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环保问责,简直是狂风暴雨。”7月3日下午,站在办公桌前接完电话的河津市环保局局长阎吉河,面对记者情绪激动地说道。
先遭“区域限批”
又遭“流域限批”
7月3日当天上午,国家环保总局向新闻界通报称,针对中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环保总局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市、县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的重污染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做为三晋首富县的河津,因黄河河津段水质恶化而榜上有名。
“流域限批”,是河津市继今年3月22日省环保局宣布对其实行“区域限批”制裁后,受到的又一重大制裁举措。
2006年,山西省政府曾要求河津市对污染严重或环保手续不全的16家焦化厂予以关停,但截至2007年年初,河津仍有10家被勒令关停的焦化厂在继续生产。今年3月22日,山西省环保局对全国百强之一、三晋首富县河津实施“区域限批”。
在区域限批后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河津因此受到的影响已初步显现。“十余家焦化厂被摧毁,部分准备上马的企业无法建设,政府副市长被暂停职务,环保局长记大过,副局长撤职……”河津市政府的一位官员提起区域限批后的河津,皱着眉头,用手指挠起了头皮。
“河津被‘流域限批’,我们感到很突然,”河津环保局阎局长说,“近段时期内,河津的环境整治工作进展十分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再次被列入‘流域限批’黑名单,我们感到很震惊,压力也很大。”
阎局长告诉记者,今年3月22日被区域限批后,河津市政府立即在全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取缔行动,至3月底4月初,导致河津被“区域限批”的所有违规焦化企业全部被关停。谈话间,阎局长还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河津市环境整治工作进度统计表”,在该表上可清楚地看到,截至今年6月24日下午3时30分,河津共取缔小煤场324座,清理小耐火窑280座,取缔清理小石灰窑156座,取缔小石场96座,取缔小木炭窑149座,淘汰落后设施73个,炸毁废弃烟囱336个。
“表上的数字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区域限批后,河津确实在环保上下了大功夫,河津的环境状况也确实得到了很大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是就在我们全力以赴、不断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时,河津竟再次被环保总局通报并定为‘流域限批’对象,我们对此确实始料未及。”站在办公室中央的阎局长摊开双手,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
两企业违法
导致“流域限批”
7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河津时,这座继“区域限批”之后又因“流域限批”而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城市,往日笼罩在其上空的灰蒙蒙的“盖子”似乎没了踪影。然而,记者驱车沿该市龙门大道向中铝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行进途中,灰蒙蒙的情形却又逐渐开始出现,而且越接近该公司,这种在空中肆意弥漫的烟雾便愈加浓烈。
据了解,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是国家“六五”至“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年产220万吨氧化铝的生产能力,这一基地的废水经地下管道全部流入黄河。
2007年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四大流域重污染水域进行“流域限批”的通报指出,中铝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第三期80万吨/年项目违反“三同时”制度,并向黄河超标排放污水。
“我们单位之所以被通报,主要是环保部门未在规定期限内对我单位新投产的80万吨氧化铝项目进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中铝公司山西分公司安全环保部的贺红生经理就此次被环保总局通报的原因向记者作了这样的解释。
贺红生经理说,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中铝公司山西分公司第三期项目的环保设施进行验收。今年1月31日,中国环保监测总站和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同志到中铝公司山西分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此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又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监测。由于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任务量大,在环保总局现场检查时,这个工作尚未进行。目前,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已对该项目进行了环保竣工验收监测。
“至于中铝公司山西分公司向黄河超标排放污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公司领导的重视。公司决定对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使工业用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用于工业用水,使生活污水达到零排放。”贺红生称,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在此之前已经立项,预计一个月之后可开工建设。”
当天上午,记者从中铝山西分公司往西北方向行进约三公里后,来到了在“流域限批”中被国家环保总局公开通报的龙门集团运城禹门口焦化厂。
环保总局在通报中指出,山西龙门集团总公司运城禹门口焦化厂70万吨/年环保型焦化技改工程未批先建,2004年12月投产时,环评仍未通过审批。
对环保总局的这一通报结果,禹门口焦化厂的负责人原新立感到十分委屈:“禹门口焦化厂是经过省政府批准,根据‘环境容量置换方案’补办完善环保手续的企业,目前手续正在完善当中。”
原新立说,根据“环境容量置换方案”的规定,禹门口焦化厂关小上大,对六组红旗3号炉和“小五八焦炉”进行了关停、拆除,此后,按有关规定,他们上了年产60万吨捣固焦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份标有“晋环函(2007)332号”字样的文件,上面所列的按规定可以保留的16家焦化厂中,确有禹门焦化厂。
原新立说,他们目前正在督促和积极办理有关手续,禹门口焦化厂此次做为河津被流域限批的原因之一,确实有点不应该。但他同时表示:“总局通报肯定有总局的道理,企业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
一个污水厂
久拖不建
黄河流域河津段的沿岸百姓依河而居,黄河水质的好坏除了工业废水的影响,还与城市污水的大量流入有很大关系。
国家环保总局的通报称,汾河运城河津段超标严重。河津市每年有1000多万吨工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通过汾河直排黄河。从2005—2007年汾河河津大桥断面水质看,COD浓度达146MG/L,氨氮浓度由20MG/L升高到了22MG/L,污染加剧。此次监测还发现,汾河河津大桥断面水质COD浓度为183MG/L,超过地面水V类标准3.57倍;氨氮浓度为21.4MG/L,超过地面水V类标准9.7倍。而河津市拟建的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仅完成科研,迟迟未开工建设。
据记者了解,河津当地居民饮用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城市污水与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排黄河,是黄河河津段负荷难以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对环境容量有限、河流自净能力弱的河津当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的严竣考验。
7月3日下午,就河津污水厂迟迟未建成一事,河津环保局阎局长告诉记者,根据运城市政府的要求,河津市污水厂2007年动工,2008年底前投入使用。目前,该水厂已经立项。
环保政策“围城”
河津寻求“突围”
针对河津在半年内先后两次遭“限批”的严竣现实,河津市政府办的一位同志用“环保政策围城”几个字对河津目前的环保现状进行了概括。
这位同志说,今年年初被“区域限批”后,河津多数违规企业基本上已被关停,个别企业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可能还存在些问题,但不应该“一棍子把人打死”。他称,河津市政府的态度一贯十分明确,2007年后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一律不上。前段时间,有一家特大型企业有意在河津落户,并且已经拿出了一套方案,但考虑到环境问题,河津毅然回绝了他们。
他说,3月份“区域限批”后,河津市政府成立了全面集中整治环境违法行为指挥部,下发《河津市全面集中整治环境违法行为行动方案》,由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全面负责整治协调实施,并逐乡逐村对违法企业进行清查和摧毁。指挥部工作人员全天候深入各乡督促、指挥环境整治活动,并责成监委负责整治和验收,查处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的责任人。目前,全市五个乡镇已完成整治任务,四个乡镇的整治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
河津市在第一次被实施“区域限批”后,当地政府雷厉风行的态度给百姓的感觉是“动了真格的”。然而,就在河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改善问责局面时,“流域限批”的通报再次让河津陷入了窘境。
7月4日上午和下午,河津市政府连续召开两次紧急会议对此事进行研究和讨论。会议决定立即成立河津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领导组,由副市长阎新民担任组长,环保、城建、国土等部门参加,立即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对于被通报的禹门口焦化厂,责令其在近期内依法完善手续;中铝山西分公司则应在完善手续的基础上,立即上马污水处理厂,严格做到达标排污。
河津市环保局的一位同志说,此次环保风暴之猛,在河津历史上从未有过。河津在环境突围上,实实在在下了大力气。
出路在于
调整产业结构
“国家的环保政策越来越严,县级环保局的工作越来越难干,而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还是必须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河津市政府一位刘姓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刘同志说,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今后决不允许上马,因此,当地有实力的老板必须断了依靠污染发家的念头,尽量寻找一些科技含量高又没有污染的项目在河津建设和生产。目前,河津当地的企业老板们大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正在朝着这一方向迈进。
河津的一位老干部称,任何问题都要辨证地去看,“限批”看似坏事,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唤醒和提高政府官员及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懂得一个道理:旧有的“用牺牲环境来换取金钱”的模式已经一去不返了,在地方经济增长、个人腰包鼓起的同时,还要给生活在这个地方的百姓留一块“碧水蓝天”。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