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熊猫之父"的潘文石教授,2004年开始到广西钦州市研究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延续了自己与"海上精灵"海豚之间的不解之缘。
海豚风浪中救起落水少年
"我自小在广东汕头海边长大,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喜欢游泳,每天一放学就往海边跑,一边跑一边把衣服脱了,书包、衣服都扔在岸边。当时有一个码头,我们从那里往下跳,每天大概游100多米,然后到另外一个可以上下的码头,从那里上岸。"
"每天都这么游,从不觉得会有意外发生,但有一天碰到台风,那天我们跳下去之后,发现浪特别大,怎么游也游不过去,当时我觉得筋疲力尽,想可能要死掉了。我把手撑开,把头搁在水面上,我想漂到哪算哪,也许能够得救。"
"就在这个时候我脚碰到了东西,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海军码头是很深的,怎么会踩到东西呢?浪特别大,我看不清楚我踩的是什么,也不知自己在什么位置。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有一个人拉我的手,那是我一个同学,他比我大两岁,已经爬到了岸上,看到我后他用力把我拉了上去。上岸后我回头一看,有两只海豚在我上岸的地方不断地游。当时我觉得,我踩到的东西可能是海豚。到我念大学时,我才知道,海豚是会救人的。"
这个当年落水的少年就是潘文石。后来他从事野生大熊猫、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研究工作,但心里总有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天能研究海豚就好了"。2004年潘文石到广西钦州,开始观察、研究这里的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生存空间面临挑战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哺乳动物,以其数量稀少在198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保护红皮书》,被喻为"海上大熊猫"。白海豚属共有4种,即中华白海豚、铅色白海豚、花白海豚和西非白海豚,其中,中华白海豚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现存于世界上的中华白海豚只有1000多头。近年广西钦州三娘湾出现了中华白海豚。
潘文石是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专家。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华白海豚的情况,2004年北京大学在钦州成立了钦州湾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潘文石负责对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工作,也了了自己多年的心愿。虽然已年过七十,但他每个月都要抽时间到海上对中华白海豚进行观察、监测。
潘文石说,三娘湾的海豚是年轻的健康的群体,是最有希望的一个种群。通过3年的监测,他发现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不仅数量有所增加,种群上也有变化。
据了解,白海豚生活在浅海,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湾、雷州半岛、珠江口、长江口。目前,中华白海豚最重要的生存区域范围是在珠江口和北部湾海域。上世纪70年代,三娘湾曾经发现白海豚,此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群众加强了海湾生态环境建设,三娘湾拥有了良好的浅海地貌和水文条件,逐渐吸引了成群结队的白海豚重返"娘家",使得北部湾的中华白海豚至今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
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的侵扰使海洋受到严重污染,海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北部湾也在进一步开发,人们在关注这里环境的同时,也关注这里的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
呼吁保护"海上大熊猫"
在不同场合,潘文石一再呼吁人们多关注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
潘文石说:"广西的经济必须发展,北部湾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始状态,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因为它不单单是保护海豚这个物种,是保护千千万万的物种,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
潘文石建议在海豚生活区放置一批鱼礁,他认为设置鱼礁是保护中华白海豚最直接的办法。中华白海豚喜欢生活在干净的浅海区,以小鱼为食,在海里设置鱼礁主要是为鱼提供生存、繁衍的场所,这样海豚就可以捕获更多的食物。
他的提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据了解,当地政府部门已经做了一些鱼礁放到海里。
在我国其他很多海域里,每年有一定数量的中华白海豚因为电网电击、螺旋桨击打等人为因素死亡或受到伤害。为了避免在三娘湾出现同样状况,潘文石呼吁,政府要承担保护责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采取更加直接的措施,加强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