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虽然时值汛期,但白洋淀枣林庄水文站站长薛玉锦也不用每天都去观测水位了。因为,自6月16日以来,白洋淀已连续一个多月处于6.50米(大沽高程)干淀水位以下,从防汛角度来说,水文观测已经没有意义。白洋淀面临干淀威胁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世人对白洋淀的了解大概还停留在孙犁的文字里,停留在电影《小兵张嘎》里,停留在抗战的年代里。这里蟹黄鱼肥、荷红苇绿、鸟儿群集,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教人怎能不热爱她、向往它?
当然,现在人们仍然能欣赏荷红苇绿,品尝蟹黄鱼肥,但承载它们的白洋淀已经十分脆弱!事实上,近年来,白洋淀每年都遭受干淀威胁,不得不靠人工调水补给,维持基本的生态系统。
怎样形容白洋淀呢?它是“华北明珠”,却屡失光泽;它是“华北之肾”,却患上肾衰竭。下面,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白洋淀。
7月25日,在河北省安新县赵北口村,一位渔民在淀里捕鱼。
7月25日,在河北省安新县赵北口村,白洋淀荷花田已干涸。
7月24日,在河北省安新县漾堤口村,渔民赶着鸭子经过一片裸露的河床。
从6月中旬以来,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已连续一个月处于6.50米干淀水位以下,如果没有足够水量补充,白洋淀将面临干淀威胁。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在366平方公里的水域内,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被喻为华北地区的“空调器”“晴雨表”,并被誉为“华北明珠”。但由于近年来河北省降水量一直偏少,白洋淀多次面临干淀威胁。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10年16次调水难解白洋淀之渴
记者日前在白洋淀采访看到,从老码头通往漾堤口村的水道已经不能行船,可以行船的水道水深只有一尺,两边露出一米多宽的泥滩,渔民捕鱼用的“地龙”露出水面,从两岸堆砌的石头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大幅脱水的痕迹。芦苇因为受旱,叶子发黄。船夫刘立明的双桨不时地挑起一坨坨黑泥。
据薛玉锦介绍,去年7月,白洋淀降雨量为200毫米,今年7月,只有20毫米。水利部门的数字显示,目前白洋淀水位约为6.3米,淀内蓄水量仅剩3000多万立方米。如果没有足够水量进行补给,白洋淀将面临干淀威胁。
其实,最近一次调水始于去年11月24日,水利部门史无前例地从黄河向白洋淀调水,历时102天,到今年3月初,累计入淀水量1亿立方米,缓解了白洋淀的缺水状态。时隔仅3个多月,白洋淀再次喊渴。这已经是自1997年以来的第16次调水,10年来,累计从上游水库和外流域向白洋淀调水近16亿立方米。其中,2004年,水利部和河北省投资3278万元实施“引岳济淀”工程,从400多公里外的邯郸岳城水库引水1.6亿立方米。
近几年,白洋淀淀区水位基本上长年在7米左右徘徊,水域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米。而保定年均降雨量500毫米,蒸发量约为1500毫米,白洋淀年蒸发量就高达1亿立方米,与蓄水量基本相当。
似乎,老天爷偏偏捉弄人,“你调水,我蒸发”,每次调水投入的资金像打了水漂儿。但也多亏了历次补水,否则白洋淀早已干涸。
20多年前,白洋淀曾经彻底干涸
3月28日,在河北省安新县南六村,一名渔民背着鱼篓准备回家。
历时102天的首次引黄济淀生态应急调水工程于3月初圆满完成。据了解,此次白洋淀补水约1亿立方米,水位上升到5.89米,比补水前抬高93厘米,水面面积也从61平方公里增加到130平方公里。目前白洋淀水质达到Ⅳ类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在白洋淀人头脑中,有个记忆永远抹不去。1984年至1988年,白洋淀连续5年干淀,白洋淀水乡风光大减,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据人们回忆,干淀期间,沟壕内可以跑拖拉机、骑自行车。
可历史上的白洋淀曾是“十年九涝”。 白洋淀属于海河流域,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地处“九河下梢”,在50多年前,可以坐着小船直达北京。1963年11月17日,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河北省和保定地区组织根治海河,完成了白洋淀下游的疏浚工程。与此同时,相继在白洋淀上游修建了16座大中型水库、118座小型水库以及各种塘坝、蓄水拦沙工程,入淀水量得到控制。
这样,虽然解决了“十年九涝”的问题,但是白洋淀的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的560多平方公里缩小到目前的366平方公里。正常年份,按平均水位7.5米计算,水面面积只有142平方公里,蓄水量仅1.5亿立方米。自从根治海河和大修水库后,白洋淀从整个流域系统中独立开来。如今,年年面临干淀的威胁,每年只能靠买水维持生存。
当前,白洋淀面临的缺水问题与河北省整体水资源环境分不开。根据文献记载,白洋淀流域曾密布着原始森林,经历战乱和砍伐,森林破坏十分严重。太行山区的森林覆盖率从唐代的50%以上,到明清降到15%以下,到民国初年又降到10%左右。资料显示,华北地区已成为我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80多立方米,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警戒线相去甚远。由于过度超采地下水,华北地区已出现世界最大的地下“漏斗”。
如此看来,拯救白洋淀已绝非调水那么简单。
2006年12月9日,在黄河水入淀现场,两个小男孩在白洋淀边观看黄河水入淀。
当日,随着河北任丘的十二孔闸开闸,奔波近400公里的黄河水终于流入白洋淀。据了解,此次“引黄济淀”是黄河首次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输水。11月24日,黄河水从山东聊城位山引黄闸调出,12月5日到达河北任丘任文干渠。经过4天的污水导流和蓄水,黄河水成功入淀。调水后,白洋淀水位将上升到7.45米,水面增加3倍。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污染: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端村码头水位下降,船工们担心“失业”。法制晚报 杨章怀 摄
由于来水不足,淀区多年不曾弃水,淀水浓缩,成了死水一潭,自净能力减弱,各种污染物富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据记者了解,白洋淀上游有9条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除汛期外长年干涸,只有府河、漕河、孝义河和瀑河接纳生活及工业污水入淀。这4条河流每天接纳约4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农灌季节经常断流,但在雨季、冬季等非农灌季节入淀水量较大。
白洋淀与其他湖泊不同,在水域之中和外围分布着39个纯水村、24个半水村,生活着约20万人,水村居民每天产生生活污水1万多吨、生活垃圾100多吨。虽然,近年来淀区自身污染治理有一定收效,但随意向淀内丢弃垃圾和倾倒污水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此外,旅游也是淀区自身污染源。目前,淀区内的旅游设施大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设施得不到落实,景点的污水和垃圾处置不规范,直接影响淀区水质。
淀区网箱和围栏养鱼投放大量饵料,其中约1/3要沉入水底,造成水体富含有机耗氧物及氮、磷元素的鸭、鹅饲养对水体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80亿元生态建设投资期待白洋淀重生
昔日的白洋淀。淮黎霞 摄。(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6年6月19日,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北国水乡白洋淀游船点点、络绎不绝。 (中新社发 田地 摄)
据了解,白洋淀上游保定境内有四大水库,调蓄着全流域的自然径流,由于连年干旱,水库长期蓄水不足。余水只能保证维持保定市区和定州电厂供水及抗旱农灌用水所需,本流域内已再无可补之水。
治理白洋淀应需要长效措施。为了医治这颗衰竭的“肾”,河北省和保定市制定出台的《白洋淀及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从2005年到2014年,历时10年时间,投资80.5亿元,实施26项治理工程,彻底改变白洋淀及其上游脆弱的生态环境。到2010年,使保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20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2.67%;加强流域内污染源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4年减少17%以上;保定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以上,县级城镇达到60%。建立白洋淀补水机制,确保白洋淀水位枯水年不低于7.3米,在水位不低于8.4米的情况下,淀内大部分水质达到并好于国家三级水类标准。
目前,《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拟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个项目将包括绿色输水廊道建设、污水处理厂、供水建设等28个子项目,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其中拟利用亚行贷款9600万美元,全球环境基金赠款350万美元。
我们期待着“华北明珠”永放光芒,“华北之肾”永远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