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颍上县姜唐湖行蓄洪区开始行洪
记者从国家防总获悉,淮河今年虽然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但人员转移无一伤亡、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的堤防没有一处决口,流域水库也无一垮坝。
今年淮河“大水小灾”,是什么原因?
水闸按需开关
告别炸坝行洪,让洪峰低头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原来只能一次性分洪,今年不一样了,不仅不需要炸坝行洪,而且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来分洪,让洪水听从我们的控制。”临淮岗工程监管局副局长彭得胜介绍说,修建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唐垛湖与姜家湖两个行蓄洪区合二为一,成为姜唐湖行蓄洪区,设计蓄洪水量为7.6亿立方米。
2003年洪水退后,政府投资1.2亿元,在唐垛湖下口门修建了水闸,作为姜唐湖行蓄洪区的退水闸,今年2月刚刚通过验收。
经历过多次炸坝行洪的唐垛湖下口门,如今可以根据需要来“开关”。安徽省颍上县水务局局长胡波说,爆破分洪曾经是淮河行蓄洪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分洪方式。2003年淮河特大洪水中,唐垛湖下口门炸坝蓄洪,烈性炸药把堤坝炸出一个100多米长的“大口子”,洪水急泄而下,把堤内侧硬生生“砸”出一处50多米的深坑。灾后为堵口填坑,耗资100多万元。而炸坝形成的激流携带巨量流沙碎石,覆盖了2万多亩的农田,仅清理沙石就耗资1400多万元。
7月11日下午,淮河姜唐湖行蓄洪区第一次开闸蓄洪2.1亿立方米,有效削减了干流洪峰后关闭水闸,留下库容再战洪峰。
“今年行洪没炸坝,一点动静都没有,水就从闸门下流向了这里的8万多亩土地。”颍上县八里垛村70多岁的伍老太指着提闸后形成的漩涡说,他们不再担心土地沙化了。
行蓄洪区改造
蓄洪后,记者走进王家坝保庄圩,在保庄圩的老年活动中心,70多岁的老人赵年友正悠闲地拉着二胡。他说:“有坚实的大堤围着,现在开闸也影响不到俺们正常生活了,不像2003年住在临时帐篷里,闷热难受。”
安徽省水利厅的王春夏介绍说,行蓄洪区改造和低洼地区移民建房,使因洪转移的人口大幅度减少。今年蒙洼蓄洪时,仅让区内临时居住人员3684人进行了转移。
牵着洪水鼻子走
从逃避洪水到控制洪水,再到管理洪水
同时,沿淮各省加强排水,充分发挥河道及机电泵站的排涝作用,及时排泄涝水,力争减轻涝灾造成的损失。
目前,淮河支流汝河宿鸭湖水库入库洪峰流量4680立方米每秒,相应泄量8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83%;南湾水库最大入库流量2760立方米,相应出库3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达89%,将石山口水库2483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全部拦蓄在库内削峰率达100%,水库防洪减灾达30亿元。
而从7月初到目前,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近30个控制站水位要求1小时或2小时观测报汛1次,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成功地对淮河中游各主要控制站、大型水库做出了及时准确的洪水预报。
“拦、分、蓄、排、疏”
治淮工程的灵活利用,发挥巨大效益
“今年淮河洪水上涨速度历史罕见,水位高于2003年和1991年大水,但洪涝灾害的程度要比原来小得多,水泄得快了,险情也少了、小了。”
“现有治淮工程的合理运用,对降低淮河干流水位,减轻淮河防洪压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挥巨大效益。”水利部淮委主任钱敏说。
“千里淮河第一坝”王家坝闸经过重新修建和蒙洼蓄洪区堤防加固后,保证水位由原来的29.0米上调到29.3米。
淮河干流整治工程和主要支流治理,大大加快了洪水的下泄速度。1991年以来,淮河干流先后继续实施了10多处堤防退建、拓宽和河道疏浚工程,8万多亩土地退田还河,正阳关以上排洪通道由400至500米拓宽到1.5至2.0公里,使洪水下泄速度大大加快。淮河重要支流之一的奎濉河,治理前的1996年最大7天降雨312毫米受灾264万亩;今年最大7天降雨307毫米,受灾只有60万亩。
近年来建成的部分治淮主要工程(链接)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位于淮河干流中游,涉及河南、安徽两省,主体工程跨安徽省霍邱、颍上、阜南三县。整个工程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滞洪85.6亿立方米,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滞洪121.3亿立方米,使下游600多万人口不再遭受洪水威胁。2006年11月6日正式建成,标志着淮河干流从此结束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