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博客 > 一花一世界 > 日志 2007-06-18
当今时代,环保已成为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四季沐歌公司以“‘后天’会不会来”为题,举办此次环保博客征文大赛,让大家各抒己见,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进社会环保事业,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借此次博客征文机会,我以《不能让“后天”悲剧上演》为题,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我对环保问题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电影《后天》敲响环境警钟
三年前,擅于拍摄灾难片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花了1.25亿美元精心打造了好莱坞灾难影片《后天》。本片描绘了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异变、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纪的故事。影片的梗概是:由丹尼斯奎德饰演的古气候学家杰克,发现并预测了温室效应引起的持续全球变暖,将使北极积雪迅速融化,使地球进入冰河期。他猜对了这结果,却预测错了时间——不是若干年后,而是很快就发生了。接下来,影片为我们展示了灾难的场面,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作为冰河期的使者,暴风雨和龙卷风首先光顾洛杉矶,同时狂雪掩覆印度新德里、冰雹重创日本东京。纽约的景象更残:海水在瞬间上涨,冲天巨浪狂涌进入市区,自由女神像也被淹没;接下来寒冷的气流所到之处,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又变成冰封世界,人们甚至来不及换个姿势就被冻住凝固,城市被埋入冰雪中。
影片上映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反响,环保也随之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更应当注重环境保护。如若环境保护不力,既使经济再发达,《后天》的灾难也会使人类遭受灭顶之灾。《后天》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更可贵的是,他为人类敲响了环境警钟。
二、世界环境状况堪忧
先来看一下世界几大洲的环境状况——
在非洲,毛里塔尼亚80%的草地已经消失,沙漠每年向南推进几千米,速度快的令人感到恐怖。在非洲发展中国家25%的干旱地区,正在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世界最大的沙漠本来只是局限在非洲,但现在人们从卫星上已经发现它进入了欧洲,尤其是进入了西班牙和意大利。
在美洲,人们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烧掉大片的雨林,来开辟快速牧场,为食品工业提供充足的牛肉。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世界上最大的亚马逊雨林,正遭受到致命的威胁,一些有识之士担心它以后也会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在亚洲,原来人烟稀少的喜马拉雅山麓,因为人类无节制地滥伐森林,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雨水可以毫无阻挡地冲下山坡,常常给印度东部和孟加拉国造成严重水患;这些雨水还带走了巨量的地表土,造成恒河流域淤塞,洪涝灾害更为严重。
在欧洲,通过卫星拍下来的图片可以看到,欧洲历史上最大的沙漠,就出现前苏联的高加索地区。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整个地球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能不让人痛心。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1世纪议程》中,具体列举了全球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恶化情况:土壤退化影响了约20亿公顷土地,约占农业用地的2/3;许多国家缺乏淡水,北非和西亚地区特别严重;11000个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其中800个已经消失,今后还有5000个物种会受到威胁;1/4的鱼类被过度捕捞,大西洋和太平洋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最高捕捞限度;森林破坏以每年1400万公顷的速度发展,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非洲和南美最严重。
更令人揪心的是,当前最迫切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冰盖缩小、冰架断裂。德国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全世界还有约16万处冰川,而它们正快速消融。比如,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面积,比19世纪中叶缩小了三分之一,体积减少了一半;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从1912年至今其山顶的冰冠缩小了80%。冰川的消融使上述地区的永冻土层丧失了“粘合剂”的功能,致使山崩和泥石流频发。
8个国家的250名科学家通过研究,也曾共同发表了一份有关北极的科学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川的影响,几乎是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预计到2100年北极圈温度还要再升高4到7摄氏度,约为联合国报告中预计的全球平均气温增长幅度的两倍。此外,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目前的温度,已经比1950年升高了2到3摄氏度。报告警告说,随着气温的快速升高,北极圈附近的冰川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全部消失。在过去30年中,北极冰川的体积已经缩小了15%到20%。如果海上冰川全部消失,北极熊作为一个物种将无法存活下来。不仅如此,许多生活在寒带陆地上的动物,如旅鼠、驯鹿和雪号鸟等,也将被挤到一个更为狭窄的区域中去。南极在过去十几年里也有三大部分的冰架坍塌,而缺乏冰架支撑的冰川活动显著加速,冰层也随之变薄。
科学家从1000多份研究报告中得出结论: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1℃,就有一些粮仓变成荒漠;上升2℃,就有1/3的物种灭绝;上升3℃,全球气候就会失控,会出现《后天》里的那种大灾难;上升6℃,95%的物种将灭绝,地球就变成地狱了。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全球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外围影响丧生,2020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海平面上升更造成2500万人远离家园,第三世界将因洪水、饥荒、干旱和农作物歉收大举移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发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按目前状况持续千年的话,会最终导致格陵兰冰盖的完全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约7米。更可怕的是,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升高60米,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目前,全球地表温度上升还不到1℃,但这足以引起人们的警惕了。
三、中国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中说,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沙化土地与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河流断流、湖泊湿地退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海洋生态问题严重,如此等等,说明我们的环境状况确实不容乐观。特别是近来沪杭磁悬浮、厦门px项目、太湖水污染事件的报道,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在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说:2006年,中国海域共发生赤潮93 次,较上年约增加13%,累计面积约19840 平方公里,赤潮高发区集中在东海海域,其赤潮发生次数和累积发生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68%和76%;在开展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125 个城市中,与2005 年相比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的城市就有21 个;全国参加酸雨监测统计的524 个城市(县)中,出现至少1 次以上酸雨的城市283 个(占54.0%),浙江建德市、象山县、湖州市、安吉县、嵊泗县,重庆江津市酸雨频率为100%。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公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预测,中国“温室”现状将有所加剧。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3~2.1℃,2030年上升1.5~2.8℃,2050年上升2.3~3.3℃。我国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最近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每10年增加0.22℃,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度。21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报告还提出警告,今后50年,灾害天气气候将频繁影响到中国,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等其他领域,都将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其实,如果不看上面的权威资料,凭我们的亲身经历,同样能够感受到环境的变化。我出生在农村,记得小时候,家乡是一派空气清新、河水淙淙、草绿花红、瓜果飘香的田园风光,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大自然的气息。我和小伙伴们尽情的到处玩耍,放牛羊,掏鸟窝,摘野果,捉鱼虾,玩累了便躺在翠绿松软的草地里,望着蓝天白云休憩出神,那种童年生活真是惬意!而现在,家乡的小河里常年是没水的,偶尔来点水也是又黑又脏的臭水,河里再也不能放养鹅鸭,再也没有鱼虾。童年时经常见到的一些鸟,再也寻不到踪影。瓜果蔬菜都在上化肥、喷农药,吃起来远没有从前香甜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存在于记忆中的美丽家乡变了模样。其实我的感受,恐怕也是很多人的感受,有很多地方几年前曾经还是生机盎然、一片绿洲,现在已经是乌烟瘴气、污水横流了。
不管是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还是我们亲身的经历感受,都在说明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必须下大力气治理解决。
四、实验和设想:“后天”会不会来
最近这几年,不管你在世界哪个地方,都能清楚感觉到地球气候异常。越南等地发生特大台风、日本突下大冰雹、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一天16次龙卷风等,这一切让人不禁要问,地球究竟怎么了?难道“后天”真的会来吗?
有人曾通过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电影《后天》中灾难出现的可能性。韦弗和他在魁北克大学的同事马塞尔,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用以测量历史上的寒冷度。实验结果显示,剧烈的气候变迁的确发生了,但不是发生在几星期之间,而是几十年之间。在地球历史上的几个时期,发生过由于冰川溶水涌入北大西洋而造成严寒天气的事实。大约在8200年前,覆盖加拿大东北部的冰川融化,造成16.3万立方公里的冰水在几个月之内注入北大西洋。海平面因此上升了50厘米,阻断了大洋暖流,使得地球在几十年后逐渐进入了寒冷世纪,严寒持续了400年。韦弗和马塞尔经过分析断言,在未来的5个世纪内,不会发生大洋暖流中断的现象。他们的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科学》以及《加拿大地理学》杂志上。
还有人通过世界洋流图,以中国为参照物做过一个设想:中国的东部海域,是北太平洋暖流和一南下寒流的流经区,假设这里的洋流不流了,会发生什么后果呢?1、热带的热量无法输送到北方的高纬度地区,导致热带热量积累,造成热带海域气压下降,形成强热带台风中心。2、洋流停止后,北方海域的海底得不到温暖的海水补给,导致海底水温下降,海洋生物将大量死亡,导致生物链破坏;也有可能导致海底生物受不了低温,而被迫到温暖的浅海区域(这可以用青岛海星事件来佐证,海星应该生活在海底)。3、北方得不到南方温暖的海水,会使从海洋上吹过来的相对较冷的空气,控制北方的上空,而白天由于日晒产生的热湿气流就跟上面的冷空气相互作用,于是形成普遍的降水。4、南方除了台风能影响到的地方外,将普遍干旱,因为上空的气流是热的海洋气流,从下面上升的气流也是热的,所以没有办法降雨。如果洋流持续不恢复,地球将面临大灾难。夏天南方海洋热量无法散去,很容易形成低压强热带风暴;到了冬天,北方由于得不到热量补给,将会出现罕见的低温天气,而最严重的就是《后天》中的冰河世纪!
实验也好,假设也好,得到的结果都存在危险性。那么,“后天”究竟会不会来?也留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不能让“后天”悲剧上演
“后天”会不会来?我个人认为,要取决于全人类的努力和选择。令人欣慰的是,当今时代,环保意识已越来越深入人心,环保工作力度已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和趋势发展。
从世界来看,国际社会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协调解决全球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出席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大会通过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同年的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从此每年的世界环境日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八十年代,美国的许多河流与湖泊曾因为化学成分太高,污染严重,造成了河流及湖泊中生物的死亡。从此以后,美国政府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于是投入大量资金,实行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美国五大湖的生态系统已恢复,几十种鱼类及其它淡水生物存活环境良好。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起飞,60年代末全国一片污染,比我国现阶段的污染还要严重,但70年代初期就已经大治。北九州市曾经是日本重化工最集中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经过治理5年间硫氧化下降了61.8%,年均下降12.4%;近海水域COD浓度下降83.3%,年均下降16.7%。
从我国来看,已经把环境保护放在社会发展日益突出的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3月份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把节能、环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200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2402.8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14.3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492.7 亿元;新建项目环保投资595.8 亿元。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总面积15153.50万公顷,与上年相比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46 个,面积增加158.60万公顷。保护区总面积中,海域面积600万公顷,陆域面积14553.50万公顷,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15.16%。
从企业来看,环保责任意识日益增强。举办这次博客征文活动的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就把环保看得很重,把环保看成是企业应当担负的责任。四季沐歌副总经理陆剑说,作为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关注环保,并持之以恒。目前,四季沐歌公司已与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携手,在行业内率先采用了无氟泡剂保温材料,让环保产业更加环保,不但产品是环保的,工艺也是无污染的。更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环保指标融入到自己的生产体系之中。
从个人来看,日常生活的环保行为逐渐成为自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很多人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自觉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如在能源利用方面,人们开始注重使用可重复利用的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在节约资源方面,人们注意节约用电、节约用水,随手关灯、关电视、关电脑,尽量使用节能灯;在分类回收方面,人们注意垃圾分类,将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的垃圾区别对待,分开装袋,便于垃圾站回收处理,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减少污染方面,很多人已经不在钟情私家车,而是多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人们逐渐养成的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环境保护必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后天是一个时间概念,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到来;“后天”是一个灾难的象征,我们绝不能让悲剧重演。希望全人类能够携起手来,自觉保护环境,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建美好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