发利用林区土特产品时,必须坚持在保护发展的前提下,有节制、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一切勿竭泽而渔。
(来源:国家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