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交通广播网
暖湿气候有助荒漠化治理 降水量增多给青海带来什么
最近几年,每到夏天,西宁市民都会发现南北山的绿化面一年比一年扩大了。林业部门表示,南北山绿化之所以取得成效,除人为因素以外,还得益于近几年来的天公作美。
据气象数据显示,今年6月至8月,我省平均降水量为264.3毫米?熏比1971年至2000年同期平均值多47.2毫米;在气温方面,今年6月至8月的全省平均气温为13.2摄氏度,高出1971年至2000年同期平均值0.8摄氏度。
是什么原因使曾经干旱少雨的青海雨水大增,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夏都”形象造成什么样的影响,9月18日至21日,记者采访了省、市气象等相关部门。
南北气流改变青海干旱气候
据省气象部门观测,今年夏季以来,由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盘踞”于东半球的亚洲北部,其底部不断分裂的冷空气经常南下影响我省,与此同时,南方的暖湿气流也表现得比较活跃。
于是,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经常在我省上空交汇,很容易形成降水天气,造成了夏季降水量偏多的现象。
据统计,今年6月至8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64.3毫米?熏比1971年至2000年同期平均值多47.2毫米,偏多二成多。从各地区来看,全省除玉树南部、柴达木盆地西部及民和、祁连偏少4%至43%以外,其它地区均偏多3%至67%,其中尖扎、都兰偏多60%以上。
从夏季各月分布来看,全省6月上旬雨水偏少,使得互助、民和、乐都等地发生旱情,直到6月中旬和下旬才出现较大降水天气过程,其中柴达木盆地、东部农业区降水偏多幅度最大,其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全省7月降水量接近常年,但7月中旬降水量明显偏多,其中贵德、湟源、湟中是1961年以来降水量最多的。
全省8月上中旬降水偏少,下旬偏多,尤其是8月底出现了一个降水高峰时段,互助、西宁、尖扎等地甚至出现了暴雨。
从2005年至今年的气候特点看,今年6月至8月的降水量是这三年中最多的。其中2005年6月至8月降水量是240.0毫米,比今年同期少24.3毫米,比1971年至2000年同期平均值多12.9毫米;2006年同期降水量是207.1毫米,比今年少57.3毫米,是最近三年中同期降水量最少的年份。
在气温方面,今年6月至8月,全省平均气温为13.2摄氏度,高出1971年至2000年的平均值0.8摄氏度。从各地区来看,全省平均气温在4.9摄氏度至19.8摄氏度之间,比历年同期偏高0.3摄氏度至1.3摄氏度,其中贵南、河南、德令哈、沱沱河等地偏高0.3摄氏度,偏高幅度最大的为玉树,达到1.3摄氏度。从各月分布来看,全省6月至8月气温均偏高。
暖湿气候有助荒漠化治理
气象专家指出,根据1950年以来的气象数据分析,受全球气候变暖及冷空气、暖湿气流等影响,青海已不可避免地逐步进入暖湿期,其暖湿特征从2004年至今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了这样一个相对较好的气候背景,为青海及青藏高原乃至全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治理环境”,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总工程师杨维西对荒漠化地区出现的暖湿气候表示乐观。
据国家相关部门在青海境内设置的14个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显示,从1950年至2005年,青海持续升温,部分地区升温达2.5摄氏度至4.5摄氏度左右。
同时,降水量明显增加,湿度也在持续升高。根据历年降水量平均值与2004年、2005年数据相比,格尔木市由39毫米分别上升到133毫米和215毫米,西宁市由368毫米分别上升到398毫米和419毫米,黄河源头的玛多县由314毫米分别上升到389毫米和452毫米。
受暖湿气候及大规模环境治理影响,青海沙化土地年扩展速度比率已逐年下降,再加上青海湖水位的逐步回升等迹象表明,青海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了初步遏制。
据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牧业气象中心监测,今年6月上旬,我省东部农业区、环湖地区和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受降水偏少的影响,发生了阶段性旱情,使得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受阻,造成一定的农业损失,直到6月中旬降水过程才解除了旱情。
进入7月后,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农业区降水较为适宜,给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畜牧业方面,由于今年6月至8月全省牧业区气温偏高、大部分时段降水偏多,使得大部分地区牧草长势良好,对牲畜采食牧草、增肥长膘产生了有利影响。
据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中心8月底监测,全省牧草草层高度平均为14cm,与近4年同期平均值持平,平均覆盖度为81%,与近4年同期平均值持平。平均牧草产量为每亩283公斤,最高产量出现在久治县,最低产量出现在玛多县。
气温上升无损“夏都”形象
今年6月至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正酷暑难挡,与此相比,享有“夏都”美誉的西宁乃至全省气候温和,湿度适宜,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成为国内外游客消夏避暑的人间天堂。
据省气象部门观测,今年6月至8月全省气温在4.9摄氏度至19.8摄氏度之间,平均气温仅为13.2摄氏度。据西宁市气象部门观测,西宁市区同期平均气温为17.5摄氏度,比历年平均值高出1.0摄氏度。
如此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我省消夏避暑。加之青藏铁路的开通和各种民俗、文化旅游活动项目的举办,我省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有力提升了“夏都”品牌。
据省旅游局统计,今年1月至7月,我省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65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23%,实现旅游总收入近2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2%。
在采访中,西宁市民对去年夏季的连续高温天气记忆犹新,而今年夏季30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只不过寥寥几天。
据市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达鸿魁、工程师王雷燕介绍,今年6月至今,西宁市普遍出现连阴雨天气,与历年同期相比,市区降水量多出63%,受此影响,8月22日市区气温32.1摄氏度成为今年的气温最高值。
此外,受暖湿气候的影响,西宁市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气候环境大有好转。资料显示,1971年至1994年,西宁市合计大风日数112天,沙尘暴日数29天,而今年4月16日出现的扬沙天气和4月22日出现的浮尘天气均是受西宁上游(指西宁往西)发生沙尘暴的影响。
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有关专家指出,今年夏季,由于全省范围的对流性天气、阵性强降水等造成的雷暴、洪涝等气象灾害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各地的交通运输和人们的出行、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方面的不足。
据市气象局6月至9月12日的气象灾害统计资料显示:大通县5次遭受冰雹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3545.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12.64万元;发生洪涝灾害一起,11户村民39间房屋倒塌;发生雷电灾害2起,其中东峡镇一名在读大学生在用手机收发短信时遭雷击当场死亡。
湟源县5次遭受冰雹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891.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3万元;发生洪涝灾害3起,直接经济损失304.5元。湟中县16次遭受冰雹灾害,直接经济损失5259.76元;发生洪涝灾害4起,冲坏道路2.2公里,倒塌、损坏房屋58间,致2人死亡,淹没粮食8000公斤,受灾面积3490.8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64万元。
西宁市区发生洪涝灾害4起,致使市区道路大面积积水,部分街道沿街铺面进水,最深积水一米多深,冲垮河岸100余米,特别是8月8日天峻桥某建筑工地一简易工棚因暴雨倒塌,致一人死亡;发生地质灾害2起,最为严重的是9月5日南山山体大面积滑坡,造成该地段交通中断多日,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像这些已引发气象灾害或可能引发气象灾害的气象预报,气象部门基本都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当地有关部门,但气象灾害还是频频发生,说明有关部门特别是农村地区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市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达鸿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