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是每一个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让老百姓在碧水蓝天中生活,成为市委、市政府和环保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与经济握手,工业倡清洁、农业崇绿色、旅游热生态,盯着钱袋子的企业家们也开始热情追求着绿色GDP。
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早在2003年我市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以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引领的生态建设在台州大地如火如荼展开。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保护生产力,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放眼台州,环保风暴步步升级,生态优市浪潮一浪更比一浪高。
绿色GDP成“指挥棒”,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
老百姓向来关心的是实际、实惠和实在的感受,水是清的,天是蓝的,山是青的,晚上睡觉是宁静的,每天空气是清新的,城市空间是绿色的,这就是“好日子”。然而,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要求一度却成了难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急于求成的台州人把环保意识抛到了脑后。曾有这样一个例子,在104国道旁边的一个开发区,竖了个很大的招商广告牌,上面写着“排污方便”,意思是说这个开发区“三废”可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在经历了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后,台州背上了沉重的环境负担和历史“旧账”。全市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不到40%,很多地方的河道“有水皆黑、有水皆臭”,主城区化工恶臭污染间歇性存在,全市酸雨率达78.8%,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痛定思痛,然后亡羊补牢。2003年底,市委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市的奋斗目标;2004年6月,市政府编制完成《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同年7月,市人大作出《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也相继编制完成生态县(市、区)和部分生态乡镇规划。今年召开的市三届三次党代会更是明确指出:“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任何发展都必须首先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台州发展的任务很重,但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任务更重,加快发展必须以生态环保为底线,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要以绿色发展论高低;放眼长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2003年,我市正式启动生态市建设活动,全面打响了环保攻坚战。一场生态“风暴”由此席卷台州大地。
断腕治污,节能减排,牵住生态市建设“牛鼻子”
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是衡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是台州生态市建设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首要的任务是节能减排。”台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张锐敏在谈及生态市建设时说。从台州市的能源消耗结构来看,目前第二产业的耗能占到了53%(其中建筑业占2%),第三产业占23%左右,第一产业占10%左右,其余为居民耗能。因“台州制造”快速崛起的台州经济工业化特征明显,而且偏重工业。从2003年开始,台州市重工业的比重和产值都超过了轻工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解决环境污染、建设生态市的核心。
曾经粗放型发展的临海水洋化工区,被指定为2005年全省第一个必须完成“摘帽”整治的省级重点监控区。临海市横下一条心,背水一战,下猛药整治,关停了大部分企业。
路桥也迅速告别了20多年的小冶炼历史,对全区1309户取缔对象的整治工作全面完成,1717只坩埚炉全部拆除,401支烟囱土崩瓦解,196家熔炼整改企业和174户整改的铝浇压铸户全部停产整改。
与此同时,许多医化企业自身也认识到“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这个道理,把治理污染作为“保命工程”来抓,不断加大了环保资金的投入。
近3年来,椒江外沙、岩头医化企业投入污染治理资金3亿多元,新建成12000吨的日废水处理设施和每小时240万标立方米的废气污染防治设施,污染防治能力日益提高。华海药业斥资6000多万元,以污染物零排放为目标,通过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去年年末,华海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成为国内迄今惟一获此殊荣的医化企业。
在环保压力之下不惜“伤筋动骨”,经过3年间大刀阔斧的产业整治,台州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转身。椒江外沙岩头等3个省级重点区域全面通过省整治办“摘帽”验收,椒江三山化工区等5个市级重点区域顺利通过“摘帽”验收,黄岩江口化工区、玉环电镀、三门医化造纸和仙居城南化工区将在年内完成“摘帽”整治。椒江纺织、砂洗等10个重点监管区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循环经济渐成气候。据统计,去年台州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8吨标准煤,比上年的0.23吨标准煤下降19.5%,降幅居全省前列。
绿色革命发轫于生态文化,合力唱响“生态台州”
生态即产业,生态即经济,生态即发展。
对生态文化的深刻认识浓缩成一种深深的生态情结,转化成全市上下一致的行动。台州把生态市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最大限度、最为广泛地组织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各县(市、区)也纷纷行动起来,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
一所所绿色学校上好一堂堂环保教育课,使学生了解环保法规,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一个个绿色社区开展千家万户添绿色活动,让居民掌握环保常识,个个争当环保公益使者;一户户绿色家庭主动开展节水、节电等活动,生态市建设逐步走向市民。
“一面湖镜映蓝天,两岸水柳舞翩跹,山地钓鱼乐趣添,四季芬芳花鲜艳。”天台县农民金材权写的这首顺口溜,描述的是他所在的雷峰乡崔一村的实景。生态村建设让这个曾经脏兮兮、臭烘烘的村庄彻底变了样。
结合“多城同创”活动,城区,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如火如荼展开;乡间,以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清理工业污染源等以及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河道管护制度、村庄容貌管理制度等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得到进一步推进。
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市级生态乡镇36个、市级生态村133个。“生态市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台州生态市建设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并进入全面推进之际,市委书记张鸿铭在市委三届八次全会上的感言不啻给台州全体环保系统干部打了一剂“强心针”。他在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生态优市”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在2009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2年生态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2020年全面建设生态市打下坚实基础。
全市上下坚持不懈把生态优市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更将生态作为生产力来培育,把生态环境当作投资环境来保护。
还家乡“山青水绿”之貌,台州在铺绿进程中深呼吸。山在城中,水穿城过,海临城东的好风景开始显山露水。生态理念向经济领域和社会各个层面渗透,一个山清水秀、地绿人和的生态台州正在向我们走来。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