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同一个人的两条腿,若发展不平衡,走起来一定会摔跤。要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尤其要关注“短腿”。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环境保护这个薄弱环节,致力解决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的好与快等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这不是文字上的简单变动,而是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的认识越来越自觉和成熟。
生态省、循环经济、治污减排、节能降耗……一些蕴含科学发展观精神的新词走出书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跃上企业发展规划。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生根发芽,正引领安徽走上越来越宽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自全省的环境质量报告
十六大以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积极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全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安徽的战略决策,我省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之一。
4年来,省政府制定并全面实施生态安徽建设规划纲要,启动生态经济等5类共371个示范项目建设,在10个市、33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市、县建设试点工作。2006年,《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24项评价指标绝大多数完成情况良好,全省林木覆盖率达30.3%;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8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5%;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0个;全省16个省辖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比2002年增加11个。
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五”以来,淮河、巢湖流域共投入76.65亿元,先后建成90个工业点源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治污项目,关闭327家(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企业或生产线。2006年,我省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在消化上游入境污染负荷、削减境内污染负荷基础上,出境污染负荷没有叠加,19个国家确定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9.5%。淮河干流水质为轻度污染,与2002年相比有所好转。2006年,巢湖流域湖区平均水质为中度污染,9条主要环湖河流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与2002年相比,湖区及部分环湖河流水质有所好转。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状况保持优良,与2002年相比,2006年支流总体水质状况由重度污染好转为轻度污染。
大力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以来,全省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2个,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98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由45.9%上升到57.2%,收取的年污水处理费由1.06亿元提高到目前的3.21亿元。建成并投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8座,日处理能力达4000吨以上。建成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2个。2006年,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34.05%。
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自然生态保护。
利用亚行贷款1.17亿美元,实施沿江酸雨区8个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项目。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马鞍山市成为中部地区及全国钢铁工业城市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启动全省农村小康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试点工作,绩溪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县,黄山西递等16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40个乡镇、88个村和1030户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生态村和生态示范户。
环境保护:将减排进行到底
近年来,我省污染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但现实形势并不乐观:污染事件常有发生,一些违规企业与检查人员玩“一查就关,一走就开”的游戏。为改变“屡查屡犯”局面,我省健全环保工作管理制度,在组织保证、政策措施、法律执行方面下功夫,力将污染减排进行到底。
循环经济:把“废物”吃干榨尽
铜陵是我国重要的铜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铜水淬渣、硫酸渣、磷石膏堆曾是铜陵市三大污染物。近些年来,铜陵市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生态工业,逐步搬削“三座大山”,每年可创经济效益近10亿元。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吃干榨尽“废物”。
生态建设:可持续的竞争力
2003年,生态安徽建设全面启动。4年来,我省先后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8个,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0个,全省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至30.3%。
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不仅让我省可持续竞争力增强,也保障了长三角生态安全。
节能降耗:技术进步为引擎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我省有54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列入国家节能减排规划,36.6亿元推动节能技术进步。这些项目竣工运营后,年削减COD排放量21831吨、氨氮量2842吨、废水量3942万吨。节能技术改造及升级成为我省在工业领域实施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