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限改令”何以成了“护身符”
严循东 2007年6月28日
6月26日《工人日报》报道:湖北荆州市今年3月启动“造纸行业专项治理”,要求造纸企业限期内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达标排放,否则将被强制关停。然而,这些企业于“大限”前居然开足马力公开排污。一纸厂老板甚至直言,起码这一两年排污没人干扰。
“限改令”竟成公开排污“护身符”,不仅暴露了无良厂家的肆无忌惮,也见证了某些地方环保执法的软弱。之所以如此,一则小造纸厂具有丰厚的利润回报,使无良厂家敢于公然蔑视法律;另一方面则出于“末世心态”,利用“大限”前的时间,变本加厉,“不排白不排”。
当然,这不能全怪环保部门软弱。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地方对GDP的过度追求,对小造纸厂的过度保护,恰恰成了小造纸厂胡作非为的保护伞。荆州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就称,当政府因环保问题要关停企业时,老板们就以职工安置为借口施压,政府压力很大。应该说,这是有一定共性的。
一些地方把高污染、高耗能的“五小企业”视为“至宝”,表面看来是为了创造就业岗位,实质上是为了增加某些人“政绩”的筹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提出已有时日,但一些人实际追求的仍是GDP惟上。正是在一些地方相关部门有意无意的偏袒和纵容下,无良厂家才越来越胆大妄为。
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劳动就业和GDP的增长,只能是饮鸩止渴。
“限改令”成了公开排污的“护身符”,提醒我们必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非法排污企业绝不可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