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网
昆明动物博物馆 镇馆之宝珍如“无价孤版”
亚洲象群局部
滇金丝猴
黑兀鹫
白化猕猴
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园区内的昆明动物博物馆,是一座造型独特、用赭红色手工拉毛砖精心镶砌的别致建筑。博物馆面向国内外公开开放,是目前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动物博物馆。
该馆于2000年开始投资兴建,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项目及中国科学院重点支持的两大博物馆之一,同时得到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库藏标本65万号,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动物种类、数量收藏最多的标本库。其中有许多新种和新亚种模式标本,可谓无价的“孤版”,还有与13个国家交换的标本1500多号。
博物馆拥有国内最丰富的对外展出陈列标本,展示标本数量近两万号,很多珍贵的陈列标本在我国绝无仅有,有的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
下面就是专家介绍的几件“镇馆之宝”。
世界唯一的亚洲象群展示标本
在一楼展厅的中间位置,你会看到一个象群正悠闲地行进。大学生物系毕业的解说员倪志诚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沧源县和盈江县的亚洲象,大象是现存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这个象群标本是世界唯一的。”
她还说:“大象是社群性很强的哺乳动物,通常由最年老的母象率领群体,小象行走在中间,以便得到保护。”
世界唯一的兀鹫展示标本
在二楼展厅的猛禽类里,你会看到一只黑兀鹫。倪志诚说:“兀鹫现存数量很少,目前世界上只有三只馆藏标本,全在昆明动物博物馆,而展出标本只有一只,就是这只黑兀鹫。”
她接着告诉你:“兀鹫善于翱翔,而且飞得很高,能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最特别的是它吃腐肉而不会生病,这是因为它的唾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能让吃进去的食物得以很好的消化。”
集中了最多灵长类国宝的博物馆
顺着有黑兀鹫的猛禽类展区在往前走,就到了灵长类展区。中途赶来的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博物馆副馆长梁醒博士说:“灵长类馆里,单个的每一个标本都可称为‘镇馆之宝’,而那么多珍贵的标本集中在一起,起码在亚洲是绝无仅有的。”
看,这只毛色纯白的猕猴,是只白化猕猴,这其实是只病猴。
梁博士解释说:“白化猕猴,是由于遗传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白化体,像人类的白化病一样。但是白化个体在自然界中的淘汰率较高,所以数量稀少。”
稀少到什么程度呢?他提到,1979年,在我国的宝岛台湾,发现一只雌性白猕猴,为了能找一只雄性白猕猴与其“结良缘”,只好通过新闻媒体向全世界“征婚”。
在白化猕猴两米开外,就是世界唯一的滇金丝猴体态标本。滇金丝猴大部分栖息在云南西部白马雪山区上,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
滇金丝猴因其腹部到大腿都是白色,被称为“穿白短裤的猴子”,是我国独有的、与大熊猫齐名的濒危野生动物,世界上仅存不足两千只。
在灵长类馆里,你还能看到“叶猴”,现在的数量也非常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川金丝猴,它没有鼻梁,形成了一个鼻孔上翘的朝天鼻,显得格外有趣。
动物馆里还有很多稀奇 梁副馆长和馆里的其它解说员你一言我一语,随便又点出些“镇馆之宝”。
“你看,这是小溪鹿。它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丛林中,是世界上现存最小的偶蹄类动物,雄性成体肩高也仅有20厘米。现存数量极为稀少。它胆小怕事,行动机警,奔跑速度极快,昼伏夜出。”
“熊猫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也被称为生物界的‘活化石’。这是因为在几十万年以前大熊猫曾经遍布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几十万年之后,与它同时代的物种都相继灭绝了,只有它还生存于世。”
“你眼前所看到的这个生境柜是世界自然博物馆中最大的生境柜。左边的高山峡谷是我国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右边的是梅里雪山。”
“现在看到的鲎,比恐龙出现时间还早。它在海底生活了近4亿年,竟然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又被称为‘海洋中的活化石’。”
“这是鸭嘴兽的皮张。鸭嘴兽仅生活于澳洲,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
“这种鱼叫做无眼金线(鱼旁加巴),是没有眼睛的鱼,是我国特有的鱼种,现在仅分布于我省宜良县九乡溶洞里。”
“这种颜色似翡翠的蝶就是被我国的科学家称为国蝶的‘金斑喙凤蝶’。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而稀少,主要分布于福建两广一带。据说在它的主产区福建武夷山上,一个专业的捉蝶人,捉了30年,也没捉到。”
“黄腰太阳鸟是我馆展出的最小的鸟,也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小的鸟,它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此又被称为‘会飞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