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东江源在呼救
2007-06-28

  SOS!东江源在呼救

  记者深入江西寻乌县调查发现,采矿和果业过度开发导致东江源水质堪忧,有关人士呼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珠三角城市群检讨(第10期)之治水之道

  东江发源于江西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桠髻钵山,源区流域面积3502平方公里,涵盖寻乌、安远、定南三县。1963年,中央政府利用东江丰富的水资源,建设了“东深供水工程”,全长83公里,承担着向深圳、香港供水的任务。东江源区水资源丰富,常年总量达44亿立方米。其中,年均输入珠江三角洲的29.2亿立方米是东深供水工程的主要水源。

  “清清的河水中一个个竹木排在自由地漂荡,一群男孩在河里捕鱼捉虾,而岸边,则是家庭妇女们一边洗衣一边谈笑。”6月15日下午3时,江西省寻乌县文峰乡石排村今年63岁的钟伯坐在石排村被矿老板开发过的光秃秃的稀土矿场上,向记者回忆起20多年前村中的青山绿水,感慨不已。炎炎的烈日照着钟伯古铜色的脸,汗水顺着皱纹流下,滴进脚下的黄土中。距离钟伯坐着的稀土矿场不到200米的地方,就是东江的源头之一、寻乌县城最大的河流寻乌河。

  东江是香港及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广州等城市4000多万居民的主要饮水资源。寻乌县东江水系流域面积1960多平方公里,占江西东江流域面积的55.7%。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相隔千万里,共饮一江水。”寻乌河因是东江的源头而备受人们关注。日前,记者接到来自寻乌县的报料称,该县东江源头区域非法采矿可能导致污染、破坏东江水源后随即赴江西调查,记者发现,稀土矿开采和果业过度开发导致东江源头水质日趋恶化。尽管目前尚未影响到东深工程供水,但长此以往,令人堪忧。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有关人士呼吁建立源区生态补偿机制。

  采矿威胁

  洗矿污水直排寻乌河

  “你看,我这脐橙树叶子上、结的果子上布满斑斑点点的煤尘。”江西省寻乌县文峰乡田背村果农曹华称。他的果园位于文峰乡石排村老鸦桥“寻乌南方稀土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南方稀土公司)旁,他和另外两家人在此拥有5000株脐橙树和柑树。距离南方稀土公司不到500米处,则是寻乌县两家开发、生产、经营稀土矿产品的另一家公司——寻乌县新舟稀土冶炼有限公司(下称新舟稀土公司)。

  6月16日上午9时左右,记者从寻乌县城赶往石排村,在206国道石排村口的桥边,就看到从两家稀土公司高高的烟囱中赫然冒出的滚滚黑烟,黑烟随风飘来,一阵阵腥臭味扑鼻。在曹华的果园内,记者看到一株株脐橙树上布满煤尘。“南方稀土公司基本上每天都会拿盐酸来溶解稀土,溶解时从烟囱里面冒出的酸雾十分刺鼻,恶臭逼人,有时又像医院里面那种怪味。”曹华担心,酸雾会伤果树的叶子,有一天,酸雾冒了三四个小时,“不知道果子会不会受影响”。

  “每天早上七八点时,可以看到三四辆大货车拉着盐酸、酸铵等化学用品停在公司门口。”住在南方稀土公司附近的罗明介绍,记者看到,南方稀土公司、新舟稀土公司与寻乌河紧隔着一条三四米宽的小公路。“去年冬南方稀土公司试生产时,污水直排寻乌河,污水经过之处,河草全部死掉”。6月15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在寻乌河边发现,在沿着南方稀土公司五六百米长的河堤上,有4个出水口直通寻乌河,其中一个口正往河里排出白色污水,尽管当时因上游下雨河水颜色十分黄,但排出的白水仍然十分刺眼。

  据记者调查,两家公司年处理稀土原矿4000吨左右。南方稀土公司已在去年年底建好了污水处理站,而创办于2005年10月的新舟稀土公司则根本没有污水处理站。寻乌县分管环保工作的高副县长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正在催促新舟公司建污水处理站。”

  青山绿水变黄土高坡

  站在文峰乡石排村老鸦桥矿区山顶,一座座稀土矿山被采挖过后,坎坷不平,就像黄土高坡,山上或许早已没有些许有生命气息的东西,在猛烈的阳光关照下,它们更像火炉,村中20多年前的青山绿水已不复存在。

  钟伯也到了一家稀土矿上做工。自去年以来,因为稀土价格高涨,他变成了矿工,用钟伯的话来说,自己是从一个被污染者变成了污染者。钟伯抹去几滴汗水,狠狠吸了几口“庐山”牌香烟,而后对记者说:“每当下大雨看到从矿场上冲下又脏又黄的污水进入寻乌河时,我真想大哭一场!”在他看来,乘坐竹排、捕鱼捉虾的江南水乡美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钟伯居住的小村叫文峰乡石排村老鸦桥,距离梅州平远县大概40分钟车程。

  15日下午5时,在206国道石排村老鸦桥段处的“联运饭店”斜后方,一家稀土矿场正在作业,一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小男孩正在稀土池里用机器不停地搅拌,从几个稀土池里流出的水,通过206国道下的水沟不停排往寻乌河,更有一些泥浆留在国道上,车辆经过时,泥水飞溅,一不小心溅你满身。在稀土矿场右侧,汇聚着石排村稀土矿点洗矿水的双茶亭河水在经过一道坝后,源源不断排往寻乌河。而根据寻乌县矿产局官员的说法,类似双茶亭河水“没什么污染,只是水土流失严重些”。

  “那样的水含氮高一点,有时候有一点污染。”高副县长则称。

  废矿渣导致河床淤塞

  据介绍,赣州重稀土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寻乌享有“稀土王国”之称。

  “当时形成县、乡、村、个人四级乱开采的局面。”寻乌县环保局长凌育赣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小矿点遍布山区。随意开采产生的废水、尾沙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排入寻乌河,对自然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有些河段水质超标,给东江源头造成了污染。自2001年保护东江源头以来,寻乌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整治活动,规范稀土的开采,取缔关停了污染矿点104个。

  “目前省里共给寻乌发了6本稀土开矿证。”寻乌县矿产资源管理局局长曾令生6月19日下午介绍,目前全县只有文峰乡石排村和上甲村在开采稀土矿了。而据记者几天来的调查发现,石排、上甲两村大小稀土矿山有30多座。一位知情人透露,寻乌目前的稀土矿场大部分都没有林业部门颁发的用林证和水利部门颁发的用水证。

  6月17日上午9时左右,记者欲乘的士从寻乌县城前往上甲村,的士司机吴先生告诫记者:“去上甲的路很难走,那里的黄泥路经常磕车的底盘,每公里要加收5元。”在206国道行驶了大概10分钟后就到了上甲村路口,记者看到,稀土开采挖出的泥土堵塞了原本狭窄的乡间小路。就在进村路口右侧,就有一矿点正在建厂房做开矿的前期工作,从矿山上挖出的泥沙随意堆放在废弃的水田和杂草上,而泥沙堆下侧六七百米处,正是寻乌河。的士过了上甲河的第一座小桥后,因路上堆积的黄泥太高,记者不得不弃车而行。

  村里的柯树塘矿区是寻乌稀土矿的两个主矿区之一。从村委会到柯树塘矿区,因满路泥泞,七八公里路记者乘坐摩托车足足花了1个多小时。站在柯树塘一较高山头放眼望去,所望之处布满大大小小的矿点,被开采过的一座座稀土矿山变成了沟沟坎坎的黄土高坡,光秃秃的。而开矿造成的大量稀土尾渣随意就坡下放,造成山沟被堵,树木被埋。而村里唯一的小河——上甲河中,常年夹杂着黄泥、洗矿水和稀土尾沙流往寻乌河。“不管任何时间河水都是脏的,一下大雨就更严重。”57岁的钟伯强调:“村里没开稀土矿前上甲河水可以直接喝,清甜可口。”

  据记者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江源区开矿遗留大量的废矿渣未作处理,不单是寻乌县,如源区另一县定南县岿美山钨矿,废弃矿渣达100多万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源区内急需复垦的矿区面积就达46.21平方公里。特别是近十几年的稀土矿开发,造成大量稀土尾沙流入江河,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塞、水库淤积。赣州市水保局提供的2000年遥感测定数据显示,源区三县的水土流失面积达97752.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水土流失是造成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直接对东深供水工程构成威胁。

  滥伐滥种

  毁林种果青山剃光头

  大家都以为只要种了树,

  明天的日子就会好起来。

  可是没有人去想过,

  种了树,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寻乌县一果农

  一边写着禁止滥伐树木、毁林种果、无序开垦以保护东江源头;一边森林植被却被随意砍伐、山头“剥皮剃头”、掺杂泥土、化肥、农药的雨水湍急流下山脚,流往寻乌河。在206国道两旁,寻乌县城通往各乡镇的乡村公路上,只要有路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一片片的脐橙树、柑橘树。

  6月14日,记者到达寻乌县的第一天,恰逢天降大雨,记者在该县文峰、斗晏、留车等乡镇看到,公路沿线的一座座青山都被人为开辟成梯形状,山坡上被去除草皮的土壤裸露在外,山顶则“光着头”,下雨时水夹着泥土从山顶一直流到山脚,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而《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整地造林、抚育幼林,砍伐经济林木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县里还规定,山坡种植果树除必须在25度以下开垦外,还需在山顶上留有至少20%的山地植被,以起到固土作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俗称“戴帽子”。记者目测,这些种植果树的山坡大都超过25度,大部分在60度左右,有的甚至在70度的山脊背上种植。斗晏乡一位童姓村民告诉记者,他种了1500多株大概10多亩的脐橙和柑橘。记者询问其知不知道25度陡坡不能种果树时,这位村民说不知道。“大家都是这么种的”,剃掉山头还可以多种几株果树。

  寻乌县水土保持局一负责人6月21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3-5亩的小种植户都没有搞水土保持方案,但总量加起来又比较大,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而50亩以上规模的种植户,通常连片种植,造成现今“剃光头”现象。

  滥施药肥水质埋隐患

  文峰乡长岭村委会上都村是一个只有400多人的小村,村里共有耕地300多亩。6月18日下午,在当地群众带领下,记者在上都村转悠了近1小时,除了遍地的果树外,只发现10亩左右长势较差的水稻,半数以上的果园都是靠开发山地种植,大部分山地的坡度都超过25度。果农刘日升一家四口拥有1500多株脐橙树和柑橘树,人平超过两亩果园。“只要可以种的地方都已经种上了”。“去年我的1500株果树化肥和农药共投资了2万元,我们也知道农药残留会污染水资源,但为了果树结更多的果没办法。”刘日升介绍,现在果树的病害种类繁多,特别严重,“得什么病,买什么药”。

  记者在寻乌县城逛街时发现,各条街上都有化肥、农药店。而在县城通往各乡镇的主干道上、各乡镇街圩甚至是村里面,都遍布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化肥、农药批发门市。

  寻乌县环保局介绍,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污染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部分农畜产品受到污染,带入的大量氮、磷、钾物质成为引起水质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

  寻乌县委书记吴建春在今年3月1日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称:“以前,我们提出为60万亩果而奋斗,现在已开发了37万亩,却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农药化肥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破坏、水质变差、小气候恶化等严重后果。现在,我们提出果业要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走标准化、无公害和果品深加工的路子,不再提扩大规模了。开发60万亩,我们的环境承受不了。”

  污染环境

  东江源区水质堪忧

  “寻乌、安远和定南三县没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寻乌县环保局局长凌育赣介绍。

  稀土原地浸矿用的氯化铵、硫酸铵、氯化钠、草酸、硫酸、盐酸等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水域,污染了水质(包括地下水);生活垃圾多数未经处理直接倒入溪河,工业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果园和耕地亩均使用农药16.8kg、化肥40.3kg,难于降解的薄膜亩均使用量达到1.47kg,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入水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这三大原因导致寻乌河水水质日趋恶化。

  凌育赣介绍,寻乌河水上世纪80年代为I类、II类水,90年代为II类水,目前寻乌河上游大部分为II类水,而下游和出省的水质则为III类。今年5月县政府的《寻乌县东江源区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情况汇报》也称,据监测显示:上世纪80年代,寻乌水pH值挥发酚等1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I类水标准,而近几年部分河段的17项指标则降为III类)。

  据了解,1957年以前寻乌河中下游78.5km内可通航10吨左右的木帆船。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上中下游及其主要支流等常有竹木排放行。而现在除了斗晏库区仍有封闭不能过坝的小船通航外,其他河段,小船、竹排已难见到。据斗晏电站资料,到2004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1.92亿立方米,减少了12%,照此速度发展,100余年后,蓄水9000多万立方米的斗晏电站将没有水可流,东江下游将成为季节性河流。

  又有新矿项目上马

  去年11月18日和今年4月21日,分别署名为“寻乌县培植壮大工业产业集群领导小组办公室”、“寻乌县文峰乡人民政府”的两份征地通知打乱了上都村400多人的平静生活。通知称,将对上都村铜坑嶂多金属矿进行开发利用。该矿以钼、钨、铜为主,目前处于采矿准备阶段。“经探测,上都矿单钼矿量就有2000吨,如果按现在每吨50万元的市值,共有10个亿。”寻乌矿产局局长曾令生称。

  “耕地补偿、林地补偿和青苗补偿都太低,我们无法接受。”6月18日下午,一群上都村民围住记者七嘴八舌地说。村民刘卢称:“更令人气愤的是,该矿根本就没有采矿的相关证件,目前只有探矿证。如果大规模的采矿开始后,矿上的泥沙将淹没我们的部分果园、耕地,还会污染上都的水源,甚至会有放射性污染。”

  记者看到,上都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矿区内,五六百亩的公益林被伐,两台大型钩机正在紧张挖土采石,工人们忙着建设厂房,旁边还立着严禁伐木、开垦、采石、采土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警示牌。

  矿产局官员介绍,目前上都矿正在探矿阶段,“采矿证等相关证件正在申办当中”。另据记者了解,除上述矿场外,在寻乌河上游还有一个铁矿,因污染较大目前已停止生产。

  吁建生态补偿机制

  近年来,寻乌县委、县政府对保护东江源水质做出了不少努力。近5年来,该县关闭了污染矿点104个,拒绝了投资规模达6000多万元的4个招商引资项目。投资4500多万元造林。为了保护东江源头,寻乌县领导表示,今后将对境内的天然林区、生态林区及沿河5公里内山林实行封山,并将3.3万农民迁出源区。

  然而,寻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54元,是江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仅为珠三角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因地方财力有限,关闭的一大批矿山由于后续治理跟不上,大部分仍处于荒废状态。植被破坏导致塌陷、地裂、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寻乌县环保局长凌育赣介绍,因财力有限,县里每年对环保的直接投入还不到100万元。

  东江源生态恶化问题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东江源区已被列入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环保局和赣州市人民政府又联合编制了《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为实现规划目标,将实施九大重点工程,总投资达14.2亿元。据了解,目前困扰该区生态保护规划进行的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江西省环保局局长许苏卉、赣州市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黄宝明等上游专家撰文呼吁建立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礼山说,应尽快建立香港及广东省保护东江源区生态环境的相应机构,并尽快建立起源区生态环境的约束与补偿机制,由地方对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负责,国家有关部委、珠委会负责监管,香港、广东参与监督,由香港和广东对源区生态环境给予一定补偿,国家适当增加投入的责任、监管(监督)、补偿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机制。“不仅为了保护东江源水质,我们自己也喝这个水,不管下游对源区有没有补偿,我们还是会尽我们的努力做好环保工作。“”寻乌县环保局长凌育赣说。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相隔千万里,共饮一江水。”为保东江一江清水,需要上下游共同努力。

来源:网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