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的地下危机(转)
2006-03-15
        05年世界地球日前夕,我与乌梁苏汰河西营子的刘福存通了个电话,知道村里那几天正忙着抽水浇地。刚抽了两天,住在村中间的小学校长陈益民家那口压水井又断水了。前天再次通电话,老刘告诉我已经在忙着种晚田,水浇地的苗情不错,种完地就该开锄了。交谈中了解到,今年浇了半个月地,村里的压水井只干了百分之八十,说是全仗着去年秋天的雨水好。而去年春天浇地时,全村没水的井占了九成以上,并且过了很久才恢复。我知道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好几年,自从使用了那两眼机井,情况越来越严重。雨水多寡,井中立显,说明地下系统已经十分敏感,也十分脆弱了。

河西营子并不大,近六十户人家。早先,村子两头都有一口井,上头那口在河东的园子里,以浇园子蔬菜为主,因为离得远几步,去挑水的不多。下头的那口井后来被新盖的房子包围,是整个营子的主要水源。当年,傍晚收了工,家家忙着挑水做饭;大车老板卸车撒开骡马,牛羊群陆续回来,全都围着井台。饲养员配合放牧员紧摇辘轳,不停地往石槽里倒水。井台边争先恐后,人欢马叫,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后来,在营子下不远处又打了两眼井,截了一道潜流。为的是建个小果园,也为了实现人畜分流。再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家在自己的小园里打了钢管井。小压井用水很方便,顺应了分散经营的潮流。从此告别了挑水扁担,尤其不必再上大冬天人见人怕的井台大冰包。

河西营子位于克什克腾旗境内嘎拉德斯汰山的乌梁苏汰沟中下段。原先沟里山高林密,云过雨过,小气候十分宜人。那时几乎沟沟汊汊都淌水,每年春暖,淹冰融化滋润了沟膛,泉眼一开,流水蜿蜒曲折汇成小溪,哗哗地绕过村庄,奔向嘎拉德斯汰河。沟膛的地下水十分充沛,也很稳定。当年我曾参与策划和组织过挖井、截潜工程,对地下水的情形有过直观的了解。尤其是那个截潜工程,在河西营子下几十米的地方,横向剖开了大半个沟膛,地质构造一目了然。

截潜工程,就是利用落差将潜在地下的流水截引上地面,用以浇灌和饮畜。老百姓戏称是“扳倒井”、“自流井”。为了出水口靠近地头,也为了不影响村头的水井,河西截潜的开挖深度只达七八米,没有接触到基岩。挖出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砾石、砂子和少量粘土,表现为典型的第四季冰川运动留下的洪积层剖面。在三十多米宽的立面,不计渗滴,明显流淌的泉眼就有二十多个,它们被不渗水的粘土隔为上下多层。工程用红胶泥垫底,在用石块构筑的地下引水函道侧帮也填轧了红胶泥作阻隔,函顶覆盖后浅层地下水依然畅通。刚建成时流量超过每秒0.01立方米。从此,牲畜饮水无论冬夏全年靠这股长流水解决,冬天满沟膛的淹冰成了下游春汇地的水源。直到后来在它的上游打了两眼机井,开机抽水时才发生断流,并因此流量逐年减小。

和潜流同时发生断水的还有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压水井。真是越忙时节越添乱,原先的水井因为水位下降无人使用、更为安全考虑已被封闭,大伙只得东邻西舍找水喝。几年来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怨只怨自己的压水井打得太浅,总相信只要机井不抽便会来水。

人们还没意识到这是地下水危机发出的预警信号。

历史上大气降水在导水的花岗岩破碎带中富集,成为蕴藏在地下的宝贵自然资源,它是有限的,更不是取之不尽的。在山高谷深这个水力坡度较大的地方,地下的承压水是十分活跃的。它沿构造断裂破碎带渗透、出露以孔隙水、裂隙水的形式参与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靠森林、湿地种种生命活动影响大气降水获得补给。近百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因为全球气候反常,这里的大气降水呈逐年减少趋势。原本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结构彻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快速发展,使这种有限的储备变得入不敷出。

为了利用地面上的一点水,人们忙于疏堵,尚且缺少好办法。地下水文环境如此复杂,看不见摸不着,却似有恃无恐,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呢?机井打出水来,便欢呼胜利,庆贺成功。打得越深、越多,便能耐越大,政绩越高。机井一开,高强度的索取,打破了源头水循环这个极重要的生态支撑条件与环境要素的平衡。危机也许就是这样由人促成的,大自然不作兴追究责任,却不会放弃报复。

我们曾经把山林的水土保持简单化用物理虹吸现象来图解。用一根排除空气的软管连接两盆水,变更盆子的高低,也就改变了管内水的流向,两盆水因为有这根软管而成为一体,互相补充。如果在管子的中间打个眼,情况会怎样呢?两盆水便就此失去联系,要想恢复将十分困难。

保持林相原始面貌的森林是一座随山起伏的水库。“山高水长”揭示了这个秘密。当我们以木材库的构想改造森林,使用森林,便改变了它存在的意义。以木材蓄积为目标对嘎拉德斯汰山的森林进行间伐清理,断裂了它赖以平衡的生物链。其结果不是物质生产欲速不达,而是环境破坏难以逆转。“山多高,水多高”这条老祖宗发现的真理不灵了。我们这代人亲眼目睹了嘎拉德斯汰山上的清泉逐渐干涸,乌梁苏汰除了偶尔的山洪已经长年断流。林不涵水,水位下降。山上的山杨、白桦正在逐渐甚至成片枯死,动植物物种正急剧减少,生态条件退化使环境状况进入恶性循环。在这里高强度开采地下水,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我们的机井反复、强烈地干扰地下水文环境,便会改变地下水的走向、路径,甚至形成降落漏斗,就有可能陷入浅层无水窘境,不得不重觅家园。那时便无以面对择水而居创立家业祈求子孙兴旺的先祖,枉费自己一世辛劳,愧对儿孙后辈。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制定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用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话:“我们并没有从父辈那里继承地球,只是从后辈那里借用了它。”

与乌梁苏汰一山之隔的克仑沐汰,沟里的溪水也已经断流。1977年,曾经在这趟沟的二地营子上面完成了截潜工程。不说这股长流水解放了饮畜的劳作,水可以绕着营子转,连泥木工程都借上力。就说一冬天满沟膛的淹冰,春季融化便能浇百拾亩地。为了这个工程,牺牲了一个队长,还有一个大连知青九死一生。自从近几年在工程的上方打了一口深井,潜流水便全年干涸,废了。为机井配套,修了梯田,筑了防渗灌渠。因为受地形位置和农时限制,浇地也只能在百拾亩左右。既耗能源,还需维护。每当开机浇地,营子里不少水井便压不出水,牛羊饮水又成了费劲事。老百姓都说得不偿失,倘若水井因此也废了,人畜用水都靠深井将会极不经济,还难料水质如何。忧患来自对利害的权衡,来自科学普及。显然,科学必需统领技术。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定胜天”似乎已不是理想追求,而早成了生活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就是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敦煌市明令“禁止打井”,该是前车之鉴。

为了抗御干旱,近年来,这里也广泛使用了塑料地膜。使节水保墒促全苗成为可能,并且减小了除草松土的劳动强度,不失为增加作物收成、提高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对此,“敢用”、“会用”是一种进步。解决了温饱,日子好过了,能够“少用”、“不用”更是一种觉悟。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这里的环保难题。局部看,地膜封闭、改变了土壤有机物分解、气体交换的条件;翻耕入地的塑膜难以降解,破坏了土壤的理化结构,有毒物质会影响作物、污染地下水;焚烧混有地膜的秸秆造成大气污染、毒化环境,损害人畜健康。全局看,地膜覆盖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阻断了大气中水的来源,影响了降水条件的生成,破坏了小气候,使生态恢复步履维艰。

为解决温饱,我们曾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奔小康,我们会将目光放得更远,有能力有胆魄作出抉择、学会节制、学会放弃。一种设施、一种方法,当人们尝到了甜头,自然不会轻易舍弃。告别轻车熟路,需要一种牺牲精神,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以此构建社会的和谐,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种新的道德观,一种新时代的精神文明。“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封山禁牧是明智之举。立草为业,广开门路,发展经济。致力环保,持之以恒,一定会实现青山永驻、绿水长流、造福子孙。

为了让孩子们在共和国的地图上依然看到我们脚下的那条蓝色曲线延绵不绝,看到母亲河——嘎拉德斯汰河,在宇宙地与木希嘎河合流,过林西县入巴林右旗于平顶庙东南汇入查干木伦河,到翁牛特旗和同出克什克腾旗的西拉沐伦河会合,于哲里木盟苏家堡东南与老哈河相汇流入西辽河,从辽河入海口流进渤海的辽东湾。为此,要让已经变成乱石磙滚的泄洪道恢复溪水潺潺的昔日容貌,我们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爱惜水资源,保护水源地,化解水危机,任重而道远。

今年的春节我曾在乌梁苏汰度过,用一个多月时间结束了初步调查。喝完了河西营子孙队长端给我的奶茶,三步一回头地告别乡亲们,告别第二故乡,心情是沉重的。这里的山水曾经养育过我,使我的青春充实无虚。我没有资格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充当评论员,中国人的报恩美德促使我志愿为她的繁荣出力。

回程一路走来,过热水到经棚,经赤峰到大连。在可以望见滔滔海水的博览大酒店的盥洗间才看到了“节约用水”的标贴,此刻更因其精美而让人动容。我用相机作了记录,准备寄给第二故乡已当了父母官的老朋友。那时,我想到了一个也许很普通的现象:当组织一次活动、开一次会议,到得最早的,往往是住得最远的同志;而近在跟前的同志却常常迟到。

我愿以这篇小文去影响那些在关注源头地下危机的努力中不该迟到的朋友。

(来源:自然之友)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