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边是把消失已久的麋鹿从英国引进来、重建黄海湿地生态链的江苏省大丰市,一边是斧头电锯齐上阵、大肆砍伐天然林破坏生态环境的海南岛,本期选用的这两个对比鲜明的稿子,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破坏生态,就是破坏我们所依存的未来。作为生物链之一环的麋鹿可以引进,但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了,历史是否还会给我们一次机会?
以“热带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天然资源宝库”著称的海南第一高山——五指山,近来由于人工采石、砍伐天然林木种植经济林及非法活动的猖獗,令这座天然生物宝库变得伤痕累累,生态资源正面临严重危机。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天然林被肆意砍伐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五指山,在海南其他市县也是层出不穷。专家呼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调查
天然林遭毁灭性砍伐
核心提示:2006年以来,全省发生的林业行政案件就有1001起。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以牺牲天然林资源为代价,在东部毁林种槟榔、菠萝;西部毁林种橡胶、甘蔗;南部毁林种芒果;中部毁林种橡胶、绿橙、木薯等。
今年5月,记者来到五指山市采访时发现,人工采石使得原本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山体中的岩石裸露出来,像一道巨大的疤痕,十分显眼。并且,疤痕正在扩大,正一步步向依然青翠的山顶延伸。由于采石的猖獗,林木的破坏,这里的生态变得脆弱不堪。在五指山市内,往日水量丰富的南圣河已经不见了清澈奔流的河水,河流基本干涸,河床上的岩石历历可见。
据五指山市检察院检察官潘成荣介绍,由于乱砍滥伐、毁坏林木等构成“滥伐林木罪”的刑事案件近年已呈现出愈演愈烈趋势。
随着调查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惊讶地发现,肆意砍伐天然林在海南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工委与省林业局曾经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07年3月12日至4月13日,对12个市县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破坏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海南省天然林、天然次生林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海南省各市县、乡镇、村委会、农垦及其他组织机构管理的301万亩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也面临严重威胁。
近几年来,毁林多的市县达10余万亩,少的也有两三万亩,即使在一些保护区内,被乱砍滥伐的山头也随处可见。
琼海白石岭森林公园早在1995年就被定为市级保护区,而保护区周边的许多山头却遭到大量砍伐,从东线高速公路去白石岭的路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3座山被砍,被砍高度有的达到整个山体高的2/3,据林业部门人员估计,被砍面积达4000多亩;在白石岭背面和西面长约20公里的山坡上,从山脚到山顶都种满了槟榔和橡胶树,种植坡度有的超过60度,天然植被几乎全部破坏。
儋州市是这次调研中发现被砍伐天然林面积最大的市县。儋州市南丰镇奎肚沟村从2005年开始有8个山头被砍,砍伐面积达9000多亩,其中有4000多亩刚被砍不久。从松涛水库旅游点到奎肚沟村沿途的道路两边,已见不到一座没有被砍伐的山坡,有的整个山头都被砍光,有的砍到了半山腰以上。
五指山市砍伐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的坡度,大多数在25度坡度以上,有些地方砍到50度以上。从南圣镇政府到牙南村沿途,有11片山林被砍,累计砍伐面积2000多亩,在鹦哥岭山脉,番阳镇近5公里长的山坡被砍,有的直达山顶,面积达10000亩之多。
在天然林被破坏的同时,水源林遭破坏的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同样令人触目惊心:五指山水库两岸有13片天然水源林被砍,面积达300多亩;在昌化江上游,两岸水源涵养林有100多处被砍,毁林面积多达3000余亩;大广坝坝区两边山坡上水源林遭到严重砍伐,低的砍到了最高水位线,高的砍到了半山腰上,面积有2000余亩。
纸浆林种植占用天然林地问题也十分突出。据林业部门介绍,全省目前实际种植纸浆林160多万亩,其中近一半是砍伐天然林种植的。有关部门还在不断地下达种植纸浆林的任务。
据海南省林业局局长朱选成说,2006年以来,全省发生的林业行政案件就有1001起。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以牺牲天然林资源为代价,在东部毁林种槟榔、菠萝;西部毁林种橡胶、甘蔗;南部毁林种芒果;中部毁林种橡胶、绿橙、木薯等。肆意破坏天然林现象日益严重。
探因
斧头电锯为何如此疯狂
核心提示:市县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对砍伐天然林种植经济林的违法行为听之任之,不加以制止,有些市县还将砍伐天然林种植经济林作为扶贫项目,鼓励农民砍树,从而导致砍伐天然林种植经济林行为愈演愈烈。
据朱选成介绍,海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历经坎坷,先后遭遇4次大的砍伐,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战略需要,农垦大面积砍伐天然林改种橡胶;二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区群众刀耕火种,烧山狩猎,毁坏天然林种木薯、山兰;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少数企业投入林业,毁坏天然林种芒果、槟榔、松树、马占相思等;四是上世纪末至2003年,毁坏天然林种橡胶、槟榔、绿橙等。经过几次大的砍伐,到2006年,全省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只剩下989万亩。
据调查,自2000年以来,新一轮砍伐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栽种经济林的行为呈蔓延之势,许多地方25度坡度以上的天然林几乎被砍光,一些山坡被砍成“和尚头”,有些地方甚至超过60度,并继续向山顶前进。更为严重的是,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遭严重破坏,一些市县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对被砍伐的实际数量依然不太清楚,对危害的严重性不以为然。长期以来对天然林保护认识不足,导致天然林保护处于边缘化、不管不问的状态。
近年来,作为海南生态屏障的热带天然林为什么总是屡遭劫难?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孙文分析认为,“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天然林是林,经济林也是林,只要山上有树,生态环境就没有被破坏。”随着橡胶、槟榔、热带水果等经济效益的不断驱动,一些公司和企业疯狂围山圈地,以牺牲天然林资源为代价,盲目无序开发;一些农民和个体户也不甘示弱,肆意占山开垦。
陈孙文还表示,海南省林业部门在向中央争取退耕还林资金时,将种植槟榔、芒果、橡胶也列入了退耕还林的范围,因此,市县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对砍伐天然林种植经济林的违法行为听之任之,不加以制止,有些市县还将砍伐天然林种植经济林作为扶贫项目,鼓励农民砍树,从而导致砍伐天然林种植经济林行为愈演愈烈。有村民透露,乡镇、村委会低价发包天然林地给一些公司和个人开发,甚至有的村委会将国有天然林地也发包出去,这些也加速了天然林资源的严重破坏。
海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福堂表示:“政府监管不力,致使海南天然林遭毁灭性砍伐。”对违法违规砍伐查处不严,促成了砍伐活动的猖獗。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把一些农民小面积砍伐种植,看作是农民发展生产、解决生计问题,不予制止和查处;对公司和企业的大面积圈山占地,大量砍伐行为,误认为是发展经济,不进行查处。一些农民形象地比喻说:“公司能力大,乘电梯上山顶砍林,我们能力小,只有走楼梯在山脚砍树。谁先砍林占地,谁就先受益。”身为德高望重的老林业专家,他对海南森林生态的严重破坏深表遗憾和气愤。
目前,破坏天然林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手段不断更新,行为更加隐蔽。据了解,公司大规模砍林,机械化作业,挖土机开路、电锯前进,几天就将一座山头砍光,发现时为时已晚。朱选成介绍说:“现在破坏天然林的手段较为隐蔽,由大面积转为小面积蚕食,查处难度增大。有的先在天然林地砍出一小块或几条带,种上经济作物后,再拓宽蚕食天然林;有的先种上经济作物,后环剥天然林树皮让其逐步枯死;有的已种植了多年,超出行政处罚二年的有效期限,查处难度较大。”
后果
滥伐引发严重并发症
核心提示:由于大量的天然林和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恶果,集中表现为水土流失加重、水分涵养减少、山体滑坡发生。
天然林被破坏还导致一些地区的小气候改变,局部区域雨水减少。
由于大量的天然林和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恶果,集中表现为水土流失加重、水分涵养减少、山体滑坡发生。调研发现,由于水库周边的水源涵养林大量被毁,三亚市岭落水库已经干枯,目前正在申请报废;乐东县的南巴河已经断流,望楼河原来浩浩荡荡的大河已经不复存在;琼中、五指山、儋州等市县的一些地方多处山体滑坡,白沙县畅好乡在大于25度坡度的山上种植加勒比松,破坏了天然植被,造成5处山体滑坡,其中较大一处面积有150多平方米。
天然林被破坏还导致一些地区的小气候改变,局部区域雨水减少。三亚市西部地区、乐东黎族自治县本属于比较干旱的西部市县,由于大量砍伐天然林,使得旱情日趋加重,山上的桉树部分已经干枯至死。一些有识之士无不忧虑地说:“天然林再这样破坏下去,海南区域性缺水的问题将会日趋严重。”
更令人焦虑的是,虽然情况如此严重,但这12个市县的有关职能部门对本辖区内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被砍面积都说不清楚,或者就根本不想说清楚、查清楚。
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破坏,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不立即加以制止,全省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将面临更大破坏。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孙文告诉记者:“海南天然林遭到严重的破坏,要恢复原貌,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下大工夫,花大力气。要严格按照《森林法》、《海南省林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加以保护,不准以任何方式、任何理由进行砍伐;对已经遭到破坏的,要进行封山育林;对已经种植经济林的,要逐步退出天然林地,让其自然恢复原生态。”
近日记者从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工委获悉,7月2日~7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将分成3个小组,对五指山市、保亭、白沙等12个市县集中开展“执法检查暨2007年海南天然林环保世纪行”活动。希望能随着法制宣传深入、监管力度加强,海南天然林有望恢复曾经拥有的绿色与生机。
■新闻背景
海南是全国热带天然森林保存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全国热带雨林原生地之一,目前已发现植物4200种,隶属198科1109属,有乔灌木1400多种,占全国乔灌木种类的28.6%。在800多种乔木中,200多种被列为珍贵树种。调查表明,海南的热带雨林每公顷乔木胸径3公分以上的种数达258~285种,比粤北亚热带常绿林每公顷面积内乔木种数的160种要高得多,因而被誉为热带生物物种的基因库。
资料显示,公元前110年西汉时期,海南岛热带原始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但至清道光年间只剩下50%。上世纪50年代,海南有原始森林1500万亩,至1987年剩下570万亩,目前回升到989万亩,多数为采伐或者破坏后天然更新过来的次生林。
■马上就评
刹住滥伐风政府是关键
随着李双江的一首《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唱红神州大地,巍峨挺拔、郁郁葱葱的五指山和滔滔不绝的万泉河便成为人们到海南旅游时必看的景点。可是如果人们最近到这里时,可能会非常失望:由于乱砍滥伐天然林成风,五指山已经变得伤痕累累,其脚下的南圣河也基本干涸。而更令人震惊的是,类似的情况在海南岛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作为我国仅有的两块热带原始森林之一的海南岛,高达52%的森林覆盖率不但为我国提供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并且让海南岛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最后的“净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支撑起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然而由于乱砍滥伐之风愈演愈列,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可能被打破。
细究一下,这股滥伐天然林之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且未被制止,根子在“利益”二字。无论是公司企业疯狂围山圈地,还是个人占山开垦;无论是毁林种橡胶、槟榔,还是芒果、甘蔗,都是被毁林背后的巨大经济利益所吸引。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什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都统统让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成为这类行为的最佳描述。
无论作为自然人的个人,还是法人的公司,在经济活动中追逐最大利润是其天性,但作为公众利益代表的政府,有责任来制止这类违法行为的发生,但在如此长时间绵延不断的毁林事件中,我们很少能看到地方政府对毁林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相反,看到的是一些市县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听之任之,看到的是一些基层政府也参与到毁林行动中,看到的是12个市县对本辖区内天然林和天然次森林被砍伐面积说不清,或者就根本不想说清楚、查清楚。“失职”这块板子打到地方政府身上,一点都不冤枉。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人深思,比如无锡蓝藻事件导致的住在太湖之滨的无锡人没水吃,就很容易让人想起恩格斯的那句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果天然林遭乱砍滥伐得不到有效制止,海南岛的未来会怎么样?只要从世界范围内看看就知道了:在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海南岛的热带原始森林是仅存的几大硕果之一,其余地方不是广袤的海洋,就是干旱的沙漠。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海南岛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加大对天然林保护的执法检查力度。而要从根本上刹住乱砍滥伐天然林之风,关键还在政府,只有各级政府从根本上认识到保护天然林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偏离的职能归位,下猛药、严执法,加大监管力度,扩大日常宣传,让生态自然恢复,才能重现已经消失的绿色和生机。
■对比
麋鹿栖大丰重建生态链
退出濒危名单进入倒计时
2007年5月13日中午12点。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消息:全球第100头野外麋鹿顺利降生。
大丰麋鹿保护区副主任丁玉华喜不自胜地说:“到目前为止,全球唯一的野外麋鹿种群已达到了整整100头,这是个历史性突破!”从在保护区里圈养,到重新返回大自然。
在9年间,大丰麋鹿保护区曾把53头麋鹿放归到广袤的沿海滩涂放养,并在大丰市这块土地上顽强活下来,还生出了47头小麋鹿。
麋鹿研究权威、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曹克清如此评说: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灭绝了100多年的野生麋鹿重新出现,并自我繁衍,形成了规模野生种群,这表明,麋鹿退出濒危保护动物目录已进入倒计时,也为全球挽救濒危动物积累了经验。
麋鹿野外放养初获成功
让长期圈养的麋鹿,重新回归野外生存,在曹克清看来,难度太大了。“在全世界,人类已经尝试过150种濒危动物回归野外的实验,而成功的不过15种,而麋鹿算是其中最成功的1种。”
让麋鹿重归大自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做到两条:首先自己必须自食其力活下去;然后再生儿育女,延续野外种群的“香火”。
要做到这两条,还真不容易。21年前,39头麋鹿从英国返回故乡,就一直在大丰沿海滩涂中圈养生活。10年过后,麋鹿种群很快超过了1000头。面对“鹿丁”兴旺的圈养种群,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清楚,要从根本上挽救麋鹿种群,必须让它们回归野外,接受大自然生存法则的考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丰自然保护区就精心挑出一批麋鹿,进行了为期3年的生存能力训练:每年减少30%的人工投草,逼它们自找吃喝。在野放大自然之前的3个月,工作人员又采回了几十种野草,让麋鹿用嘴巴去选择,知道什么能吃、什么好吃。同时,还模拟野外的地理环境条件,让麋鹿学会找到饮水水源,找到安全的藏身之处。
从1998年11月5日第一批8头麋鹿踏上野外回归之旅开始到2006年,先后有4批53头麋鹿重归大自然,麋鹿的野外种群不断扩大。
半生一直痴迷麋鹿“饥饱冷暖”和“生老病死”的丁玉华,心中记着关于麋鹿生存的每个数字:1986年,当39头麋鹿从英国迁返大丰市沿海滩涂,全球其时只有1320头麋鹿。到2007年,在30多个国家里,麋鹿数量超过3000头。这其中,有2000多头在中国的江苏大丰、湖北石首等地诞生。“到目前为止,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已达到1168头,占全球1/3,是全球唯一一个超千头麋鹿的聚居点。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麋鹿基因库、最大的野外种群”,丁玉华自豪地说。
保护麋鹿没有边界
麋鹿回归大自然,何时能最终成功?答案掌握在人类手中。
据测算,麋鹿保护区4万亩核心区内,最多可容纳1800头麋鹿,以现有繁殖力推算,估计8年后就会饱和。为给麋鹿开辟更多空间,目前,国家有关方面正准备在湖南西洞庭湖,为麋鹿开辟新的保护区。
拯救麋鹿,其实就是重建黄海湿地的生态链。“地球生态就像人体,少一个物种等于废了一个器官,可能不死人,但整个系统都得跟着调整”,丁玉华说,麋鹿回归黄海湿地,如同丢下一颗种子,长出一片森林,“保护区多出了100多种鸟儿,有时,能看到几千只白鹭(麋鹿的寄生鸟);鸟多了,粪便里落下好多种子,一片片荒地变成绿地;动物也跟着来了。”
黄海之滨,被全球专家称作“麋鹿最好的避难所”。这片从大海中长出的滩涂湿地,少有人的活动,且无猛兽威胁,对麋鹿来说,生存条件得天独厚。
“麋鹿保护区是有边界的,但麋鹿的活动没有边界。在保护区内,麋鹿食物充足,不会走得太远。它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活动。”丁玉华说,野外麋鹿的活动半径大致在南北30公里、东西10公里内,偶尔受惊扰也会误入农民家,“最远一次跑出了60公里,出现在东台。不过,因为宣传到位,保护区内及周边老百姓对麋鹿都很友好。”
研究麋鹿30多年的曹克清,对麋鹿退出“濒危动物”的时间预测很谨慎。丁玉华也认为,麋鹿生存危机的警报还不能解除。藏羚羊有10多万只,还在濒危之列。麋鹿才3000多头,生存能力更脆弱!他透露,麋鹿野放基本告一段落,“绝大多数麋鹿还会生活在半散养区内,一方面搞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麋鹿,同时作为后备军,随时应急补充野外种群。”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