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细胞动物[组图]
2007-09-07

来源:新浪网—小爱迪生

  细胞动物包括海葵、珊瑚虫、水母和水螅虫,这些动物肉食动物,都使用刺细胞来捕食和抵御天敌。食物的进入和废物的排出经过同一个开口——嘴——通常是被触须包围着的。刺细胞动物有两种形态:水螅型珊瑚虫和水母。水螅型珊瑚虫是圆柱形的,附着在物体表面,嘴和触须在自由的一端;水母能自由浮游,呈伞形,嘴和触须向下垂。

  果冻三明治

  在刺细胞动物的两个细胞层——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有果冻一样的细胞层,叫做中胶层(呈橘黄色);在水螅型珊瑚虫中,中胶层比较薄,但是在水母中,中胶层形成动物的大块身体。

  固定不动

  宝石海葵有一百多个触须环绕在嘴周围 它们通过吸管一样的圆盘附着在物体上,所以几乎不动,但是也有一些能慢慢地移动。

  漂浮的家

  45厘米宽的紫色水母为鱼和小蟹提供了避风港 像其他水母一样,它们仅有微弱的喷射推动力,主要依靠洋流来迁移。

  水螅型珊瑚虫和水母

  少量的刺细胞动物生活在淡水中,但大多数是海生的。在海洋的各个海平面都能见到它们,尤其在热带浅海地区。它们以游过的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触须(刺细胞动物的刺细胞)上盘绕带钩的细丝能喷出去刺穿麻醉措物,然后移到嘴边。

  珊瑚虫和海葵仅仅作为水螅型珊瑚虫存在,而很多其他刺细胞动物一生中在水螅型珊瑚虫和水母之间变换。通常,水螅型珊瑚虫通过无性繁殖产生水母,而水母通过有性繁殖产出幼虫,发育成水螅型珊瑚虫。

  海 绵

  海绵在动物界里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没有神经系统、肌肉和胃。它们的细胞不形成组织和器官,而是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食物采集、消化、自卫或者骨骼形成。细胞能在海绵的全身移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使海绵从碎片甚至个体细胞获得完全再生。

  骨 针

  海绵的骨骼是由骨针组成的,它们分布在海绵的全身或结合成纤维组织。这幅图显示的是针形和星形的骨针放大100倍后的效果。

  繁 殖

  大多数海绵是有性生殖,也有的是无性生殖。有的物种分裂成碎片,也有的长芽(右图右),然后形成新的海绵。海绵也可以排出胚芽——细胞和食物的小颗粒集合物,胚芽处于蛰伏状态,当环境合适时,它们就长成海绵。

  带电的海绵

  虽然没有神经,但玻璃海绵(六放海绵纲)在受到干扰时会发出电子脉冲,促使它们的食物过滤系统关闭。

  多孔过滤进食者

  海绵的长度从不到l厘米到2米,形状各种各样,如大树状、灌木丛状、花瓶状、桶状、球状,垫子状、地毯状,或者可能仅仅是没有形状的一团。无论是在浅海还是深海,只要有海水,就有它们。少量的海绵已经移居到了淡水湖和淡水河中。

  海绵的骨骼由矿物质或蛋白质组成,或者两者共同组成。

  海绵通常通过过滤水中的微生物来进食。水经过小孔进入,然后流经一个管道系统,最后通过叫做排水孔的大开口排出。

  幼小的刺细细胞动物

  当刺细胞动物进行有性繁殖的时候,它们产生一种微小的浮浪幼体。它们可以用纤毛游动或者沿着海洋底部爬行。经过一段时期后,浮浪幼体转变成水螅型珊瑚虫。它们把身体前端附着在物体表面,在另外自由的一端长出触须。对于没有变为水母的珊瑚虫和海葵而言,幼虫时期是物种分散的仅有机会。

  火体虫是一种管状的被囊动物,在过滤取食的过程中被水推动前进。

  星星涨鞘是群居的,由花瓣状的个体围绕在公用的发散管周围组成群体。

  火焰珊瑚虫有钙化的外骨骼,能擦伤皮肤,还有能引起烧灼或刺痛皮肤的刺细胞,经常被潜水员误认成真正的珊瑚虫。

  群体由紧紧包裹的羽毛状的枝状物组成。

  手套海绵被大量捕捞,用做洗澡海绵。

  杯状大海绵是由一些海绵个体集合而成的。

  玻璃海绵由玻璃状的纤维组成,每一根像人的头发一样粗。这只玻璃海绵有45厘米长。

  有茎水母作为水螅型珊瑚虫附着在海藻上,不作为水母存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