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斯金设计了几栋依序拔高的高楼簇拥在世贸大楼原址周围,"众星捧月"地尽可能地保留和利用世贸遗址的残墙和世贸倒塌后形成的大坑,以突出纪念意义。与此同时,他将其中最高的塔楼设计为世界第一高楼,高达541米,比倒塌的世贸大楼高出近130米。这一方案深得政府高层的青睐,纽约州州长说新世贸"充满感情地保护了世贸遗址",而纽约市市长也表示世界最高楼的设计将使曼哈顿恢复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在此设计方案中,从远处看,崛起的高楼将与自由女神像形成一个协调的比例,一旦新世贸中心建设完成,将再度改变纽约的天际线。而在追悼受难者的设计上,李伯斯金也精心计算过。"每年在9月11日这天,早上8点46分也就是第一架飞机撞上大楼的时间与第二栋大楼倒塌的10点28分之间,太阳会闪耀而无阴影投影于广场内,向那些拯救者与他们的勇气献上永恒的崇敬。"
和所有的重大工程一样,世贸重建的设计方案虽然已经定了下来,但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中许多细节都有待斟酌。作为一个尚未完成的承载着高度政治意涵的纪念性建筑,相对于世界第一高楼而言,世贸遗址如何处理,更加让人关注,只是这一方案最终还没有完全露出水面,人们尚未得知其最终效果如何。
在以上两个纪念性建筑正在建设与筹建的同时,5月份还有一个二战纪念广场在华盛顿落成,同样的,它也呈现出纪念性建筑中"不平衡、破碎、数字、平静"等特质共构的现象。
二战纪念广场位于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之间,是一块占地约3公顷的椭圆形花岗岩平台。这一纪念广场的特色在于区隔为欧洲区、亚洲区、太平洋区与美国本土区。在美国本土区,56根花岗岩柱子环绕一个池塘,分别代表二战时期美国的各个州及所属领地。两个相对而立的拱形门分别刻着"太平洋"和"大西洋"字样,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区。一面石墙上雕刻着4000颗金色星星,代表着40多万美国阵亡将士。有人不留情地批评,这些纪念区侧重的是重回当年的情景,而非纪念性建筑所追求的平静,另外分区的做法使得各区有比拼人气之嫌。
相比于现时在建或者新近建成的纪念性建筑,比较成功地获得大家共同认定的其实有一座由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越南战争纪念碑"。这座1982年揭幕的倒"V"字型纪念碑,深深嵌入华盛顿的土地,墙壁是简洁深黑的花岗岩,在两面墙翼交界处的右侧顶端刻着第一位阵亡战士牺牲的日子,碑身上按阵亡时间顺序刻着在越战中死去的战士的名字。
作为一个富有东方艺术气息的纪念碑,它每年吸引200多万美国人到华盛顿驻足、参观。而多年来,有关它的无数文章和评论是其它纪念碑所不及的。每一个参观者在这里找到一种与死神之间的妥协,而死亡终究是一种属于个体的经历。环抱于纪念碑内的宁静空间则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在这里细数和沉思,产生一种无言的回响。人们评价它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没有一点雷同的痕迹,而且没有一个特别的形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你面前的只有战争、死亡和生存。
参加设计这一纪念碑的时候,林璎才20岁。1980年秋,她看到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跃跃欲试,把它当作毕业设计来完成。她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的。她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做出模型。
对于这一纪念碑,她说,"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然后从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纪念性建筑一方面有着宽广的建筑上的意念可供实验,另一方面最终要落在能给人以悸动、让参观者在迂回之间得到一种感悟的实际功能上。从这一点上说,纪念性建筑的设计主体在人,而非政治,这一点渐渐为建筑界所公认。
(来源: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