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洛阳退休面塑师刘小荣,14年前离婚后开始跟流浪狗打交道。渐渐地,收养的流浪狗多了,她一个人照顾不了,但“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去遭受别人的践踏”,于是开始给狗实行安乐死。她自称一共安乐死了近1万只流浪狗,并觉得安乐死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但在北京海淀动物救助协会会长吴天玉看来,刘小荣的行为比虐待动物更恶劣,“谁都没有权利,更没有资格去剥夺狗的生命权。”(8月27日《新京报》)
尽管动物救助协会会长痛斥刘小荣,但笔者以为,刘小荣应该还是爱狗的。否则,她不会花掉大量的积蓄和收入,来收养数量众多的流浪狗,甚至还卖了房子住到农村,雇3个工人帮忙喂狗。甚至,即使剥夺了大量流浪狗的生命,她也没有残忍地对待这些狗们——先给这些狗只养伤,再喂一顿猪肉炖饭,将死亡的狗埋到荒山上之。还在其身边放碗筷和蜡烛,并在在河堤上种月季、菊花……
然而虽然刘小荣给狗实行安乐死,是为了维护这些狗的生命尊严,不让它们去“遭受别人的践踏”,她的做法也要注定引起争议。毕竟,她主动剥夺了大量狗的生命权,并且她主动送终的那些流浪狗,如果不被实行安乐死的话,未必都会“遭受别人的践踏”。报道中说,对狗安乐死的事情,刘小荣一直都瞒着村民。而村民们只要搭上话,她就会不停地说,说自己遭到别人迫害或是又被骗了。笔者隐隐约约地感觉,她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笔者不知道刘小荣更多的心灵史,但笔者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她大量收养流浪狗,并给它们实行安乐死,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慰藉。这个离过婚的女人,儿女都在北京,一个人守着空房子生活,村民们也不愿跟她走太近。可想而知,她是多么的孤独。或许,只有将生命寄托在流浪狗上,才能让她感觉充实一些。像刘小荣这样的孤独者,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是很少有人给他们精神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动物救助协会会长吴天玉说,对于刘小荣的行为,还没有一个机构,或一套管理制度来约束。笔者对那些可怜的流浪狗,无论它们是被践踏还是被安乐死,都是抱着深深的同情的。只是,有了专门的机构和制度,又能怎么样呢?在进行这方面的呼吁之前,我们是否更应该先问一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狗出现,而大多数人完全无动于衷?仅仅对那些动物保护者,进行心理疏导或者制度约束,而不去关心漠视生命的背后,众多的流浪狗和孤独的人,恐怕是难以救助得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