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多年举步维艰,太湖之痛根在何处?
2007-08-19

  这次太湖水污染事件祸起蓝藻,然而,太湖水患却是由来已久。早在1991年,太湖就发生了首次大规模水污染,严重影响了上海的饮用水源。自2001年开始,太湖更是年年爆发大面积蓝藻。

  近10年来,国家及太湖周边省市治理太湖的力度也不可谓不大,1998年,太湖“零点行动”就曾关闭了流域内大量排污不达标企业,并提出治污3年使太湖水变清的目标。但太湖不清反污。

  太湖之痛,根在何处?这次“重典治污”能否重现脉脉清流?

  负重的太湖

  “老先进”累出一身病

  78岁的杨国新老人坐在他即将被拆迁的家中,神色有些黯然。

  杨国新是无锡市生态良性循环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可他更愿自称是“太湖老叟”。事实上,自1977年开始“抢救太湖”的民间环保行动以来,30年间他为了治理太湖奔波呐喊,先后将抢救太湖的方案、计划、报告共计187件寄给中央及江苏省市相关部门。30年间,他从一个健步如飞的环保斗士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他眼里,经过这些年,太湖也像他一样,成了一个不堪负重的老人,蓝藻这个最古老的水生生物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蓝藻,太湖迟早也会有湖泛或沼泽化等其他的生态灾难出现。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工厂、那么多的污水,太湖负担不起啊。就好像一个最多只能挑100斤担子的人,你硬要他挑两百斤、甚至三百斤,他怎么会不被压垮呢。”老人很心疼。

  老人的话不无道理。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2.45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1.7%。以0.3%的面积创造了全国超过11%的GDP,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奇迹的背后,是太湖难以承受之重——

  太湖流域分属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人口达300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流域内巨大的人口压力形成的面源污染使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一步升级;

  太湖流域水面积5551平方公里,河道总长约12万公里,河道密度达3.3公里/平方公里,是全国河道密度最大的地区。整个流域共有172条河流,工业污水、城市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通过这些密密麻麻的河网流入了太湖,直接导致了蓝藻的爆发;

  太湖流域分布着近两万个化工企业,沿岸则集聚着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大量不达标工业污水源源不断地涌向太湖,使流域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水域纳污能力。2700公里河流中,全年水质劣于Ⅲ类的占89%,劣于Ⅴ类的达61%。

  在如此巨大的人口、经济压力下,太湖的“量水而治”成了一个奢望。

  在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局主要负责人李东明眼里,蓝藻是1999年以后多起来的。“水质差是最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以前的太湖属于自然生态泻湖,有岸无堤,上世纪80年代,我要打着赤脚走上几百米才能看到芦苇,靠自然生态链,水里的鱼都可以吃掉长在湖里的蓝藻。可现在,岸变成了硬质堤岸,堤内堤外的几百万亩芦苇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也使太湖成了一个‘水盆’——一个不能吐故纳新、维持生态平衡的‘水盆’。”李东明说。

  他记得很清楚,去年8月22日至今年的春节,蓝藻爆发的频率不像以前一样到了秋冬有减少的趋势,反而越来越多。他的办公室离太湖有四五百米,上班时经常闻到太湖水面上发出的难闻的腥臭味——那是大面积蓝藻死亡后发出的气味。今年4月份起,蓝藻比去年还要厉害,这更增加了他心中的忧虑:太湖的污染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太湖积重难返,就算现在所有的污水都不排到太湖里,让太湖休养生息20年才有可能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所以我们的治污任重道远。”他说。

  困惑的太湖

  GDP与环境的博弈

  在这次无锡刮起的环保风暴中,宜兴的周铁镇——这个太湖水污染防治一级保护区内的“化工之乡”几乎成了旋涡的中心。

  周铁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化工以前一直是全镇的经济支柱,1998年,化工占了全镇经济总量的85%左右。在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化工企业造成的太湖污染也让这个小镇出了名。6月初,就在无锡为了解决全城饮水危机而夜不成寐的时候,镇上的江南化工厂因为直排被媒体曝了光。

  该镇有关人士坦言,上世纪90年代之前,周铁的化工厂都不上规模,用的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环保当然谈不上。

  后来,周铁出现了一部分上规模企业,同时这些企业的排污问题受到关注,1998年太湖“零点行动”以后,周铁开始重视治污问题,经关停并转之后,全镇剩下了152家化工企业。这次“蓝藻事件”以后,周铁加快了治污的步伐,把原来计划今年关停28家化工企业提高到了55家,并希望借此改变全镇的产业结构。

  在镇上的一家小超市里,我们随便“逮”了一个当地的小伙子小丁。一听到蓝藻两个字,这位热心的小伙子马上忿忿地摇了摇头:“我们这里以前水污染得很厉害,我还专门发短信到电视台去举报,一些化工厂晚上在偷偷排污水,大烟囱里排出来的气体都臭得不行。这些老板只知道赚钱,政府早该好好管管了!”

  最让小丁揪心的是周铁西桥边的小河,因为旁边有家化工厂,站在桥头,可以看到排水口哗啦啦地流着。“这是条小河,先要流到大河里再到太湖的,在和大河交汇的地方,会有一条很明显的分界线,从这条小河流出去的是黑水,那边的水就比较干净些。以前我读小学还能在这里游泳,后来都变臭了。”

  小丁说,这段时间政府部门对企业排污抓得很紧,很多企业都在停产整顿了,“风头过了之后不知道会不会回到老样子啊?以前也整治过好几次,企业交了罚款又开工了,毕竟在他们眼里,停一天就是钱啊。”

  事实上,这样的担心已经在某些地方成了事实。在这次整治中,无锡新区硕放一家印染企业被责令关停,并被登报曝光。记者找到这里,却发现这家企业依然在运转。“我们这里没停过。”该企业的一名员工对记者说。而旁边另一家企业的员工却告诉记者,这家印染厂的确停过10多天时间,后来不知怎么又开始生产了。

  要GDP还是要青山绿水,这样的问题似乎有些多余。为了“治水”,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表态:“哪怕GDP放缓15%。”可是,面对着巨额利润的诱惑,面对着地方经济腾飞的诱惑,这样的抉择多少让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感到困难。这也是这些年来年年治污太湖不清反污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90年代的外资大举进入,以环太湖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了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之一,但是,太湖付出的惨重代价,让腾飞的翅膀显得格外沉重。

  “治湖先治心,治湖先治人。”这个时候,回味杨国新老人10年前说过的这句话,尤为意味深远。

  割裂的太湖

  九龙治水迷局求解

  在太湖上筑长城,难度可不小。杨国新老人这句话很幽默,我们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太湖流域涉及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太湖水面则与分属两省的4个市相邻,这种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让太湖治理与保护常常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事实上,因为行政分割给太湖治理带来的困境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以历史上太湖洪水出路为例,自1954年提出原则方案到1985年形成苏浙沪都能接受的方案,三易规划方案,历时31年。围网养殖是造成太湖水质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但负责审批的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却隶属江苏省,这就造成了对其面积、规模各个机构和各地政府均无法控制的局面。

  设在上海的“太湖流域管理局”是对太湖进行管理的跨行政区域机构,但它不是权力机构,监控权、执行权有限,在太湖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能起的作用也有限。

  太湖治水,从客观上要求去除机制和体制上的壁垒,需要在更高层面上建立一个协调机制。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提出10年后的今天,无锡水危机事件能否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借此迈出新步伐,这一课题重新被摆在了环太湖沿岸各方的面前。

  环太湖城市是长三角发展的源头和腹地,历史上就借水利之便结为一体,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环太湖城市先行一步,区域统一谋划,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这样的努力正在进行着。记者从太湖流域管理局了解到,太湖局正向有关方面建议成立由水利部、太湖流域各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用水户代表参加的太湖流域管理协调委员会,搭建流域水事协商与协调平台,并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为载体,推动流域规划、治理、调度以及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污染防治重大事项的协调,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作为水利部确定的流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太湖流域也正在组织编制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目前,《太湖管理条例》已列入水利部“十一五”期间重点立法项目,正抓紧条文编制。(记者 陈欣 王燕平 赵红燕 余雯雯/文 屠春/摄)


来源:钱江晚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