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SOHU新闻—工人日报
专家呼吁,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他们应尽的责任,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科技、技术方面的支持,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气候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在这一点上,帮助发展中国家就是帮助发达国家自己,就是帮助我们世界拥有一个更加完美和谐的环境。 ”
今年,全世界天气气候频走极端。专家介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
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气候变化呼唤全球性行动
10月7日,多数人还沉浸在“十一”长假的欢乐之中,在海上最大风力达到16级的今年第16号超强台风“罗莎”,开始登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给当地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台风造成的恶劣天气影响,在今年不只此一例。2007年,世界天气气候频走极端。天气频走极端
今年3月初,东北、山东半岛出现了历史少见的暴风雪,“把几个冬天下的雪在一两天内就下完了”。
夏季,济南、乌鲁木齐等地又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强降水,并引发严重灾害。
曾在去年遭遇过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重庆,今年却遇上了几十年不遇的强降水。前不久,今年第13号强台风“韦帕”也造成当地数万群众受灾,直接经济损失不小。
……
同样,在国际上也出现了很多极端天气的例子。今年英国出现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天气,以及60年一遇的洪水;巴基斯坦发生了少有的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到51.6℃;意大利也破了记录,今夏最高温度达到了45℃,造成了几百人因为高温引发的疾病死亡……
上述这一切不太正常的天气,在气象学上被称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专家介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最新评估报告表明,过去50年中,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强降雨、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
8月7日,世界气象组织就今年的极端事件发表声明,称今年不仅全球各地的极端事件明显增多,而且分布范围很广,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强降雨、6月份海湾地区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强热带风暴和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的强降雨及洪水、5至7月在英国发生的洪水、东南欧和俄罗斯的热浪、南非和南美一些地区非同寻常的降雪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影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影响。”9月20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这样说。
资料显示,今年1~7月份,我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4℃,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也是1997年以来的连续第11个偏高年。
我国冬季气温也明显偏高,自1986年以来已连续出现21个暖冬;今年2月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达16.0℃,创下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2月6日南京最高气温达到23.9℃,也为百年来同期气温历史最高值。
郑国光表示,从气象学原理上来说,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引起水面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这将使风暴的能量更强,更多降水将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可能增加大暴雨和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出现的频率;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
另外,由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耗损增加,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大气水分的增多,也可能使一些较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
对此,多数专家的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本身一部分是由于自然变化所造成的,但另一部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比如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里温室效应增加,使得全球温度变化;比如过度土地开发、城市化建设,会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暖。
比如在城市里,冬天取暖、夏天空调就导致这种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城市化区域的扩大又导致了热岛效应面积的扩大,肯定会改变局部的气候。
由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种全球气候变暖本身对大气的发生发展规律就有影响,导致了原来的规律发生了变化,这就给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了很多难度。
郑国光说,这些年来我国逐步加强了气象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对气象事业的投入,现代化的监测设备为我国准确地监测和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供了很重要的手段。“所以从现在我国的预报能力来说,在国际上也是属于先进行列。”
呼唤全球性行动
今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和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联合发布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的气温上升速度比过去100年的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
北半球20世纪后50年的平均气温比过去500年中的任何其它50年期的气温都要高。2007年1月和4月的地表温度分别为历史同期最高,分别比历史平均纪录高出1.89℃和1.37℃。全球持续变暖已经是毫无疑问的趋势。
该报告预测,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可能将更加频繁地发生。因此有专家称“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最大的挑战”。事实上,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其适应和减缓行动都既具有紧迫性,又具有超长期性,其对策也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以及与国家既定战略和政策一致性等特点。
6月4日,在第36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前,作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全面阐述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方案》指出,“积极参与、广泛合作”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国将积极参与《气候公约》谈判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活动,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在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就在前不久,某服装企业打出了“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的广告语,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对此,就有专家表示,全球变暖牵涉到每一个人,没有企业和个人可以免责!
比如,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起码在购买电器、冰箱、汽车等产品时,应选择排放量低、能源密集度低的产品;起码我们可以少开私家车、少开空调,多节能减排。可见,“我”不能不管全球变暖、而且也是可以“管”全球变暖的。
专家同时呼吁,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他们应尽的责任,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科技、技术方面的支持,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气候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在这一点上,帮助发展中国家就是帮助发达国家自己,就是帮助我们世界拥有一个更加完美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