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报告
全球环境30年持续恶化 |
搜狐博客 > 地球朋友 > 日志 > 树立现代人文环保理念 2007-07-10
注:环境污染产生容易治理难,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更难。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更是触目惊心,因为潜伏期很长,等发现时已经无法挽回。后面将连续介绍全球近百年的灾难性环境污染事件,人类切不可以掉以轻心。特别是当前,不要以发展经济为借口,为下一代留下后患。 |
原因 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两年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如国际社会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人类未来的发展与生存将会面临巨大威胁。
这份题为《全球环境展望》的报告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1000多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报告对1972年以来的全球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对未来30年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报告认为,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是导致全球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乱砍滥伐森林、对湿地和滩涂的过度开发以及缺乏规划的城市建设等。
数字 55%以上的人口面临水荒
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频仍。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11亿。同时,人类的淡水供应也面临巨大压力。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报告预测,如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
动物 12%鸟类、25%哺乳动物濒临灭绝
报告说,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目前,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报告还列举了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物种变异、大气层臭氧空洞的增大等。
责任 发达国家应当承担
报告强调,目前人类正面临重要的抉择——是只顾发展经济还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个人消费却占全球的90%,这种过度消费的方式必须改变。
行动 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指出,没有环境的保障,世界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呼吁国际社会迅速采取切实行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造福。 |

遏制气候变暖 上海与全球共同倡议公益环保
全球对抗气候变暖的地球现场气候危机演唱会前天(7.7)开始在全球接力登场。上海作为其中的第三站,于前晚的7点接过接力棒,在东方明珠下开始了3个小时的义演。
上海站的演出阵容和其他站相比,更为本土化,汇集了许慧欣、黄耀明、黄晓明、陈奕迅、辛晓琪等,来自内地和港台地区的众多艺人加盟。前晚演出在大雨中进行,瓢泼的大雨丝毫不影响到观众的兴致。
当国际巨星莎拉·布莱曼登场在演唱时,大雨导致音响突然没有了声音,可莎拉·布莱曼还是等问题解决后再次登台演唱。
为了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据介绍,上海舞台所有灯光,都采用了节能设计,主办方还向前来参加演唱会的观众纷发节能灯泡;现场入口处和新闻中心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筒。这次演出也是上海第一次参与到全球性的大型公益环保活动。
应对全球变暖,你准备好了吗?
初步研究显示,全球变暖会引起温度带的北移,进而导致大气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降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一般地,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量将会减少。对于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增多是有利的。而对于降水减少的地区,如北美洲中部、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则会因为夏季雨量的减少变得更加干旱,水源更加紧张。
据估算,在综合考虑海水热胀、由于极地降水增加导致南极冰帽增大、北极和高山冰雪融化等因素的前提下,当全球气温升高1.5~4.5°C时,海平面将可能上升20~165厘米。海平面的上升无疑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海平面上升还会导致海水倒灌、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等其他后果。
尽管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显而易见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对气候带、降水量以及海平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类居住地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这种影响从长远来看是无关紧要的看法是不负责任的。
尽管还有许多问题目前科学上没有最终答案,科学家之间也有较大的分歧。但是,IPCC报告充分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4月6日,比利时布鲁塞尔,经过5天的激烈争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评估报告的决策者摘要终于面世了。报告出炉后,一时间,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洪水、干旱、饥荒、瘟疫暴发、物种灭绝……再次成为流行语。其实早在2月份,IPCC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在巴黎出台时,“气候变化”就已经在各大媒体占据了头条位置。
2007年4月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第二工作小组在欧洲布鲁塞尔发布了全球变暖对地球及人类影响的权威报告。与2月份公布的20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全球变暖科学论证报告不同,这份由来自全球400多名顶尖气候学家集体研究出来的报告侧重于全球变暖的后果预测上,措辞相对谨慎,且对于世界各地未来受灾情况的描述具体而微,显示“性恶主义”下的人类给地球的棉被大气层制造了相当多的麻烦,让地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因而人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缓解全球变暖。
表面上看,人类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认知前进到这一步是自然而然的,所欠缺的只是果敢的行动和壮士断腕的勇气,但历史和现实远比当代科学家们所能掌握和推理的情形要复杂。关于“全球气候改变”研究的前后矛盾,对全球变暖后果的最权威评估的姗姗来迟,对于人类活动在其中影响的看法不一,以及人类达成新行动协议前所必然经历的分摊损失和置换利益的长期过程,都给各国利益集团以坐观天变的借口或上下其手的空间。这意味着对抗全球变暖的事业有可能被当作如同能源危机一样的“狼来了”游戏而继续遭到人类的热讽和漠视,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古训有可能妨碍人类认知的继续深入。
由于气温上升,北半球格陵兰的冰山和冰盖以及南半球南极西部的冰盖都显示出明显变化的迹象。
科学家们的研究回顾了冰芯显示的过去40多万年的气象记录,发现以前在几个世纪或几十年时间里曾发生过的气候迅速变化的现象都是从气温上升和冰架融化开始的。他们认为,很难确切地评估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危险程度。“然而,(人为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比人们预想中的程度要低。但即使我们还没有越过警戒线,目前现存的能源结构注定了我们将会在几十年内超越警戒线。结论是必须拿出一套可行的全球拯救策略,策略中必须要求从空气中‘抽除’温室气体的排放。”

上图:玉米作为能源作物之一,深受印度农民的喜爱。

上图:肯尼亚农民正在种植耐干旱的芦荟属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