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水危机事件犹如一记警钟,警醒人们:在太湖流域经济增长的“井喷”之势下,无锡的今天会不会成为太湖流域其他城市的明天?
一度肆虐太湖的蓝藻又一次在太湖之滨暴发,小小的蓝藻在一夜之间让无锡这个近200万人口的城市陷入“守着太湖没水喝”的水危机中。虽然无锡市目前已转危为安,但是水危机事件再一次向我们掀开了关于太湖流域污染治理这个老话题,其教训无疑是深刻的,它启示我们太湖流域治理必须转变思路,变局部修复或解决个别问题为流域总体治理;与此同时,它犹如一记警钟,警醒人们:在太湖流域经济增长的“井喷”之势下,无锡的今天会不会成为太湖其他城市的明天?
守着太湖没水喝
和张庭秋一样,所有无锡市民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水危机都感到惊讶,一度出现了抢购自来水的风潮。
“早上起来拧开自来水龙头发现,流出来的水又黄又臭,跟下水道里的水发出的味道一样。”家住无锡市五爱路的张庭秋一家人如今说起5月29日发现自来水变臭的事情时,脸上还仍有几分惊讶之情。
“守着太湖没水喝!这次真的没水喝了。”和张庭秋一样,所有无锡市民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水危机都感到惊讶,一度出现了抢购自来水的风潮。大型超市中的饮用水源一度出现断货。
据无锡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介绍,5月28日下午起,承担无锡市70%供水任务的无锡贡湖水源地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5月29日早晨,夹带有较重腥臭味的自来水管网覆盖无锡整个城区高达70%的范围。
对于这个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这次水危机来得叫人措手不及。但是,在危难面前,无锡人用理性的思维和精心部署来全力应对这次水危机。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自5月29日起,针对沙渚水源地水质突然异常的情况,启动应急机制,全站进入应急状态,将沙渚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周期由4小时1次调整为2小时1次,并以快报形式第一时间发布监测结果。5月30日对梅梁湖和贡湖布设24个监测点,开展湖体主要饮用水源地周边水源每天一次的加密监测,同时对沙渚和锡东水厂进行109项全分析;“引江济太”调水工程、自来水公司不计成本的技术措施强化处理、加大对蓝藻的打捞力度、实施人工增雨等措施全力应对此次水危机事件。面对这场生态灾难,无锡人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共度难关,终于在6月2日实现正常供水。
在事件发生之后,江苏省环保厅综合无锡市水利、公用事业局的信息和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结果,初步分析判断:4月以来,因气温、水文、气象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太湖蓝藻提前大量产生并向北部湖区集聚,导致梅梁湖北部水质下降,于梅梁湖与贡湖交界处的无锡市沙渚取水口因此受到影响,水域水质气味异常主要是因为水体中藻类分解所产生的土味素所致。
针对太湖梅梁湾藻类水华大规模提前暴发这一现象,早在5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就率领由污控司、规划司和专家组成的团队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听取了江苏省、无锡市、常州市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考察了梅梁湖、五里湖水质状况,蠡湖环境综合整治,无锡市入湖河道、城区河道整治情况。他指出,必须切实做好当前藻类水华应急处置工作。第一,积极采取调水补给工作。针对今年以来太湖流域水位偏低、水量大幅减少的现状,建议江苏省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协调水利部门向太湖调水补给,使太湖保持合理水位,消除藻类过度生长条件。第二,实施划片分工,建挡打捞。在建围挡减少外来水华蓝藻在景观区聚集的基础上,安排专人,采用打捞等方法去除蓝藻。第二,加强对涉及排放磷、氮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加大对涉及排放磷、氮污染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停止批建排放含磷、氮项目。第四,要研究制定蓝藻水华暴发处置预案或管理制度。当地各级政府要抓紧研究制定处置预案或管理制度,做到有备无患。
太湖美成了臭美
可观的数字豪情掩盖了太湖不胜负荷的解污能力,使太湖倍受工业污水肆虐以及农用废水、农药残留液和生活污水的荼毒。
触动无锡水危机这根人类生存底线的“罪魁祸首”竟然是生长于太湖边上的无锡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蓝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湖蓝藻暴发也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人们不禁要问,小小的蓝藻到底能否承受起太湖此次发生的“生态灾难”之重?
记者在太湖流域采访时,对于太湖夏季藻类孳生所引发的恶臭已经习以为常的当地老百姓将“太湖美”调侃为“臭美”。而一首太湖周边老百姓人皆尽知的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遭灾,90年代身心受害。”这生动地诠释了太湖水的污染是随着该区域化的进程而伴生的。
以上海为龙头,江苏、苏州、无锡、常熟和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为两翼的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因水而兴。这片幅员3685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900万的区域,创造了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然而就在此时,曾经引以为豪的苏南乡镇企业繁荣、沪上腾飞和浙江临湖地区民营经济原始积累的初期也成就了太湖污染之始的源头。以无锡为例,2006年无锡人均GDP突破了7000美元。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无锡每年大约要用8万亩土地换取15%的GDP增长和20%的工业增长,而生态功能水平只相当于全省的65%,生态需求却高出40%。
这些数据表明,太湖流域环境污染问题不是短期形成的,高GDP增长是以寅吃卯粮、透支发展后劲、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与此同时,可观的数字豪情掩盖了太湖不胜负荷的解污能力,使太湖倍受工业污水肆虐、农用废水、农药残留液和生活污水的荼毒。据专家介绍,上世纪90年代在规划“2000年太湖水变清”时,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工业废水只有5.4亿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但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污水排放量也惊人地增加。监测数据显示,在要求“变清”的2000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高达53.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污水32.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20.9亿立方米。
高速发展的经济给无锡带来了繁荣,也种下了苦果。
太湖需要休养生息
按照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未来10年~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将很难根本好转。
经济“井喷”已成为太湖不能承受之重。据调查,太湖北部的梅梁湾、五里湖和竺山湖水质劣于Ⅴ类,占湖泊面积的8.2%;其余湖区水质为Ⅳ类,占评价面积的75.3%,二者合计,水质为Ⅳ类或劣于Ⅳ类的水域面积占全太湖的83%。主要是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令人担心的是最近的几年,湖泊水环境的恶化趋势还在发展。根据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观测,太湖北部污染严重的梅梁湾、竺山湖、贡湖的各项水质指标在2001年至2005年之间,依然还在升高。
对于太湖水污染痼疾,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太湖外部污染源主要是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专家秦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太湖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是排入的污染物无大于环境容量,尤其以工业污染最为突出。据了解,太湖流域在最近的20年中,经济超高速发展。以无锡市为例,2005年,无锡市年GDP达2805亿元,经济增长率达15.1%。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锡市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14.3、68.3、17.4演变为1995年的5.2、59.1、35.8。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为95.4%,其中农村工业占84%(1996年)。1996年乡、村工业总产值1513亿元,已占无锡市工业总产值的78%。“这意味着大量的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都转移到了监管薄弱的乡镇地区。虽然1998年在太湖流域实施了达标排放,但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原来的污染控制措施和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原定的污染源控制目标。这是太湖水环境趋于严峻的主要原因。”秦伯强直指污染的“罪魁祸首”。
农业面源污染也在加重。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公顷耕地年均化肥施用量已从1979年的24.4公斤猛增到现在的66.7公斤。而过度的围栏养殖也正加剧太湖的沼泽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据了解,目前高达10万亩的围网养殖面积大大超过了太湖治理规划确定的1.5万亩的控制规模。
今天,人类一方面向太湖肆意地排污,另一方面也在打造着太湖。秦伯强说,近几十年以来,人们对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过度的状态,太湖也不例外。自解放以来,太湖共围垦湖泊面积达529km2,平均每年围垦湖泊面积达15km2。围垦的湖泊或湿地,在挖渠排水后,改造成农田,由原来的减少营养盐入湖功能改变成增加营养盐输入功能,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未来10年~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将很难根本好转。”秦伯强说。
曾被誉为“上下天色,一碧万顷”的太湖,已是昨日的追忆。“古老的太湖养育了周边和生生不息的儿女,现在到了儿女们舍弃贪婪,让它休养生息的时候了。”一些生态专家呼吁。
谁是明天的无锡
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主要责任在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在治水的背后,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利益较量
“太湖污染,已成为长三角之痛。”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长期研究显示,太湖生态系统结构正在迅速恶化。2005年以来,太湖夏季出现严重蓝藻水华的面积大幅南扩和东扩,基本覆盖整个太湖,而且蓝藻暴发时间在不断提前,今天提前长达一个月之久。据太湖沿岸一些村民描述说,去年太湖第一次出现了超厚蓝藻水华带,厚度约10厘米,使清水型水草大量死亡。据秦伯强介绍,令人堪忧的是,在苏州及湖州的内湖区域内同样出现了蓝藻大面积暴发的症状。
“今天的无锡会不会成为明天的苏州呢?”在无锡水危机的启示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治理太湖需要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同时,我们也必须反思,太湖治理在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此,秦伯强认为,太湖治理,管理是关键,技术是支撑,所谓“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就是这个道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控源截污。应该意识到,我国淡水湖泊中绝大部分是浅水湖泊,由于其营养背景比较高,一旦富营养化,治理的难度较大,所需的时间较其他湖泊长。因此,保护这些湖泊免遭污染和富营养化,远比污染后再治理更经济可行。
“这个事件反映出太湖已经非常脆弱了,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严重丧失。”中国环境科学院院长孟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水环境管理还有很大的缺陷,缺乏系统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的有效性。“五龙治水,九龙戏水”形象地说明了目前我国太湖流域管理的的尴尬现状。
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主要责任在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由此可见,在治水的背后,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利益较量。专家指出,此次梅梁湾藻类水华暴发除了水温、水位和风力等诱因外,其形成的根本还是由于湖泊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过高,人类活动因素占主导地位。“控源”是最重要的措施。要坚持从源头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规划环评,充分运用区域、行业限批这一有力武器,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流域各级地方政府对列入国家或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造纸、制革、酒精、淀粉、医药中间体等淘汰类行业、项目要严格实施分批限期淘汰,今后对排放磷、氮的建设项目要一律停批;加大执法力度,对偷排、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坚决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关闭;对重污染企业要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与此同时,必须加快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太湖流域要完成166项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5%以上,乡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很艰巨。针对太湖流域污染现状,必须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设计标准及处理工艺,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配套除磷脱氮工艺,新建污水处理厂要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污泥要实现规范化无害化处理。
江河万年流不绝,清水何辜染尘埃?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些“无能为力”的借口,那些“无所作为”的托词,都将无法立足。到那时,人们不必再为水“忧”,眼前尽是清波荡漾。
■最新进展
■宜兴市周铁镇镇长吴旭、宜兴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盘君等5名官员因太湖排污监管失职被处分。
■来自中国环科院、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单位的专家10日表示,目前无锡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指标已恢复到嗅味污染前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10日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举全市之力全面组织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的决定》、《关于全民动手全社会动员全面组织开展环保优先“八大”行动的决定》,要求举全市之力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重建生态环境。
■随着夏季到来气温将继续升高,为防止蓝藻再次污染水源地水质,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严采措施,2小时检测一次源头水质,确保水质安全。
■各方声音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
蓝藻暴发是天灾也是人祸
无锡蓝藻的暴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无锡市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也就是说水少,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去年是暖冬,今年4月,无锡的气温偏高,4月的日平均气温都在20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气温适合蓝藻的生长。这些是自然因素。但是人为因素在这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是比较高的。这些年的治理使太湖水质局部有所改善,但改善的指标主要是COD,氮磷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6年,太湖湖心区平均氮磷的含量分别比1996年增加了2倍和1.5倍。2007年5月以来,太湖大部分水域藻类叶绿素的含量,局部地区高达每升230多微克,这就为藻类生长提供了一个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太湖呈全湖性的富营养化趋势。所以,它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同时影响的。
中国广播网崔彤:
子孙后代将来喝什么水
如果说当年吉化爆炸污染松花江事件还多少有点偶然的话,那么这次的无锡水污染事件切切实实地让人感到,环境污染已经逼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可以想见,江苏省和无锡市痛定思痛,未来对太湖流域实施治理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对于全国各地与太湖一样被污染或正在出现污染的水域,我们又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呢?也许今天我们还能在GDP的迅速增长中陶醉,也许我们还可以因为增长的物质享受而漠视发生在眼前的污染,但是将来呢?我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所创造的一切其实都不只是我们所能全部享用的,无锡水污染事件适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想想我们的子孙后代吧,他们将来喝什么水?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
太湖治理需各城市和衷共济
治理、保护太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太湖流域各地区和衷共济、坚持不懈的韧劲。无锡“水患”虽然初战告捷,但接下来的形势依旧严峻,无锡要在治理、保护太湖上率先行动,深挖顽疾,巩固好目前的初步效果,还母亲湖以山清水秀的面貌。
长江保护问题专家翁立达:
用长江水冲污只是治标
用长江水来冲污,我认为是不可行的,这是治标,污染源的控制才是根本。九五以来对太湖的治理,类似“零点行动”的治理方式被证明是表面文章,基本没有成效。太湖蓝藻的大暴发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件好事。可以让有关方面真正为太湖治污找到解决的根本之道。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太湖污染在中国不是个案
十年来,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机构不断努力,花费13亿美元清理太湖,但还是出现了这起灾难。所有污染源都曾被命令于1999年停止生产,但是没有结果。中国一直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太湖在中国不是唯一的例子。不过,从某些迹象来看,这种状况可能正在改变。
新浪网友carl:
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无锡水危机,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太湖水给人们“颜色”看绝非偶然,而是长期潜伏的危机。太湖病症表象是蓝藻,真正源头是遭污染的水体。这一事件再次暴露出我国在水体管理体制、水项目研究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到水利、环保、建设、农业、渔业、交通等多个部门,根治太湖水祸,必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新闻链接
由于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蓝藻污染水环境事件屡见不鲜。1991年,澳大利亚达令河系曾暴发了世界上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蓝藻事件,蓝绿藻绵延1000公里以上,政府花费了上亿美元的治理,仍收效甚微。下面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部分蓝藻污染水环境事件:
●事发地:南京玄武湖
1986年,南京玄武湖首次暴发蓝藻,4月,玄武湖出现了“黑水”,湖水发臭;5月,全湖发现大面积死鱼,有时一天能打捞起万斤以上的死鱼。2005年7月,玄武湖再次暴发蓝藻,从8月6日开始,每天能清理出蓝藻200卡车,至9月18日,玄武湖3平方公里的湖面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绿地毯,严重的地方因蓝藻腐烂还发出阵阵恶臭。
●事发地:云南滇池
滇池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蓝藻水华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1999年达到最高峰,水华覆盖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厚度达到几十厘米。2000年4月,科技部投入5000万元经费,启动了“滇池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事发地:安徽巢湖
安徽省巢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蓝藻频发。2003年8月,巢湖东半湖炀至巢湖闸段蓝藻暴发,遍及湖心,最厚的地方深度达1米以上,有浪无波,几乎形成“冻湖”。2006年6月,巢湖水域再次出现大面积蓝藻,使湖水呈翠绿色、黏稠状。
来源:中国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