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环保】200年后青海湖消失?
2007-07-11


【公益环保】
200年后青海湖消失?

专家称青海湖在200年后将可能消失


163    2007-07-11 07:27:15 来源: CFP

  •   核心提示:有关气象监测表明,青海湖以南地区沙丘正在以每年5.9——8.6米的水平速度移动的同时,以每年20米左右的速度在“长高”。专家分析指出,如果青海湖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萎缩,目前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在200年后将完全消失。

青海湖畔孩子们在追逐玩耍。青海湖水不断下降给湖畔留下了很多浅滩,湖对面是不断前移的沙丘。

青海湖沙滩上一汪死水旁深深的留下了车辙,青海湖的命运会是这样的缩影吗。

CFP7月11日报道  夏季的青海湖,碧水蓝天下海鸟飞翔,白云绿草间牛羊成群,茫茫草原、皑皑雪山与蓝色宝湖构成青藏高原上独特的绚丽美景。2007年7月8日,首届青海湖国际沙雕艺术节在美丽的青海湖畔举行,来自国内外数万名游客欣赏高原上的独特美景。然而,人们在青海湖畔游玩赏景的同时,青海湖却在一步步走向生态危机。有关气象监测表明,青海湖以南地区沙丘正在以每年5.9——8.6米的水平速度移动的同时,以每年20米左右的速度在“长高”。专家分析指出,如果青海湖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萎缩,目前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在200年后将完全消失。

美丽 日渐憔悴

蓝色湖面烟波浩渺,岸边成群的牛羊点缀草原,金黄色的油菜花犹如织毯,万鸟翔集鸟岛湿地,青海湖之美令人称奇。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约150公里,湖面面积现已不足4200平方公里,东西最长约106公里,南北最宽约63公里,周长约365公里。湖水的平均深度为18米,最深处达26米,流域面积有29778平方公里。湖区南面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湖北面和东面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湖西面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湖区周围有20个乡(镇),多个国有农场。

1992年,青海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有野生动物213种,其中包括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驴、黑颈鹤、玉带海雕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37种;分布有种子植物445种。湿地、高寒草甸、草原、灌木林、耕地、沙丘和鱼、鸟、兽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了青海湖特有的生态体系。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从上世纪后期以来,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水位持续下降。20世纪60年代以后,湖水水位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2004年2月17日,国内大部分媒体都刊登了一张由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发布的照片。从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在青海湖的东北面,有一个面积达96.7平方公里的湖泊基本从青海湖分离出来,青海湖已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成一大数小的湖泊群,面积也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4573.9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不足4200平方公里,水深已由20世纪初的37.5米下降到现在的26米,而且呈继续下降的趋势。

沙漠化不断扩大,草地退化严重。目前整个湖区沙漠化面积已达187万亩,以每年近3万亩的速度扩大。青海湖盆地50年代拥有3013万亩优良草场减至现在的1635万亩。在环青海湖公路内侧的小泊湖自然保护站,守护者南加告诉记者,环湖公路外侧,沙漠就在眼前。青海湖东北部一代称为克土沙区,也出现了沙化的现象,沙子甚至已经盖在了环湖公路。一些沙地寸草不生,只是偶尔可见一些低矮的爬地柏。

渔业资源濒临枯竭。近年来,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国家珍稀鱼种)资源总量下降到7500吨左右,是40年前的10%,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低临界点。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青海湖盆地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37种,目前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有15%-20%濒临灭绝。青海湖盆地的极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现在已不足300只。

青海湖,这片哺育了众多生命的美丽湖泊,青春不在,容颜憔悴。

屏障 不堪重负

青海湖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每年夏季,青海湖畔一望无际种植的油菜花,金色花海,清香沁人,犹如仙境。世界各地的游人你来我往,仅2007年7月8日当天的青海湖国际沙雕艺术节上游人就有万余人,沙雕节在整个青海湖的旅游上只算冰山一角。记者从青海省旅游局市场处了解到,青藏铁路将为青海湖每年带来40万新游客。

国家林业局湿地专家印红说,湖畔原生态环境已被人类完全改变,青海湖生态的日益恶化,与环湖地区人类过度开垦与放牧以及游客的大量增多有直接相关。

青海湖畔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人定胜天”精神鼓舞下,到60年代初,大规模的开垦活动使湖畔75万亩的优良草场变成耕地;上世纪80年代,环青海湖一带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开垦草原;90年代,为追求经济利益环湖地区大面积种植油菜,短短几年时间内上马了6个国营农场,开垦荒地30万亩,农民也蜂拥而上,开垦荒地5万亩。据调查,为发展生产,青海湖环湖人口由上世纪50年代的2万多人增至现在的9万多人。

然而农业的“大跃进”给青海湖带来的是难以挽救的厄运。每到油菜花开的时候,一片金灿灿的景象赏心悦目,但是美景背后是惨重代价,由于开垦的水浇地面积越来越大,人类与青海湖争夺入湖水源,使青海湖入湖水量年年锐减,直接造成青海湖水位下降。

为了浇灌耕地,大部分河流被筑坝截流。半个世纪以前有108条水源河滋养青海湖,现在只剩下布哈河、沙柳河等40来条。据资料显示,现在注入青海湖的总水量比20年前减少了60%。

水位下降使青海湖水变得越来越咸。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局的勘测表明,1962年青海湖含盐量为12.49克/升,目前已达到16克/升,平均PH值已由过去的9上升到9.2以上,有的水区高达9.5,碱度比海水还要高。水质的变化同时威胁湖体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对一些依赖青海湖生存的生灵而言,人类向自然贪婪的索取,其破坏是毁灭性的,湟鱼是最直观的牺牲品。1958年青海湖建立渔场,开始规模捕捞,1958-1962年间,平均年产量达2.1万吨。近年来,青海湖的湟鱼资源总量下降到7500吨左右,是40年前的10%,10年才能长半公斤的青海湖湟鱼,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低临界点。

鱼类资源锐减,致使迁徙鸟类生存受到威胁,青海湖鸟岛上的鸟类数量不断减少,青海湖鱼鸟共生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整个青海湖生物链变得脆弱。由于鸟类数量减少,青海湖畔广袤草原虫灾不断,更加快了草场退化的脚步。

美丽而脆弱的青海湖,能抵御几多天灾与人祸?由于全球变暖,青海湖蒸发加速,而人类活动更是为其生态恶化推波助澜。今日之青海湖,牛羊吃的草越来越少,湖畔风沙一年胜于一年,青海湖175万亩的沙化地成为青海省继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之后的第三大沙漠化地区。

治理 步履艰难

当青海湖生态年年恶化,人们才觉醒必须尊重自然。从2001年起,青海省实行“人退湖进”治理方略,青海经济欠发达,仍先后投入数亿资金,启动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治理、天然草地恢复、渔业资源恢复等10大工程治理青海湖生态。经过几年努力,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恶化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青海省规划从2006年起用10年时间,投资68.87亿元全面治理青海湖整体生态。

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从青海湖走来的公保尚代表说:目击我国第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湖区及其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位持续下降,湿地萎缩,部分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病虫鼠害频仍发生,遑鱼资源濒临枯竭。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总理多年关注青海湖的综合治理,现在,我们已经拿出青海湖流域29661平方公里4县、25乡镇和5个国有农场湿地保护与治理规划,拟实施5大类18个工程,到2015年将可极大改善生态,有效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趋势,湖区各族人民盼望早日立项实施。

为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青海省近日出台《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将于今年八月一日起施行。对湖泊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立法进行保护,这在中国尚属首例。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人类开始大规模无序利用青海湖。直到今天,当面对青海湖生态恶化所带来种种恶果时,面对青海湖仍存在无序开发的状况时,科学家们深表忧虑:青海湖这几十年的命运,从反面论证了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丁黎

本文来源:CFP

青海湖遭遇最严重生态危机!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近年来,这里的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青海湖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生态危机。

 

青海湖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生态危机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近年来,这里的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青海湖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生态危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公里,50年内缩减了311.96平方公里。”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国庆说。按照缩减的面积计算,青海湖平均每年要缩减一个杭州西湖

青海省水文局的测量数据也显示,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水位下降最快的2000年,1年内下降了21厘米,以这样的速度,青海湖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68亿巨资能否换回青海湖?

2005年,青海湖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然而,由于受全球变暖及人类不合理开发影响,近年青海湖蒸发加速,青海湖生态圈以每年缩减一个杭州西湖面积的速度演变。拯救青海湖,未来十年国家规划投资68亿元进行青海湖综合治理。然而,专家却在思考,以现有的管理体制,投入巨资能否拯救青海湖?

青海湖 敲响生态安全警钟

“如果没有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风沙就会吞噬大半个中国,青海湖在整个西部生态平
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熏青海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环境系教授张忠孝指出。据张教授
介绍,青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河湟谷地之间,其对西部荒漠气候有着明显的作用。同
时,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三大区域的交汇
地带,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
障。

青海湖正在被沙漠吞噬

沙山、湖泊构成青海湖独特的高原景致

青海湖,为谁消得容颜“憔悴”?

湖面日渐萎缩的青海湖    李惠均  摄

  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日渐“消瘦”,记者日前从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了解到,近25年来,青海湖湖面已萎缩近150平方公里。经卫星遥感测量,青海湖西岸和北岸陆地相对推进距离分别达到1566.3米和3266.9米,年平均推进距离分别为62.6米和130.6米。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表示,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间,湖岸总体变化趋势是陆地相对向湖水方向推进,湖岸形体整体萎缩。除此之外,水位下降、沙化、旱化、草原退化等已使青海湖百“病”缠身。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此下去,青海湖不是变成沙湖就会变成死湖。

青海湖今昔

抚今追昔,漫话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内陆第一大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称“错鄂姆博”,意即“蓝色的湖泊”或“西海”。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故名青海湖。历史上最早关于青海湖的记载,见于郦道元(公元465~527年)的《水经注》,“海周七百五十余里,中有二山……二山东西对峙,水色青绿,冬夏不枯不溢。自日月山望之,如黑云冉冉而来。”

青海湖畔 那一群行将消失的精灵

在野外奔驰的普氏原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