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壁画(1)——《飞天图》
麦积山在南北朝初期是西北佛教的中心,其石窟至唐代仍继续修建,至五代、末、元、明、清,皆未荒废。所以麦积山有各个时代的壁画、雕塑和建筑。其第七十六窟顶部《飞天》,据考证为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藻井。尽管藻井前半部已严重塌毁,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色彩艳丽,线描清晰。印度梵音称飞天为乾闼婆,又名香音神,是佛教图像中众神之 。据说飞天是莲花的化身,诞生于七宝池中,居住在风光绮丽的天宫七宝山,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出现时则是在鼓乐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此藻井中的七身飞天,程式化地上身赤裸,舞带飘忽,临空飞舞。其造型优美,姿态轻盈。飞天、浮云以纤细的铁线描勾画,表现其临风飘浮;飞天的肌肤、面容用纯白平涂,体现其洁白如玉;双唇、花饰以朱砂点染,则玲珑剔透;衣裙飘带,以青绿叠染,则端庄舒展有韵致。作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再涂上一层薄薄的白粉,然后敷以色彩,最后以浓墨焦线勾勒。其处理手法是古朴博大处见精深。
魏晋南北朝壁画(2)——《九色鹿本生图》
据《佛说九色鹿经》所记,恒水边有 鹿王,一日见一人落水,即负之救起,鹿王嘱咐不要告诉别人见过它。 日,此国王后梦见九色鹿,欲得之以鹿皮为衣,白角为饰,并以死威胁国王。于是国王悬赏求鹿。溺水人贪赏告发,立即得到报应,面上顿生癩疮。 口中恶臭。国王率兵围猎时,鹿王则讲述了拯救溺水人的经过,责其忘恩负义,国王深受感动。不仅释放了它,且下今全国允许它任意行走,任何人不得捕捉。王后知道后,竟然心碎而死。故事的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道德谴责。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亦常见于佛教壁画中,现存于莫高窟二五七窟的这幅壁画呈横构图,显示出早期绘画的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经营特点。线条刚劲有力,明显地承袭了汉代绘画的传统,说明传统绘画在新形成的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壁画(3)——《萨埵那太子本生图》
摩诃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题材常见于早期佛教壁画中。此幅绘画把太子刺颈流血,舍身投崖,饿虎围食,两兄悲号报信,国王王后悲泣、收骨、造塔埋骨诸情节严密压缩在同一画面。人物安排交错有序,构图紧凑迫塞。整个画面以因年久变调而深邃难名、忽明忽暗的棕黑色为主,人体用粉色烘托,与散布其间的或平实庄严,或灵动蜿蜒的各种形状的青灰色、紫灰色、酱红色纠缠在一起,造成其逼面而来的幽冷沉重、阴森凄厉的气氛。一条条深沉的黑线和轻如游丝的白线繁复多变,穿插其间,把人、神、虎、山、草、木连在一起,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都围绕着勇猛救虎的主题组织在一起,告诉人们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虽然故事本身具有鲜明的纯粹性,但观者不得不折服其高超的压缩时空的处理手法,为其造成的严肃、悲壮的感染力所震慑。
魏晋南北朝壁画(4)——《五百强盗成佛图》
憍萨罗国有五百强盗作乱,被国王派大军征剿所俘,遭受酷刑,被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佛以神通力吹香山药使五百强盗眼睛复明。强盗皈依佛法,剃发出家,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成佛。此图为官兵与强盗作战的场面。官兵乘骑铠马,戴盔披甲,手握长枪,与穿裤褶、麻鞋的强盗展开厮杀。官兵以精良的装备和有利的地形等优势进逼强盗,预示强盗必败。该图采用传统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一开始即为激烈的战斗场面,引人入胜。画面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人物动态生动自然,面貌神情各异,画面上部飞天舞动,与下部的场景形成对比,既具有装饰美感,富有艺术魅力,又暗示了五百强盗最后成佛的必然结果,符合佛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