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说·说虎
2007-07-04

    虎是三百万年以前起源于亚洲的古老的大型猫科动物,前身是一种叫“类虎古猫”的小型食肉兽,早于人类一百多万年。在中国,自古至今,虎除了本名外,还有:于菟,《左传·宣公四年》中有“楚人……谓虎于菟”之说。山君,《说文·虎部》曾说“虎,山兽之君”以及大虫、寅客、寅兽、李耳、斑子、斑某等别名。

    虎通常有六个品种:东北虎,产于我国东北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体形高大雄壮,毛长、尾粗、斑纹疏而淡,毛黄褐色,又称西伯利亚虎。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虎种,体型较东北虎小,毛较短而斑纹较深,毛色呈橙色,耐热、喜水、善游泳,适应性强,产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及陇东、豫西、陕西等地,又称中国虎。还有孟加拉虎、爪哇虎、苏门虎、高加索虎及朝鲜虎等,特征与我国的东北虎及华南虎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形体大小、皮毛长短、斑纹深浅不同而已,属亚种。还有少数白虎、兰虎和黑虎,和我国白猴一样,是虎的遗传基因变异。白虎产于印度的雷瓦州,它全身毛色乳白,斑纹深褐色,鼻镜和脚掌粉红,眼睛淡兰色。目前白虎分散在世界各地动物园、美国电影城好莱坞退役动物养殖场内和我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虎林园及广东省番禺白虎园,供人们观赏。黑虎通身为淡黑色,斑纹深黑如墨,它产于我国,久负盛名,多有记载,可惜现在已无踪迹。兰虎在我国福建也有过记载。兰、白、黑虎与黄虎除了毛色上的不同外,形体结构无太大区别。

    总的说来,虎是大型猛兽,一般身长为1.6米至2.9米,体重达200公斤左右,寿命在20至25年。其性孤独,不喜群居,巢穴不固定,多生活于深山荒林及草泽中。虎系夜行性动物,活动能力甚强,行为敏捷老练,性凶猛、善思维,长于爬行跳涧及行走,一昼夜可行上百公里,会游泳,不畏惧酷暑寒冷。虎头圆形,眼炯炯有光,耳能前后转动,听力敏锐。口角宽阔,舌面有倒刺,牙齿锐利如钢刀,鼻下有一痕连上唇,嗅觉灵敏。尾长约身长的三分之二,粗大有力,象一把钢鞭,一旦发怒扫尾时,小树丛灌,一荡而尽。

    虎四肢有力又有韧性,当它发现猎物后,快速追上,只需有力的一掌便能把猎物的头颅击碎或击断其颈骓骨。有时把猎物打倒在地,两前掌抓紧头部猛力一拧,猎物颈椎骨便折断了,而且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前爪五足趾内有锐利的爪子,伸缩自如,发怒时其爪外露能抓裂地面,抓破猎物坚实的毛皮。虎脚掌处有较大的肉垫,每趾底部都有一圆形的小肉垫,行走时足趾自然分开,接近猎物时悄无声息,且弹跳力极好。虎颈粗短有力,称“力拔千斤”,面对强悍有力的大型动物,如斑马、野牛等,老虎往往是从后面袭击,咬住其后腿关节,脖颈用力一拧将其扭断而征服之。虎的身段、四肢、头、尾配合极为协调,脊柱富於弹性,运动节奏强,不易疲劳。

    虎由于生活环境恶劣,风、晴、雨、雪变化无常,并随时准备猎取动物或进行博杀,神情往往处于进张状态,所以它的大脑很发达,既聪明又机警,而且吼声如雷,往往“一吼、二扑、三剪、四掀”这四绝招没有用完猎物便倒地死去。真可谓:“一啸千山震,三掀百兽惊”,凶猛无敌。

    虎,由于他的威猛神武、可王可霸的气势;深山潜勇,百折不回的精神;强健骠悍、顾盼雄武的体态;威严沉稳,英姿勃发的写照及瑰丽斑斓的毛色,自古至今成为众多文人墨客追求和表现的对象。

    最早有关“虎”的文字记载是出现在甲骨文中的。见注(1),象形、头朝上、尾向下、身有花纹、口大张、两爪向前后十分威猛,后经演变成为今日之“虎”。

    画论中称“虎为山兽之君,壮如猫而大如牛。毛黄质而黑章,锯牙钩爪,鬃健而尖,项短鼻齆,眼绿如灯,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确实形象传神。明施耐庵诗云:“无影无形透心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更是出神入画。晋陆机的《猛虎吟》曰:“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恶木岂无荫?志士多苦心。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岭。”这哪里是写虎,分明是借虎喻人,勉励后人。由此可见,虎由自然界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形成为艺术描绘的对象与中国人对虎的特殊理解分不开的。

    艺术中的虎不是动物标本,而是一种寄情寓意的创造。由于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虎为人们所逐渐认识和推崇而被誉为“万兽之尊”,正气所在。而且也逐渐成为我国仅次于龙的图腾。分布于云、贵、广西诸省的彝族在他们的丧葬习俗中,至今仍为火化,他们认为非火化不能还魂为虎,并且在火化后墓侧多置石虎,可见虎崇拜是古老彝族传统文化之魂。在汉族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无不崇虎、尊虎、爱虎,认为虎能镇魔驱鬼,辟邪除秽,益寿延年,连虎额头上的花纹也被充满想象力的解释为“王”字。

    在民间的许多传统节日庆典中,至今仍保留着某些风俗,如端午节期间,多在孩子的额头用雄黄写上“王”字,祝愿他们孔武有力,能驱走毒蛇猛兽;就连初生婴儿也冠之以“虎儿”、“虎娃”、“虎妞”、“虎仔”的美名,并头戴虎头帽,脚蹬虎头鞋,希望能够多一些虎气。

    再如陕南农民家居中的虎枕头、虎腿凳、虎腿桌、房顶的虎头瓦当、虎头柱、虎头门环帽、虎门神及布老虎玩具等都寄托了人们的良好祝愿:愿孩子各个“虎气生生”将来能“龙腾虎跃有英雄本色,披荆斩棘而勇攀高峰”;愿家庭能“虎啸福到,吉祥如意”;愿国家能“虎啸龙吟,风调雨顺,山鸣谷应,民富国强”。

    还有的把虎奉为镇妖避邪,伸张正义之物,画虎悬于居室,认为能起到镇宅避灾的作用;挂在办公室里,又可使人联想到虎情虎志,云泉洗心,从而起到抒正气,振雄风的作用。

    戏剧中的“虎”的装饰运用也比比皆是,如大花脸、虎头牌、虎头腰带扣、虎头铠甲护肩、护心镜等更增加了角色的神勇、威武和正气。这充分说明老百姓力图借助虎的神武,得到他们心目中的威力象征——虎的庇护。

    战场上,人们常把威仪雄健的常胜将军比作“虎将”;把骄勇善战、冲锋在前的武士称为“虎贲”;把忠勇而不殉私的大臣称为“虎臣”;形容武士威武的举动为“虎步”;形容武士发怒为“虎啸”;形容武士之哭为“虎目含泪”;形容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斗士为“虎胆英雄”等等。

    就连道教中的财神赵公明也是“头戴铁冠,手持铁鞭,骑一只斑斓大虎,策役三界,巡察五方,呼风唤雨,保病禳灾”。佛教中的十八罗汉之一弥勒尊者也是胯下一只雕睛白额大虎,威风凛凛,人称伏虎罗汉。而且据传说记载,虎是唯一能听懂经文的动物,流传在福建武夷山中的虎与和尚相处同一山洞中因经常听经,而除却虎的兽性造福人间的美好传说就是一佐证。

    有关虎的成语也广为流传、随处可见。如形容人的高大魁梧常用“熊腰虎背”,形容健壮、憨厚者为“虎头虎脑”,还有其他如“生龙活虎”、“虎虎生气”、“龙腾虎跃”、“虎略龙韬”、“虎口余生”、“虎毒不食子”、“藏龙卧虎”、“虎落平川”、“虎目圆睁”、“虎口拔牙”、“降龙伏虎”、“照猫画虎”、“狐假虎威”、“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语言文字丰富而生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把“虎”的文字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既形象,又生动,而且不失为准确,如:拦路虎、母老虎、秋老虎、纸老虎、死老虎、飞虎队、黑虎团、白虎星、虎跑、虎威、虎扑、虎跃、虎咽、虎啸、虎步……有时虽未出现“虎”字,但运用“虎”意的延伸也能起到“意到笔不到的效果”,如:雄风、啸声、正气、王者、啸傲天涯,九节鞭、一啸生风,威展雄图、目电声雷,喧啸声徊、月下长啸、岗上雄距、威慑群山,怒吼、临风、英雄本色,狂啸者、神武……等,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原有的词义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发展不断的得以拓展。显然,由虎而生发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充实着中国的语言宝库。

    虎,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涵,而且由于其出现的场合不同,也有了不同的解释,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出土的商朝的酒器上塑有一小人抱一虎形动物,人头伸入虎张开的大嘴之中。据资料记载,这上面所表现的是君王或他的巫师在某种宗教仪式上,利用虎来与其祖先的一种交流。周朝时期,虎意味着力量,威猛,所以这一时期的青铜期上的图形大多描绘的人与虎搏斗,或是虎伺机而斗的景象。汉朝虎除了保留其凶猛的一面外,同时也表现了其慈祥的一面,虎常作为保护者的形象出现在墓穴中。为了显示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虎往往被描写的慈祥,温顺,伴随于佛家或仙人左右,充分显示了人们对于自然和谐的一种向往。

    虎的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商代,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题材。如,商代的《龙虎尊》、《玉虎》及虎纹陶片;西周的《虎尊》及虎画门神;战国的《虎牛形祭案》;秦朝的铜符虎、铜虎节,虎头带钩、虎牌饰等及瓦当上的单虎、双虎图案;汉代的画象砖、刻石上的虎形象;汉大将军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伏虎》及门画《镇宅虎》,壁画《狩猎图》,木版画《白虎图》;魏晋南北朝的大画家张增繇的《格虎图》,王羲之的叔父书画家王翼的《虎豹图》及敦煌壁画428窟的《萨陲太子本生》及254窟的《萨陲饲虎图》,画中的群虎形象刻划的生动逼真,显示了很强的写真功夫;隋唐时期画圣吴道子的《搜山图》;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宋朝包贵、包鼎父子“世以画虎名家,而鼎最妙,其子孙犹以画虎为业而曾不得其仿佛矣”。辛成“工画虎,有伏崖啸风,舐掌等虎画传于世。”崔白、崔悫的《群虎图》为当朝的宫廷屏风;元代的周耕云是著名的画虎大家;明代戴进的“罗汉伏虎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还有画虎大家赵廉人称赵虎。清代画虎的名家更多了,如张穆、华喦、高其佩、席文卿、任预、王震、丘天民等,都留有关于虎的举世之作。近代和现代画虎的画家及其作品就更为不少,这里不一一例举,都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绘画艺术表现力和内涵,虎画已成为独立于中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园地中的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几千年来,历代画家为了画虎,画好虎真可谓是呕心沥血。古人画虎因很难接触和观察到活生生的真虎,更谈不上写生了,大多是根据猎人或山民的描述而作的。有的画家为了见一下老虎而在深山中大树上架一窝棚,自带干粮,有时等数十天而不见虎迹,即便偶然看见也是一个大概。

    更有人“结屋深山,观生虎以得其神,”而十余载。还有的“独行入山,偷看虎以资画理。”其中甘苦及危险自不待言。有的画家为找到画虎时的感觉而“每画虎扫溉一室,屏人声,塞门涂牖,穴屋取明,一饮斗酒,脱衣距地,卧起行顾,自视真虎也”(宋·包鼎)。有的“常于灯下学虎的跳跃状”(宋·丘天民)。还有的画家干脆买虎家中,亲自饲养,每日观察之,(现代张善子)……。

    这些画家之所以如此苦心孤诣的去观察虎,揣摩虎态,目的是着意刻画虎的形态、虎的雄威。如宋代丘天民画的虎比真虎还凶猛,以至于“犬一见皆惊,仆为之遗矢。”他们笔下的虎的艺术形象已是拟人化了,其情感、其意境,皆乃作者注入了自己对虎的认识已是升华了的理性思维的反映,不单纯是虎的自然属性的再现了。

    纵观我国的画虎历史,是历代画家们苦苦追求而“众里寻她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得虎之性情”,“与虎共忧乐”,“以奴仆命风月”而产生情与虎偕、思与虎共、表达情感,共鸣精神的写意史,这大大超越了西方人认识的虎画仅为动物画的范畴。

    去年秋月由“太行山美术家写生创作基地”、“北京经典天地文化艺术中心”在郑州主办了《中国画名家百虎大展》并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高档次的《中国画名家百虎画集》,还举办了“中国虎画艺术研讨会”。

    著名美术评论家张士增先生说“这是一次很有兴味的展示,一百多幅画虎的作品集中展览、出版;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聚会、几十位擅长画虎的画家集会、研讨画虎以及相关的学术问题。这一切都具有开创性的积极意义。从这次展示来看,画虎艺术的发展和成就是空前的。一部分画家延续和发展了历史传统,又具有新的时代面貌;一部分画家更多的吸收了外来绘画的因素,大胆的创造了新的艺术样式。这一切都无疑丰富了中国画的总体面貌,也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画创作的革新,把我国虎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潮,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展览期间由《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十余家报刊同时以《百虎“啸”中原》为题报道了此次展事。《中华文化报》也报道: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尊崇敬畏、如今却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百兽之王——虎,10月18日上午走进郑州升达艺术馆,成了高雅艺术殿堂的主角度。此次画展荟萃了全国画虎高手的近百幅国画精品,可谓当代画虎艺术的一次大检阅。其画风各异、手法新颖、构思大胆、意境深邃。特别是画虎名家王敬平创作的55米巨幅长卷《百虎图》,画家以深厚的功力、灵性的构思、人性化的造型手段、痛快淋漓的笔墨情趣,把一个生气盎然的老虎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怦然心动。以虎为题材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画展,在中国美术史上还是第一次。其目的不仅仅在于集中展示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承袭下来的虎文化、虎艺术,同时也希望能通过画展,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老虎的生存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同时也希望人民、民族、国家能多一些虎气。想想旧中国因国贫民弱,民族少了“虎气”,每每挨打。帝国主义的坚船大炮轰开了国门,被人戏为“东亚病夫”的国人难抵洋枪洋炮,虽有关天培鏖战虎门以身殉国,邓世昌勇撞敌舰,沉戟海疆,“义和团”斗敌廊坊,但终难改写中华民族悲壮的一页。民族无“虎气”谁来见义勇为?谁来保家卫国?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而今日之中国已国富民强是一只醒虎,这也是近百位画虎名家共同的心愿。

    愿虎永远成为人类的朋友!愿“虎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世代流传,经久不衰。

甲骨文中的“虎”字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