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5年底,共安排国债资金611亿元,支持了1300多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形成污水处理能力2892万吨/日。但是,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有近三分之一都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甚至用来养鱼、晒太阳的事时有发生。
省建设厅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全省建成3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达261万立方米,实际运行只有182.6万立方米/日,闲置率30%以上。而同时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年排放污水14.8亿立方米,至少8.1亿立方米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为什么许多污水处理厂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1、运行费拨付不足,处理厂按“钱”生产
漂浮着生活垃圾的黑臭污水,在石家庄市南环大桥下的南栗明渠分成两股,其中一股入了桥西污水处理厂,另一股只有无奈地流向总退水渠。
6月18日,石家庄市桥西污水处理厂总工程师李权站在该厂的进水口说:“现在每天能到这儿的污水量是30万吨,我们厂的设计能力是日处理16万吨(年处理能力5840万吨),目前实际处理能力只有9万吨(年处理能力3285万吨)。”
据介绍,这家建成于1993年的污水处理厂,从建成之日起到现在的14年间,从来没有满负荷运行过。
“不是我们不想满负荷运行,没钱,只能处理这么多污水。”面对记者疑问的目光,李权急忙解释着。
桥西污水处理厂是属于石家庄市城管局的事业单位,刚刚建成运行时,市里每年拨款1200万元,当时处理一吨污水的运行费用(不含设备折旧费)就得0.3元。“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笔钱只能处理4000万吨水。”李权的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
随着设备的老化和原材料、人员工资的上涨,污水处理成本也从当初的0.3元/吨上升到0.5元/吨以上,虽然政府的拨款也逐步提高,但该厂的年处理量却逐年下滑,先降到3500万吨,再降到目前的3000万吨。
“今年政府拨给我们1750万元,给我们的定额是处理3000万吨。”李权介绍。
虽然没有满负荷运转,不过运行14年来,桥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在96%以上,在国内同类型污水处理厂中算是比较好的,该厂曾在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评比中荣获“运行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并通过了质量、环境、职工健康安全“三合一”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那个厂的问题就是缺钱。”河北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如果资金到位,我们实现满负荷运转不成问题。”李权说。
据记者了解,运行费用不足是制约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瓶颈。运行费主要来源于城市污水处理费,虽然2006年省、市政府领导已经分别和国务院、省政府签订了责任状,承诺2006年底前,各设区市污水处理收费不低于0.8元/吨,所有县城不低于0.6元/吨。但现在大部分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依然偏低,基本为每立方米0.5元左右。
“除了收费标准达不到要求,收费率也偏低。”省环保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我省只有7个市污水处理费收缴率达到七成,其他市(县)在20%-50%之间。污水处理收费总额不足,直接导致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需要。
“那现在如果污水处理费收缴到位,桥西污水处理厂是不是就可以满负荷运转了呢?”
“按照我的计算,要让已经运行了14年多的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没有7000万元的投入进行设备维护更新是不行的。”李权的答复不禁让记者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笔钱又从哪里来呢?”
2、来水超标严重,宁可闲置也要关门阻拦
如果说桥西污水处理厂被资金问题困扰着不能满负荷运转的话,那么在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本来是治污的企业怎么却成了“排污”的单位?
据省环保局介绍,2006年9月,省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在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检查时发现,该厂出水口的水仍然黑臭,检测化验的结果更让人吃惊,污水中的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含量竟然是777mg/l!远远高于120mg/l的标准。显然这个污水处理厂没有正常运行。
“如果把板子打在我们身上,我们可就比窦娥还要冤了!你们看看入口的污染程度就明白了。”面对毫无争议的事实,该厂的负责人却理直气壮这样说。
按照污水二级生化处理厂的工艺标准,进口污水的污染物浓度不能高于500mg/l,经处理后出口的污染物浓度不能高于120mg/l。如果入口浓度高于500,处理厂的处理成本就会大幅度上升,如果高于1000,处理工艺中分解污染物的菌群会受到伤害,丧失大部分处理能力。并且以后即使入口污水达标,菌群完全恢复处理能力也需要10多天时间。
进口污水的检验结果出来了,COD浓度为2865mg/l,远远超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要求!
“我们污水处理厂周围集中了一大批制药、化工等重污染企业,上游污水严重超标,影响了我们的正常运行,我们不是执法单位,对此无能为力。”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无奈地说。
衡水市污水处理厂同样面临进口超标的困扰。衡水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为日处理污水10万吨,目前实际处理量不到5万吨,尚有5万多吨的处理能力空闲。衡水市铁路以北地区的4万吨污水通过处理厂的配套管网滚滚而来,却被一道闸门无情拦在了厂外。
“我不能让这些水进来。”衡水市污水处理厂副厂长高树国说。“路北是个工业区,一些企业超标排放,污水中COD严重超标、PH值不稳定、无机盐含量超标,这些水进入处理厂,我们不但处理不了,还会破坏我们的处理工艺。”
晋州市亚太污水处理厂是一个民间投资的企业,其负责人对上游污染超标对企业的影响感触更深。“我们企业靠政府支付的污水处理费维持生存和收回投资,和晋州市政府签订的协议规定,在上游来水达标的前提下,如果我们的出口不达标,就要在处理费上受损失。”
2004年该厂建成投产后,曾多次因上游超标排污等问题,企业不能正常运营,造成污水处理厂出口不达标,污水处理费不能正常支付,2005年为此曾彻底停止运行长达3个月之久。
“现在好了,晋州市政府加强了对排污企业的监管,虽然进口污水超标不能完全避免,但基本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企业可以正常运行。”6月20日,晋州市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对晋州环保部门的努力表示感谢。
3、管网不配套,有“肚量”没“饭”吃
“我们厂的设计能力是日处理10万吨,现在能到我们厂可处理的污水只有近5万吨,除了那些超标污水我们不能处理外,正常的污水我们也想多处理,但滏阳河以东的污水都过不来啊!”6月19日,衡水市污水处理厂的副厂长高树国对记者说。
2005年5月18日,衡水市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衡水市同时完成了河西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使滏阳河以西、铁路以南的近5万吨污水,顺利到达处理厂。
衡水市随后实施铁路以北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不久之后把该区域每天产生的4万吨污水引到污水处理厂,但因污染物超标严重被拒之门外,来水量不足的瓶颈依然没有解决。
2005年,衡水市还实施了滏阳河以东污水管网改造工程,计划在2005年内完成,把该区域每天产生的2万吨城市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但由于种种原因,工期拖了两年也没有完工,2万吨污水始终直排滏阳河。
“跨河泵站已经进入了设备安装阶段,预计今年7月底,滏阳河以东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可以彻底完工,河东的污水就可以送到我们这里处理了。”高树国说。
“建管网要花的钱可能比建污水处理厂都多,遇到的困难也可能比建厂更大,把厂子建起来管网改造没有跟上的情况,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河北省环保局副局长杨智明证实着高树国的说法。
4、职工人数超标,运转费成了人头费
在调查中,记者感到,似乎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负荷运转都是资金、处理工艺限制、管网等原因导致,那么真的如此吗?
有专家指出:“有些城市污水处理企业成了安置办,几十个人就能运转的企业竟然安排二三百人的编制,人浮于事。让有限的污水处理费变成了人头费。”
设计能力为日处理16万吨的石家庄市桥西污水处理厂,是市属事业单位,共有员工210多人。设计能力为10万吨的衡水市污水厂,是市属国有公用企业,共有员工170多人。
有些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并不讳言单位的人员过多,但他们直言理由:“人员多少的编制我们左右不了。”
那么,一个污水处理厂到底应该配备多少人?
“根据国家建设部的规定,标准配备为1万吨/日8至10人。”河北亚太环境科技发展公司总工程师耿毅说。
实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同样一个日处理3万吨的二级生化处理厂,以色列的工厂是4人。如果说他们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和我国没有可比性,那么同样规模、同样工艺、具有可比性的国内企业,因为机制的不同,用工人数的差别也在十倍以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最精简的是10人,省内最精简的民营企业是20人。
据耿毅介绍,随着处理能力的增加,人员效率还会更高,日处理能力为6万吨的正定污水处理厂就是由民营的河北亚太环境科技公司经营的,员工数为26人。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