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吃了这里的草牙都掉光了”!
2007-09-11

来源:新华网—半月谈

“羊吃了这里的草牙都掉光了” ——东大沟污染噩梦难醒

    从甘肃省白银市最大的排污口东大沟排出的污水在白银市四龙镇和黄河汇合(7月28日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志恒 摄)

    黄河,对白银市来说,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因为部分当地群众的饮用水就取自黄河。然而,黄河甘肃段的重金属污染也主要来自白银市。

    今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对白银市下达了暂停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外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的通知,并限期整改。这一措施,是对一个城市环境污染最严厉的惩罚。

    记者近日在白银市主要排污通道之一———东大沟看到,这里饱含重金属的污水依然在排放,对黄河的污染依然在继续,深受污染之害的群众依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之中。

    “羊吃了这里的草牙都掉光了”

    东大沟是一条排水沟,由于其接纳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以下简称白银公司)所属第三冶炼厂、西北铅锌冶炼厂、铜业公司和氟化盐厂等排出的工业废水,沿途又汇集了银光化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银光公司)、白银磷复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业废水和白银东市区居民的生活污水,因而成为白银市最大的一条排污通道,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

    距离东大沟还有数十米时,记者就已经闻到沟里污水散发的腥臭味。走到沟边,记者看到,沟里的红色废水缓缓流淌着,旁边的支岔小沟还不时往东大沟注入小股绿色的水流。多股污流汇合,颜色、气味都令人作呕。沟边的土壤,由于长期被污水侵蚀,已呈现出铜一样的颜色。

    东大沟入黄河口下游200米就是白银市的一个水源取水口,记者看到,污水流入黄河后,一路前行,流向水源取水口,直接污染了白银市区水源地的水质。

    正是因为污染严重,白银市不得不舍近求远,耗巨资从百公里外引大通河水,解决城区居民饮水问题。

    严重的污染,不仅威胁到城区居民的饮水安全,而且对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

    沙坡岗村是东大沟边一个500多人的小村庄。由于处于3家冶炼厂的包围之中,村民常年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里。

    记者在这儿看到,周围烟囱林立,沙坡岗村被围困在黑烟之中,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村民告诉记者,由于这些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含重金属工业废水等,使得当地的空气、土壤、水体均遭到污染,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

    今年70岁的村民张振兰告诉记者,自己辛辛苦苦在庭院里种了三年的桃树,就在桃子“长肉”的时候,树叶开始发黄、发黑,小桃子也从树上一个一个地脱落。

    在张振兰家的庭院里,记者看到,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可桃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树叶黑黄,树干斑驳,像一个身患重病的病人,毫无生机。记者发现,这里的树叶脱落并不是个别现象。

    在沙坡岗村,还有村民种植的蔬菜也大量出现黑、黄斑点。据村民介绍,以前沙坡岗村以种植蔬菜出名,但现在已很少有人种了。

    由于浇地用的是被污染的水,粮食产量也大幅下降,村民张守俭说:“今年的小麦收成根本不行,一亩地只能收几十斤到一百多斤不等,有的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这个村的村民还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呼吸道疾病,有的村民年纪轻轻就开始掉牙。

    36岁的村民张虎接受记者采访时,露出了残缺不全的牙。他告诉记者,二十八九岁他的牙根就开始松动,到现在嘴里已经没有一颗好牙了。不仅如此,他7岁的女儿牙齿也开始出现大片黄斑。

    东大沟入黄河口处的白银区四龙乡民乐村党支部书记王宁学说,长期以来,东大沟两边的村庄浇地用的是重金属超标的黄河水,饮用的也是重金属超标的黄河水,村民牙齿脱落现象严重。过去是中老年人掉牙齿,现在发展到小孩子也开始掉牙,就连羊吃了这里的草牙齿也都掉光了。

    近年来,村里癌症患者比例大幅增加。

    污染治理的步伐为何如此缓慢

    记者了解到,东大沟年排放污水1894万吨,且未经任何处理。白银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显示,东大沟排放的污水中,悬浮物超过国家标准3.28倍,铜超过国家标准8.96倍,铅超过国家标准3.21倍,镉超过国家标准8.92倍,砷超过国家标准25.68倍。

    白银市环保局副局长高有林说,重金属污染能够沉淀于土壤和河床,河流无法自我净化,因此造成的危害更为长久,也更难以根治。

    事实上,白银市环境污染问题,早就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先后作出过批示。白银市的污染治理项目成为全国人大督办的重点,国家环保总局也将有关排污企业列入督办治理名单。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又对白银市实施了“流域限批”。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一再督促下,白银市的治污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据了解,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稀土公司等一批国有老企业,在生产经营陷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拿出上亿元资金,投入到污染治理之中。

    2005年8月,白银市政府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1/4,即6000万元,用于支持当地最大污染源———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工程。这一治理工程投入正常运行后,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4.7万吨,占甘肃省二氧化硫减排量的70%。

    另一家污染大户———银光公司,今年也开始了全面的污染治理,向国家申请到了3.98亿元的硫酸雾治理改造资金,计划引进国外先进的真空浓缩技术,通过两年的工程建设,到2009年,把企业排放的硫酸雾治理好。

    与此同时,投资1亿元的白银市污水处理厂2006年元月份也建成并投产运行。

    但是,记者了解到,对白银市而言,目前的污染治理并非一帆风顺。污水处理厂自投产运行以来,一直负债经营,随时都有“停摆”的可能。

    还有,目前白银市在建的治污项目都是侧重于废气治理,而对黄河污染最严重的重金属超标治理则进展不大。

    记者了解到,白银市和白银公司2005年向国家申请在东大沟兴建重金属离子工业废水处理及再生回用工程,估算总投资为2.6亿元,但目前这项工程没有实质性进展。

    白银市污染治理进展为何如此缓慢?记者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白银公司等国有老企业环保欠账太多,生产经营形势好的时候对污染治理没有太多的投入,而目前生产经营都很困难,白银市又是一个“吃饭财政”,所以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污染治理。

    沿东大沟采访,记者看到,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等企业的工业污水照样在直排,排污口一如既往地流淌着乌青的黑水,东大沟仍然污水横流。

    而母亲河———黄河,仍在被迫接纳着这一切。(记者 连振祥)

    甘肃省白银市环境污染及治理的调查[组图]

    新华网兰州8月6日电(记者 王志恒 郭刚)今年7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对甘肃省白银市下达了暂停“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外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通知,并限期整改。

    记者日前在这个西部工业城市采访时,亲身感受到这里正在遭受的严重环境污染,以及市委、市政府就环境治理所采取的措施。

    果树、蔬菜大量出现黑、黄斑点

    7月28日,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王岘乡沙坡岗村一位村民向记者展示他们家的桃树。由于长期空气受到污染,桃树叶子发黄发黑,桃子也掉光了。(新华社记者 王志恒 摄)

    耕地盐碱化趋势明显

    7月28日,一位白银市市民站在市区最大的排污口东大沟旁边,从这里排出的污水直接排入黄河。(新华社记者 王志恒 摄)

    痛定思痛,坚决治污

    甘肃省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铜、铅、锌等重金属,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一批以金属冶炼、重化工为主的国有企业,曾经连续18年铜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国有企业设备老化,自身积累减少,经济效益下降,环保投入不足,“三废”排放长期不能达标,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白银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治理污染。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稀土公司等一批国有老企业,在生产经营陷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拿出上亿元资金,投入到污染治理之中。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