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地球上,很难找到比扬子鳄生存渊源更久的动物种了。它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有2亿3千万年的进化史,与国宝大熊猫一样有着“活化石”之称;它在2001年就被列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15个(类)优先保护物种之一;它是世界上现存的23种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但是扬子鳄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它们在日益逼近的化肥肥料和农药气息中艰难的呼吸着对它们来说已经所剩不多的空气。
6月12日,我国第三次扬子鳄野外放归行动在安徽宣城举行,这意味着对这一极度濒危物种的保护又迈出了关键一步。然而,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还远未解决,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机制、方式仍然需要我们的不停探索……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扬子鳄
野生扬子鳄种群濒临灭绝
安徽、浙江、江苏长江中下游一带海拔200米以下湖泊溪流纵横交错的沼泽湿地,一直是扬子鳄居住的乐园。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大片湿地被开垦成农田,湖泊、溪流被填土用于建房、造田。开发过程中,大批扬子鳄流离失所,或因洞穴被毁,无处冬眠而活活被冻死在野外,或直接被人捕杀。如1956年冬季,因为扬子鳄挖洞破坏大坝,人们在芜湖城南治水工程中就挖出并杀死数只正在冬眠昏睡的扬子鳄。
由于大自然赐予的美好家园被人类剥夺,野生扬子鳄种群七零八落,只得将家安在人工池塘边,借塘边的一些灌木带隐匿保全自己;而这些水塘四周都环绕着水稻田和人们密集的住房,生活在这里的扬子鳄安全堪忧。也有少许种群迁移到一些相对安静的丘陵地带旁的小水塘边,但这里土地贫瘠,水生小动物很少,扬子鳄又常常饿得“饥肠辘辘”。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每只扬子鳄消失的惨痛记忆都在扬子鳄保护专家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安徽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朝林告诉记者,90年代初,安徽泾县双坑保护点修建大坝,大片湿地被毁,扬子鳄的生存家园直接被毁;1995年,一个村民在泾县严塘保护点用猎枪误杀了一条野生鳄;1997年,安徽省南陵县一只雌鳄捕食中毒鼠药的田鼠而死,后经解剖发现,雌鳄腹内有40多个发育中的鳄卵;1998年,再广德县朱村保护点,渔民捕捉鳗鱼时不慎杀死一条幼龄鳄。
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成立起就工作在这里的王朝林痛心地回忆,早在1979年,保护区内还有1000多条野生扬子鳄,到1985年剩下735条,1994年剩下240条……现在,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只有120~150条,且由于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其繁殖率每年下降4%到6%。
专家们遗憾地宣布,野生的扬子鳄实际上已完全失去了沿长江下游的天然低海拔湿地栖息地,且有可能步白鳍豚的后尘,濒临灭绝。

这是在水塘中心平台上休息的众多扬子鳄
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的安徽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自1979年建成以来,已繁育扬子鳄10000多条,有“中国鳄鱼湖”之称,为全球最大的扬子鳄种源基地。近年来,该中心的扬子鳄数量只增不减,每年新增1000多条。中心内最大的水塘2亩,按照标准只能容纳14条扬子鳄,目前却生活着450多条,严重饱和。

6月11日,科研人员双手抱着一条即将放归自然的扬子鳄,扬子鳄尾部被安置了无线电跟踪器。
从“圈养”到“以鳄养鳄”引发争议
为了保护野生扬子鳄种群,我国从70年代即展开了大量的保护工作。1979年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在安徽宣城成立,1980年又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1983年,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攻克了扬子鳄人工繁殖的技术难关,使得人工繁殖的扬子鳄数量逐步回升,直至现在的一万多条。王朝林说:“我们可以宣布:扬子鳄永远不会灭绝!”
然而,在扬子鳄受到圈养保护的同时,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安徽扬子鳄繁育研究中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为解决经费缺乏的窘境,1992年,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组织批准中国政府可以对人工繁殖的第二代扬子鳄进行商业开发和利用。繁殖中心认为,对扬子鳄的适当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对其更有效的保护。因此,他们决定“以鳄养鳄”,参照国内外珍稀动物的保护经验,适当开发其商业价值。
研究中心首先把养殖场修建成公园,向社会开放。由于每年来参观的游客在10万人左右,每张门票10元,这样研究中心有了一笔比较固定的收入。其次,面向全国的公园、动物园出租扬子鳄,向一些大学、展览馆提供扬子鳄标本,既普及了动物知识,又增加了中心的收入。第三,将宰杀后用于科研的扬子鳄,加工制作成鳄鱼干,向游客出售。
当然,研究中心最为“石破天惊”的做法是让扬子鳄“爬”上餐桌,全面提升扬子鳄的商业价值。在向安徽省林业厅、国家林业管理部门的申请报告得到批准后,研究中心每年将有计划地宰杀一些鳄鱼,向定点的饭店、宾馆提供商品扬子鳄肉。
“扬子鳄‘爬’上餐桌”这一现象,曾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口水战硝烟四起。反对者认为,如果连濒危物种扬子鳄都能吃了,还有什么动物不能吃呢?而支持者则认为,人工孵化的扬子鳄和野生扬子鳄是两码事儿,人工孵化的扬子鳄已具备商品属性,既然可以开发和利用,为什么不能吃呢?而专家则认为,目前,我国已成功解决了扬子鳄人工繁殖和疾病防治等一系列问题,扬子鳄的繁衍和保护工作已走在世界前面,这时候开发扬子鳄的商用价值,不仅合宜,也很有必要。不过,对于“何时宰杀,宰杀多少”等问题,每次都应向相关部门报告,经同意后方可执行。
据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扬子鳄商品肉的定价在每公斤480元左右;一只成年扬子鳄,体重在40公斤左右,宰杀后,可以提供15至20公斤的商品肉。安徽省有资格经营鳄鱼肉的饭店有合肥的庐阳饭店、宣城的宣州宾馆等5家。不过,由于价格昂贵,一般食客难以接受,定点饭店的消费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在经过市场分析调查后,研究中心每天供应商品肉2公斤左右,每年宰杀扬子鳄100多条。

安徽省宣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放归人工养殖的扬子鳄。
野生扬子鳄保护该何去何从?
尽管我国在扬子鳄人工繁育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却仍未遏制住野生扬子鳄数量急剧减少的趋势。专家们警告说,扬子鳄野生种群可能在以后10年内出现功能性丧失,并最终灭绝。针对这种严峻状况,中国政府启动了“扬子鳄保护与放归自然工程”,该工程将着重解决复壮扬子鳄野外种群和对提升它们对未来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问题。据悉,从2002年开始到2012年的10年间,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将分别建立10多个保护点,总面积约为200公顷,可放养扬子鳄300至500条,从而有望形成一个较大的扬子鳄野外种群。
同时,为补充和扩大野生扬子鳄的种群数量,从2003年起,安徽扬子鳄人工繁殖研究中心试验性的三次放归扬子鳄达15条,以促使该中心人工繁殖的扬子鳄有谋生的“出路”。
“要恢复一个扬子鳄野外种群,至少要有500条以上的鳄。”安徽省扬子鳄繁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朝林介绍说,“由于扬子鳄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岗地区,这类地区人口稠密、农业开发强度大、人为干扰严重,致使扬子鳄生活环境不断被蚕食和破坏、所需水源难以得到根本保证、食物有效供应不足,这些因素使得扬子鳄野外种群复壮的难度相当大。”
王朝林还告诉记者,关于扬子鳄的野外放归工作目前还都是试验性的,如果要想真正恢复这一野生种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扬子鳄所适宜的栖息地的恢复及生态系统的重建,这样的工作需要很多人和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只有等到“硬件条件”合适的时候才能考虑大规模放归,但一个栖息地最多也只能放归90条左右。”
扬子鳄已经存活了数千万年,历经沧桑巨变,比它年轻得多的人类完成直立行走,获得文明的钥匙后强盛了起来。而它们,作为长江一带唯一大型野生爬行动物的幸存者,其生命力不可谓不顽强,但面对人类时,却显得颇为羸弱。尽管从数量上看,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状况已经比2005年有所好转,但要想让它们永远陪伴着人类,惟一的可行之道还是恢复其生存环境。但是在寸土寸金的长江中下游,在巨大的人口和粮食生产压力下,这一点又谈何容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还在不停地探索着……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