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与一条河流的兴衰
2007-09-17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德拉门河边的“水景房”(赵永新摄)
 
 

 
席地而坐的少男少女(赵永新 摄)
 
 
 
 
河中的游艇(赵永新 摄) 
 
 

 
河边的咖啡馆(赵永新 摄)

   “德拉门河曾经孕育了德拉门市,现在又使这座城市重获新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当地时间8月30日下午,汉森市长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的确,说到河流与城市荣辱与共的关系,德拉门市的新旧变迁恐怕是最生动的例证。

  位于挪威首都西南64公里的德拉门(Drammen)市,可以说是德拉门河的孩子。发源于高山峡谷的德拉门河,在地势平缓开阔的德拉门谷地,形成长约10公里、宽200米、深5到8米的宽阔水面,然后汇入大西洋,从而使德拉门市成为一个天然良港。

    早在6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沿河而居,捕鱼、打猎、农耕,繁衍生息。1811年,德拉门市正式建市,依靠发达的港口航运、木材生产、造纸等支柱产业,逐渐成为挪威的第五大城市,人口发展到5.7万。

  不幸的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特别是造纸厂废水的大量排入,使原本清澈的母亲河黯然失色。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大大小小51家造纸厂分布在城市上游,大量污水进入德拉门河,河水逐渐变黑发臭,鱼类销声匿迹;河面上散发的浓浓异味,把喜欢在河流两岸散步的市民都熏跑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市中心的交通拥堵不堪,令市民和外地游客抱怨不已。

    曾经熠熠闪光的滨海明珠,逐渐失去往日的魅力。

  “重生或是死去?”严峻的现实迫使城市的管理者深刻反思:这座城市应该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河流与城市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痛定思痛,全市人民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没有河流就没有城市,河流清则城市兴、河流污则城市衰。
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德拉门市政府投入巨资,开始了大规模的“河流清洁”行动。

    在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造纸厂该关的关、该搬的搬,由原来的51家减少到1家;市政部门修建了一座高水准的污水处理厂,四通八达的地下管网把所有生活、生产废水收集起来进行深度净化;1个大容量的垃圾处理场也于1965年在城市郊外的一个峡谷建成使用,城市垃圾全部转运到那里处理,不再进入河流。

  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旨在“把河流还给市民”的河岸整治活动也按规划同步实施:除了保留啤酒厂、粮库等少数几个生产性建筑外,原来沿河的企业全部搬走,其它杂乱无章的建筑物也全部拆除。

    原来紧贴着河边的马路也统统后移,腾出来的地方,则修建休闲公园、露天酒吧、餐馆、图书馆等休闲、文化等设施,以及写字楼、酒店、住宅等,让市民充分享受河流的清风丽水。

  此外,德拉门市对原有交通系统进行重新规划、科学布局、改道扩容,尾气污染大为减轻,堵车现象一去不返……

  介绍完基本情况之后,汉森市长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步行到河边,感受河流变清后产生的巨大变化。

    从市政厅出发,沿着石子铺就的步行街,穿过热闹的中心广场,映入眼帘的,是玉带般的德拉门河和秀美如画的沿河休闲观光带。

    在露天咖啡馆里,三三两两的男男女女围桌而坐,喝咖啡、聊天、看报,悠闲地享受午后的阳光;翠绿的草坪上,热恋中的少男少女或躺或坐,互递秋波,那热切的眼神、泛红的脸庞,令人艳羡;公园中的躺椅上,坐着一对年过半百的老人,正相依相偎、呢喃细语;弯弯曲曲的甬道上,一位身材矫健的姑娘正和她的爱犬一起跑步健身……此情此景,让人领略了什么叫“把河流还给市民”。

  河流对岸,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餐厅、写字楼、图书馆、住宅小区。
在一家新开张的餐馆前,年轻的父母正在从卡车上搬运饮料、食品。男主人告诉我们,他们的餐馆上周才开业,生意前景看好。

    新建的图书馆于今年3月正式开放,里面的灯光、颜色,布置得温馨舒适,各类图书琳琅满目,查询借阅极为方便……

  边走边看,德拉门市简直把“水文章”做到了极致。

    河岸边上,相隔不远就有一处“亲水设计”:半月形的沙滩里,你可以赤着脚一直走进河里,体验水的清凉;坐在距离水面很低的石阶上,可以掬水洗脸,可以临水照影;在一段梯形石阶处,每个石阶中都有等距离的圆孔,岸上水池里的流水顺阶而下,穿过圆孔一直流进河里;河边的写字楼门外,专门设计了浅浅的长方形水池,里面芦苇青青、水草飘摇……

  汉森先生自豪地告诉我们:为充分发挥河流变清后的巨大魅力,他们在每年的10月份举办为期一周的“母亲河节”,内容丰富多彩,划船比赛、音乐会、沙滩排球赛……观者如潮。

    参与其中的,除了当地的市民,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最多的时候达到5000多。要知道,在人口不到6万德德拉门市,5000外地游客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不仅使德拉门市声名远播,还带动了餐饮、房地产和商业的快速发展。据介绍,近年来德拉门市的城市人口正以4%的速度增加,成为挪威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与之伴随的,是土地和房价的水涨船高。

  “经过10多年的治理,德拉门河的水又变清了,绝迹多年的三纹鱼又回来了,人们不仅可以垂钓,还可以跳进河里洗澡、游泳。伴随着河水的变清,德拉门市又变得生气勃勃、魅力四射!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德拉门市民,我们为此深感骄傲!”一直陪同我们采访的VARDAR公司的总经理胡斯曼先生,言语中充满激动与喜悦。

  “没有河流就没有城市,河流清则城市兴,河流污则城市衰。”德拉门市从丑小丫到白天鹅的巨变,不就是这一真理的生动诠释吗?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