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太湖治污先行
2007-07-19

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南泉水源厂的工作人员在取水口附近水域打捞蓝藻。

工作人员清剿蓝藻时游客捂鼻游览。

  上海政协课题组认为,目前的太湖流域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解决流域性问题,与地方行政管理难以有效衔接,流域机构缺少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同时也缺乏统一的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和预警应急机制,建议构建一套流域水污染治理政府合作机制。专家提出,可将“环境一体化整治”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之举。

    “虽然造成太湖流域水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但目前的当务之急却是建立健全这一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长期研究太湖流域联合治污课题的嘉兴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嘉兴市经济学会会长虞锡君教授对早报记者说。

    无独有偶,上海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共同主持的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课题组也建议,借鉴国外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构建流域水污染治理一体化的一系列合作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当上游水环境优于约定标准时,由下游区域补偿上游,而当上游水环境低于约定标准时,由上游区域补偿下游。

    有硬约束力的考核机制

    虞锡君说,现行水污染防治制度安排存在片面性,只重视对污染企业的管制和监督而缺乏对行政区域及其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的科学考量和奖惩机制,“实践反复证明,如果缺失对流域内行政区域及其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考核的制度安排,跨界水污染就不会根本好转”。

    虞锡君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具有硬约束力的考核机制,只有通过这一制度安排,才能使各级地方政府真正在太湖治污上“动真格”。

    “这一补偿机制一旦建立,地方政府官员就必须在加强治污和提供补偿之间作出选择,这就能有效改变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执法不严的不良行为,并促使其自觉去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长三角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有望真正实现。”他说。

    建立联合检查预警机制

    针对5月底以来发生的太湖蓝藻暴发事件,上海市政协课题组专家6月中旬赴江浙两省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太湖流域污水治理速度远跟不上排污量的增加,造成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和河网水质恶化,尤其是太湖北部湖湾成为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水域。

    课题组调研报告认为,太湖流域内上下游行政区域之间的政府可以分别委托环保部门成立联合检查队,对可能造成边界水污染的企业进行联合检查,及时妥善处理、阻止可能发生的水污染事故。

    上海市政协专家在撰写调研报告时认为,目前的流域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解决流域性问题,与地方行政管理难以有效衔接,流域机构缺少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同时也缺乏统一的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和预警应急机制。

    因此,课题组建议,明确实施太湖流域污染物总量排放控制指标和统一的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饮用水标准。

    成立太湖流域管委会

    课题组特别提出,太湖流域应强化政府合作平台,构建起一套流域水污染治理合作机制,建议成立由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环保总局、太湖流域各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用水户代表参加的太湖流域管理协调委员会。

    针对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多头管理的现状,上海政协专家建议建立水环境监测与信息共享平台,对流域省界河流、湖泊等主要断面实施联合监测,同时,上下游不同行政区域之间要建立水污染防治信息的互通机制,除了互通存量水污染企业的现状、环评信息,水污染防治措施外,特别是一旦发生边界水质异常或上游发生大面积水污染时,上游方应及时主动向下游方通报。


    对话 “我们已无‘试错’的本钱” 

  “太湖治污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契机 
 
  专家简介

    刘志彪: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沈立人:曾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兼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原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省社科联副主席。  

    今年的太湖蓝藻暴发,凸现目前环太湖流域地区的产业升级之痛。对此,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产业升级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途径,也是解决传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之一。江苏著名经济学家沈立人则提出,可将“环境一体化整治”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之举。

    生态环境是不可逆的

    东方早报:该如何看待“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

    刘志彪:这实际上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即潜意识下认为无论污染多严重,生态环境都是可逆、可恢复的,环境好转的拐点总是存在的、可实现的。但从太湖、滇池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倘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非但迎不来“下行拐点”,还很可能面临环境加剧恶化且不可逆转的“上行拐点”。我们在这个方面已经没有“试错”的本钱了。

    沈立人:这是历史上认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依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的思想造成的,但环境“破坏后无法复原”的特殊性和近年的实践证明,这是落后的错误观念,必须破除。

    当初舍不得“割肉”

    东方早报:造成长三角地区产业未能及时升级的历史原因在哪里?

    沈立人:在于企业本身为追求利润,缺乏环保意识或环保意识不强,以及各级政府没有及时、妥善引导。19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是长三角产业升级的黄金期,原本应淘汰的低级产业因舍不得“割肉”而生存下来。

    刘志彪:长三角已成为国际制造中心之一,但多数产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所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较多地表现在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环节,现阶段存在明显的叠加污染状态。同时,“以速度论英雄”的“排序思想”、以“速度”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使增长冲动经常大于产业升级要求和环保约束。

    此外,产业升级投入大、见效时间长、风险高。长三角产业升级,要把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主的增长转变为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投入为主的增长,这是巨大、系统、艰巨的任务。

    长三角一体化的样本

    东方早报:环境治理是历次“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认为,此次太湖蓝藻暴发给“合力治污”创造了契机,乃至可以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样本”?

    沈立人:固有行政区划的体制,造成长三角一体化无实质性进展,但从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的考察讲话看,中央已意识到太湖污染是地区现象,涉及多个行政辖区,只有合力才能治好,也希望建立高层次的机构来协调治污工作。

    这是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契机。不妨以“太湖治污一体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样本:它的可能性、可行性在于,各方面临的是同一个现实的、重大的、涉及百姓民生的任务。但这个协调机构的级别要高、起点要高、权威性要大。

来源:文新传媒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