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气象专家解读 07年中国极端气候四宗“最”
1、高温
今年1月—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上海高温创新高
上海高温创新高 7月平均气温平了百年历史极值
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统计,上海持续高温日已满11天,其中39摄氏度以上的达4天,是近10年来的历史新高。7月份的平均气温达30.4摄氏度,平了1873年以来(1994年曾出现)的历史极值。
上海中心气象台说,6月份以来,上海出现了24个高温日,其中35摄氏度至36摄氏度的有6天,36摄氏度至37摄氏度的有8天,37摄氏度至38摄氏度的有4天,38摄氏度至39摄氏度的有2天,39摄氏度以上的有4天。
据悉,今夏高温的特点体现在,连续高温持续时间长,39摄氏度以上的天数多。其中,梅雨期就有9个高温日,这也是50年以来比较少见的。
据预报,明天上海气温将达到37摄氏度。周末,高温将得到短暂的缓解,预计4日、5日两天,气温将在32摄氏度至34摄氏度之间。而6日以后,将再度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但39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广东持续高温
7月份广东持续25天高温 局部地区旱情严重
广东省气象局统计显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7月份广东连续25天出现高温炎热天气,创造了有气象记录以来,连续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最多天数的纪录。
7月6日开始,广东全省就处于高温炎热天气控制之下,至7月31日持续25天,打破了2003年7月连续20天高温的同期历史纪录。7月份广州市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数达到21天,破了2003年7月份17天的历史同期纪录。
整个7月份,广东全省高温少雨,降水量仅66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7成。
由于此次高温天气范围广、时间长,加之降水偏少,广东韶关等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局部地区旱情严重。据广东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1日,广东38.1万人因旱出现饮水困难,全省受旱农作物共260.3万亩。
广东省气象局预计,8月3日前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将继续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仍然炎热。8月上旬,南海可能有热带气旋生成,广东高温炎热天气有望逐渐缓解。
2、干旱
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
江南华南地区干旱
持续高温少雨 江南华南地区已出现大范围干旱
![]() |
福建持续干旱
福建持续干旱 蓄水量大幅减少16座小型水库干涸
持续晴热高温天气致使福建“渴”了,七月中旬开始持续出现干旱。记者今天从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福建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大幅减少,已有十六座小型水库干涸;现旱情较重的地方分布在泉州沿海、福州大部、宁德东南部、三明东部。
同时,福州市的永泰、闽侯、罗源、连江等县,以及莆田市的秀屿和涵江二区和闽东宁德的霞浦等地,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福建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一百一十八千公顷,十三万多人及三万多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此间气象预报,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福建省大部分县市仍将维持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旱情将进一步蔓延。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部署,各地正积极发动群众投入防旱抗旱工作。
自六月十八日梅雨季结束以来,福建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气象部门已连续发布二十八次高温预警信号。据预报,福建有六十个县市极端最高气温超过三十五摄氏度,其中三十四个县市超过三十八摄氏度,尤其是闽侯县最高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厦门市和仙游县最高气温均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福州市已连续三十二天最高气温超过三十五摄氏度,为一八八0年有气象纪录以来的连续高温最长纪录。
由此福建各地七月中旬开始相继发生旱情,其中平潭、惠安和连江等县连续无降雨天数分别高达四十三、四十一和三十七天。
齐齐哈尔干旱
齐齐哈尔:首发干旱橙色预警 呼吁市民节约用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气象局日前首度向全市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从8月1日开始,约一周之内该市无明显降水过程,综合气象指数达到重旱程度,气象干旱为25年至50年一遇。提醒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注意做好预防工作,适当减少非生产性高耗用水及服务业用水,并呼吁市民节约用水。
进入7月份以来,齐齐哈尔市的气候条件出现突变趋势,从7月中旬到7月末,该市平均降雨量仅有28.1毫米,全市范围内一直没有出现有效降雨过程,大部分地区的旱情发展很快。
据对最新资料分析,在8月7日以前,齐齐哈尔地区仍将以晴天为主,还会出现新一轮30℃左右的高温天气。在这一天气过程的影响下,齐齐哈尔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严重旱灾。
齐齐哈尔市气象局已紧急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工作:如启用应急备用水源,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压减城镇供水指标,优先经济作物灌溉用水,限制大量农业灌溉用水;限制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限制排放工业污水。同时,齐齐哈尔市的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天气状况,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
3、暴雨洪水
今年又发生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雨
南方洪水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组图]
这是三峡大坝泄洪情景(7月30日摄)。
长江上游近期连续降雨,7月30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达到51000立方米每秒,三峡库区形成一次明显的快速涨水过程。长江防总签发调度令,要求中国三峡总公司于30日12时起,对三峡水库按48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控制下泄,这标志着经过14年持续建设的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为长江中下游拦蓄洪水。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这是三峡大坝泄洪情景(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这是三峡大坝泄洪情景(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北京暴雨
北京昨夜暴雨突袭 千人抢险保障市民出行[组图]
从昨天(1日)傍晚开始,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罕见的暴雨光顾京城。据北京市气象台信息显示,从晚7时开始,短短4小时内,城区的西部、北部地区平均雨量接近100毫米,和平西桥地区雨量更超过150毫米,安华桥与和平西桥附近积水严重。尽管各立交桥下泵站的70台水泵已全部开启,但由于瞬时降雨量过大,部分路段和桥下仍出现了积水,导致车辆行驶缓慢或无法通行……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本市各职能部门迅速在第一时间出动人员,全力排水。包括防汛、市政、公联公司等在内,共有超过1000名工作人员连夜上街排水;与此同时,市交管、消防部门也额外投入警力,启动雨天交通保障三级方案,全力疏导道路交通。至今晨,北京市各立交桥下积水已基本排完。
经过一夜奋战,早上从梦乡中清醒的市民已经发现,交通恢复正常,出行得到保障。
![]() |
资料图片:今天零时,市消防部门出动的多台次车辆仍在安华桥紧急排水。这些平日里用于灭火的消防车辆此时有了新用途--“灭水”。(李刚摄)
![]() |
资料图片:昨夜大雨导致安定门外大街西河沿马路附近积水较深,不少男士借机展示了把“风度”。(郑涛摄)
郑州暴雨
郑州暴雨昼如黑夜 最大降雨量逾一百毫米[组图]
![]() |
![]() |
“暴雨如注,整座城市被黑云笼罩,白天如黑夜一般。”回忆起今日上午的一幕,郑州市民王先生仍心有余悸。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二日七时四十五分,河南省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未来六小时郑州、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洛阳、开封、许昌、周口、商丘等地可能发生雷电天气,雷雨时伴短时大风,局部地区有强降水。
然而,就在这一预警信号发布约一个半小时后,郑州市突然遭遇强对流天气,狂风骤雨浓云密布让整个城市一下子陷入了黑暗。九时十五分,河南省气象台对郑州市紧急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几乎所有车辆都同时打开了车灯,行进缓慢。”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在郑州市区的金水路与政二街附近办事。“突然,大风裹挟着雨点砸向地面,街上的行人甚至难以撑起雨伞。”
上午十一时许,郑州暴雨转到了小雨。记者看到,市区多个道路“雨水成河”,给市民出行造成诸多麻烦。在郑州市的政二街,一辆试图冲过雨水的白色桑塔纳熄灭到水中,大约是发动机进了水,车上的乘客不得不赤脚推车。
不过,王先生同所有郑州市民一样可以安心出行了。
“影响郑州地区的强降水天气已经结束。”十二时十分,河南省气象台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解除公告。据悉,在过去的三小时,郑州市区、郑州市的荥阳最大降水超过了一百毫米,郑州的巩义、中牟最大降水超过七十五毫米。
4、雷电、风雹
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频次高,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
辽宁雷击7830次
辽宁省两天遭雷击7830次 沈阳一人死亡
今年入夏以来,最强降水7月31日至8月1日袭击辽宁,沈阳世博园内雨量最大达到205毫米。强降水还伴有强雷暴的发生,使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河南村一村民遭雷击死亡。
1日凌晨,家住沈河区三经街附近的张先生被炸雷惊醒,他看到刺眼的闪电划过天际,暴风骤雨中的雷电异常强烈……
气象部门介绍,受华北气旋影响,7月31日5时开始辽宁省自西向东出现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因局部地区有强对流天气发生,雷闪频繁,据统计全省7月31日和8月1日天空雷击数分别为6049次和1781次。
截至8月1日8时,辽宁常规气象观测站中抚顺、海城两个站出现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降雨量分别为120和112毫米,有11个站出现50毫米~100毫米的暴雨。加密气象观测站中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清原县北杂木镇,为132毫米,有9个站出现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
沈阳市气象台介绍,这是沈阳市入夏以来市区内最大一次降水。由于降水强度大、雨水急,造成市区部分路段出现了积水。此次降水还伴有强雷暴,致使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河南村一村民遭雷击死亡。截至1日14时,世博园、白塔堡等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市区、东陵出现了95毫米的暴雨,法库雨下的比较小有22.1毫米,为中雨,其他地区下了35毫米~49毫米的大雨。
沈阳市历史上最大的一场降水出现在1973年8月21日,东陵地区的降雨量达到215.5毫米。
强降水天气令“高烧”的沈阳暂时退热,清凉的天气会让人感觉非常舒适。随着雨水的离去,今明两天,太阳将会冲出厚厚的云层,展现给人们灿烂的笑容,但是在北风的吹拂下,沈城天气不会太热,最高气温在29到30摄氏度之间,最低气温在18到19摄氏度之间。人体不会有闷热的感觉。但紫外线辐射会比较强烈,提醒市民朋友外出时要注意防晒。4日沈城将会再次迎来阵雨或雷阵雨的天气。
雷电灾害为近年之最
七月雷电灾害导致中国141人死亡为近年之最
今天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消息显示,七月雷电灾害导致中国一百四十一人死亡,为近年之最。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今天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七月,中国绝大部分省市都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其中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受灾严重。七月雷电灾害导致中国一百四十一人死亡,为近年月度雷击死亡人数之最。
截至七月末,全国雷击已造成四百余人死亡,与去年全年雷击死亡人数持平。据中国气象局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共发生雷电灾害事故两千五百多起。
专家指出,今年七月份,强对流天气较多是引发雷击灾害增多的直接原因能。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南暖湿气流活跃,易造成雷电、龙卷风等天气事件。
专家解读极端天气
主要是天灾而非人祸
虽然最近几年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强降水、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增多,但是它们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认为,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干旱和强降水现象,主要还是“天灾”,而非“人祸”。 【详细】
全球变暖 “破纪录”事件非我国独
全球变暖会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相应的高温热浪及其引发的干旱事件频次会增加、范围会增大。而极端强降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都是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产生的,全球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容易产生对流上升运动,有冷空气侵袭时能量释放加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详细】
需要科学家、政府和公众共同应对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家、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全体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等都是我们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积极选择。 【详细】
“火炉”城市是民间说法
对于目前福州、广州、杭州三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有人将三城称为“新三大火炉”。昨日,国家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宋连春表示,这种说法不准确。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