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兵团新闻网
塔里木河绿色走廊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兵团新闻网库尔勒7月30日专稿
作者:王安润 王新国
15万人畜饮水困难、50万亩良田面临绝收、5.83万亩天然次生胡杨林和1.77万亩灌木林期待“新生”……国家投资30亿元的综合治理成果岌岌可危--
告急:农二师 33团3000亩高产棉田绝收……
告急:农二师恰拉、大西海两水库所存水量最多只能维持到7月15日……
告急:国家投资30亿元的综合治理成果岌岌可危……
7月2日,记者顶着酷暑来到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边缘,举世闻名的“绿色走廊”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绿色走廊”沿线的农二师塔里木垦区5万多职工群众,已与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抗争了整整7天,他们的生活用水、用电已经受到限制。在承受着酷暑的同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悄然向他们袭来——
作物绝收、酷暑逼人,楼兰阴影笼罩“绿色走廊”
水,因缺水,塔里木河下游的县乡和团场,正面临生存的严重威胁。
由于处于沙漠气候条件下,塔里木垦区夏季室外最高气温超过40度,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四季干旱少雨。
自今年4月的晚春播工作一开始,有关部门就发出警告,今年将是一个严重的枯水年。事隔不到100天,一个可怕的事实终于摆在了人们面前:沿塔里木河上游没有下过一场透墒雨,水源严重不足,洪水期将推后一个半月左右。
养育着垦区45万亩土地、10万人畜的恰拉水库和大西海水库蓄水大体与往年相同,且为保护下游生态环境,向下多泄了2000多万立方米生态水,目前,两水库最多可放出7200万立方米水量。
与降雨量减少相伴的是,土地沙漠化进程加快、沙尘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今年,垦区内先后6次受到大风危害,有10万亩/次的棉花先后4次重播,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近10万亩地驰名中外的香梨因缺水、高温导致授粉严重不足,减产40%左右,经济损失8000万元左右。
农二师对垦区内的所有灌溉作物实行100%的节水灌溉,但不能解决垦区7月至8月缺水问题。目前,33团轻度干旱的土地面积达到3万亩、中度干旱的有3.2万亩、重读干旱的有1.1万亩,全团受旱人数3194人,已造成经济损失955万元。
“我这59亩棉花长势非常好,预计这今年有一个好的产量,增加一些收入。哪想到,现在的干旱使棉花上的棉铃都掉了下来,没有了棉铃,哪来的棉花?一年的收入又没有了。”34团5连职工王家福忧心忡忡地说。
沙尘暴凭借着淫威,正将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鲁克塔格一步步靠近,不停地吞噬着绿洲,企图“握手”联合占领人们的家园。
正值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塔里木河下游县乡及垦区的15万人畜,无不为之叹息和焦灼:水!水!水!
塔里木河怎么了?
水源告急、电力匮乏,开源节流重于泰山
娓娓流淌着的塔里木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新疆各族人民!
农二师塔里木垦区31团、33团、34团的5万多职工群众在维护绿色走廊畅通的同时,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成为“建设大军”的指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鲁克塔格沙漠之间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45万亩良田,为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基础。
被干旱折磨得人们,从自身的节省作起,使那缓缓淌来得不多的“乳汁”,去滋润等多农田里应有的绿色。
全垦区45万亩土地全部实行了高新节水灌溉。31团团6.3万亩棉花中有5.4万亩实现了带压滴灌,近2万亩果园实施了常压滴灌,就连职工2亩以上的零星自用地也实现了常压滴灌。
33团2连职工张翠云含着眼泪说:“我采用滴灌种的67亩棉花本来有一个好收成,现在没有水、没有电,浇不上水,影响了作物的生长,整个棉田减产40%,这怎么办吗?”
然而,随着带压滴灌面积的增加,一个让职工群众难以置信的残酷事实又摆在了面前:用电量明显增加,垦区各团场原电力配置严重不足,而电力企业限量供电,超负荷拉闸使各团场的领导和职工群众无可奈何。
为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不得已,垦区各团场允许职工在果园打井提取矿化度超过灌溉用水9倍以上的地下水灌溉。31团总用电量缺口达2000千瓦时,为解决这一问题,团场租赁了两台分别为300和400千瓦的发电机组发电应急,引导职工购买柴油动力供应农业生产,新增动力500千瓦时。
通过局域性限电,压缩电力500千瓦时,但仍有200千瓦时的电力无法解决。更为重要的是,靠发发电机供应农业生产,两台发电机组两个月的租金是12万元,每天的租金达到2000元以上,每发一度电的成本达到2.16元左右,加之燃油费等费用,每天的总开支达到7万元以上,两个月的枯水期总费用达到450万元以上。
34团棉花、园林共种植21.2万亩,自6月份以来,每日配水8.4立方米/秒,造成全面受旱。全团农业用电需8900千瓦,而实际配送的只有5050千瓦,相差3850千瓦。
对于一个资源型缺水的河流和缺电的地区来说,节水、节电重于泰山。
夯实基础、标本兼治,水土平衡任重道远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是南疆各族人民的母亲河。
塔里木河流域的这片土地生态极其脆弱,长期以来,由于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气候变化,塔河源流进入干流的水量不断减少。1972年以来,塔河下游363公里长的河道长期断流,台特玛湖干涸。无水,导致绿色走廊胡杨、植被大量死亡。失去植被的围护,土地迅速沙化,生活在下游的数十万各族群众面临着被风沙逐出家园的危险。
2001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方案。
2000年5月,首次从农二师大西海水库向下游输水。经过次8次输水,下有地下水位明显回升,天然植被恢复面积达180平方公里,水鸟、马鹿、野兔、野猪等重现胡杨林中。
今年,缺水、限电不仅影响到了农业生产,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了人畜的饮用水。因为缺水、停电,自来水无法正常供应,劳累一天的农工们有的只能饮用碱盐严重超标的涝坝水,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显现。用水、用电上的困难使垦区职工群众人心不稳,有人提出了塔里木垦区还能撑多久的问题,民间已流传出了要整体迁移的谣言。
有关专家认为,要实现塔里木河水长流,很多方面都亟待完善。地方、兵团,源流、干流,上游、下游,要有统一调度的管理机构,并听从统一调配,否着各踞一方的现实无法改变,国家投资进行综合治理的成果刚刚见效,就会夭折。
对于如此严酷的生存条件,人们发出了谁来拯救绿色走廊的呼声。为什么会出现当前局面?
干旱、少雨、缺水是导致限电的主要原因,但透过这一问题的表面,人们又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沿塔里木河一线上游扩库、中游打坝、下游断流的恶性循环是否得到了根治?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否得到了扭转?水资源综合协调、合理开发利用的潜力还有多大?兵地之间、县域之间在水资源的利用、电力资源的供应等方面的融合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这些,都需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对待并切实加以解决。
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源流耕地面积不断增大,大量的水经过土地灌溉后由排碱渠流入塔河,致使枯水期塔河水质恶化。同时,还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目前,流域内盐碱化面积已达50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如果土地盐碱化的问题得不到治理,即使塔河调来了水,植被仍难逃其劫。
塔里木河治理才刚刚开始,但每一步都很艰难……这就是塔里木河治理的现状,这现状告诫我们,夯实基础、标本兼治,水土平衡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