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关注】云南滇池蓝藻暴发
云南滇池蓝藻暴发 10年投入48亿水质未好转
2007-06-26 07:40 来源:生活新报
在昆明滇池海埂一线的岸边,湖水如绿油漆一般。
滇池蓝藻大量繁殖,湖水如绿油漆一般。
蓝藻大量繁殖,让湖水绿浪翻滚,远处是著名的睡美人西山。
本月初,一位市民张先生致电本报称,昆明大观河船运码头到草海方向的河段里蓝藻暴发,感觉比往年严重。连日来,记者经过先后两次对滇池海埂大堤沿线、大观河运码头、西园隧道等地进行探访,最后证实张先生所反映的情况属实。经过滇池管理局工作人员证实,滇池确实存在蓝藻暴发现象,但在正常范围之内,另外,昆明市民的饮用水安全不会受到影响。
滇池水面 大片被蓝藻覆盖
6月4日上午10许,记者刚一踏上大观河船运码头,迎面就袭来一股难闻地腥臭味。原来,从闸道往草海方向的河段上漂浮着大量绿糊糊的东西,腥臭味正来源于此。这些看上去很脏的东西学名叫蓝藻,通常被昆明人称为“海油”或海藻。
举目四顾,只见蓝藻已将较浅的河段盖得严严实实,水面上像覆盖了层黏糊糊的“绿油漆”。河中间停着一艘被冠名为“滇藻2号”铁皮船,装在船上那些过滤蓝藻的机器设备不停的轰鸣着,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打捞蓝藻。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每天都出动10多艘船打捞蓝藻,每天早上7时上班,下午18时下班,每天都可以打捞出几十吨。”面对记者,李师傅一边说话,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
昨日下午16时,当记者再次来到滇池海埂大堤沿线、西园隧道和大观河船运码头等地时发现,虽然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在打捞,可在滇池与陆地接壤的浅水区域内,不断繁殖的蓝藻却没有明显的减少。
含有毒素 还会腐蚀船体
滇池沿岸的居民说,近10来年,滇池几乎年年都有蓝藻,只是最近几年好象更多了一些。曾在沿岸一家水厂工作多年的李师傅说,近几年中,只要到了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又久旱少雨,滇池都会出现海藻。只要天降大雨或是进入冬季,蓝藻就随着气温下降而慢慢消失。“我在水厂工作多年,一到夏天都要打捞蓝藻。蓝藻的腐蚀性极强,崭新的水鞋只要穿上一天就会被咬(腐蚀)成矿泉水瓶一样薄。”
“蓝藻不仅脏,而且含有毒素。有蓝藻的地方,鱼虾之类的海生物就没有栖身之处。另外,船家的新船试水不几天,就会被黏附上的蓝藻腐蚀得油漆脱落,”站在滇池岸边吸引游客的一位陈姓船主对记者说,这两年蓝藻严重,滇池里鱼少了,堤岸边垂钓的人也少了。
50多岁的陈先生还说,在他孩提时代,每到夏季,他和伙伴们几乎每天都要到水里游上几圈。“可是现在,没有人敢下水游泳了。为了避免蓝藻的腐蚀,我们每艘船都要准备有扫帚、风机和铲子等工具,每每发现风把蓝藻吹来吸附在船底,他们就要尽快将其扫下来,吹到离船远一些的地方。所以,大家都说现在滇池的水要用扫帚扫!”
蓝藻暴发不影响昆明饮水
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宣传教育处介绍,随着气温升高,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造成蓝藻的疯长。和以往每年的情况类似,进入5月以后,滇池开始暴发蓝藻。实际上,因今年雨水较为充足,此次蓝藻暴发,相比去年同期程度略轻。
滇池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说,自从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3月25日供水后,昆明市民都不再喝滇池水了,全部饮用水来自掌鸠河引水供水水源工程云龙水库,水质达国家饮用水1-2类水标准,因此不必担心蓝藻暴发会影响市民饮用水。
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一个,现在水质为劣Ⅵ类,每年夏天气温上升,加之富营养化严重,均要引起蓝藻爆发,造成严重污染。 自1993年以来,投入治理滇池的资金已经超过47亿元。
新闻助读
据有关专家介绍,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孢子无鞭毛。目前尚未发现蓝藻有真正的有性生殖。
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有关专家还指出,由于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蓝藻等藻类是花鲢鱼的食物,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爆发。
本报记者 周晓晖 杨丽林
你知道吗:蓝藻是35亿年前就有的植物,而今肆意疯长,蓝藻危机后是一个寓言式的悖论。
继无锡被太湖中的蓝藻袭击后,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安徽巢湖也出现了蓝藻。随着地球平均气温年复一年的升高和人为污染,蓝藻——这个在3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的植物,开始在极富营养化的湖水中疯长。
2006年6月15日,江苏省无锡市鼋头渚风景区太湖边部分水域积聚了大量的蓝藻。
在无锡太湖十八湾水域,工作人员用水泥船打捞蓝藻
无锡目前正逐渐从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公共水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水危机深深刺痛了环太湖沿岸各利益攸关方的神经,“联合治污”成为太湖流域的必然选择。“蓝藻危机”会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迈开实质性的步伐吗?
2007年6月20日,苏州市渔政人员在增放鱼苗,为遏制太湖蓝藻暴发趋势而增加的蓝藻克星——鲢鱼放流总数达到160万尾。
随着气温升高,同时受6月18日晚一场东风影响,近几天,无锡太湖局部水域再次出现蓝藻聚集。这次蓝藻是出现在太湖梅梁湾西部水域,距无锡市重要水源地、贡湖水厂约有11公里,对水质未造成影响。
太湖“越治越污”蓝藻提前暴发
被太湖滋养了千百年的江苏无锡,眼下正遭遇一场严重的用水危机!
进入5月份以来,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水体变色发臭。5月28日前后,居民用水开始感觉到明显异味,其后,情况愈加严重,居民家中的自来水腥臭难闻,不仅无法正常饮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问题。目前已进入夏季,这场突如其来的水危机给城区100多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
无锡的城市供水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蓝藻暴发,看上去是气温升高、降水不足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是天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场生态灾难的背后挥之不去的是人祸的影子。
“这个事件反映出太湖已经非常脆弱了,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严重丧失。”中国环科院院长孟伟说,这也反映出我国水环境管理还有很大的缺陷,缺乏系统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的有效性。
“人类过度地使用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孟伟说,湖泊是很大的自然系统,但长期以来我们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它,导致了湖泊系统性问题的出现,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养生息”,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专家们说,从我国湖泊环境特征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
无锡水危机事件犹如一记警钟,警醒人们:在太湖流域经济增长的“井喷”之势下,无锡的今天会不会成为太湖流域其他城市的明天?
一度肆虐太湖的蓝藻又一次在太湖之滨暴发,小小的蓝藻在一夜之间让无锡这个近200万人口的城市陷入“守着太湖没水喝”的水危机中。虽然无锡市目前已转危为安,但是水危机事件再一次向我们掀开了关于太湖流域污染治理这个老话题,其教训无疑是深刻的,它启示我们太湖流域治理必须转变思路,变局部修复或解决个别问题为流域总体治理;与此同时,它犹如一记警钟,警醒人们:在太湖流域经济增长的“井喷”之势下,无锡的今天会不会成为太湖其他城市的明天?
据了解,巢湖最近一次暴发蓝藻是在2004年7月,当时西半湖出现大片蓝藻,但因及时出现降雨、大风天气,蓝藻很快消退。根据最近20年的统计情况,经过持续多年的污染治理,巢湖水域蓝藻暴发次数有所减少。但是,环保专家们指出,巢湖蓝藻问题不容忽视。
巢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之间,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因湖呈鸟巢状而得名。由于湖岸崩塌、湿地破坏,加上湖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巢湖水质污染严重,一直是中国江河治理的重点。
前不久太湖蓝藻爆发,导致无锡市区出现居民生活饮用水危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同样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安徽巢湖,自五月份以来,也开始有蓝藻小面积地零散分布。近日安徽省环保局下发通知,巢湖可能面临蓝藻爆发。
太湖无锡流域蓝藻危机尚未消停,同为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又面临蓝藻大面积暴发的可能。
本周以来,巢湖沿岸全力以赴,紧急应对,一场阻击蓝藻的战役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