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长江野生江豚紧急呼救
2007-06-08

      种群数量年降7.3% 目前仅剩千余头 专家忧心其成白暨豚第二
 
      白暨豚的今天,会不会成为江豚的明天?自白暨豚“淇淇”四年前去世后,专家们一直未在长江再发现“长江女神”的踪影。如今,最新的科考表明:野生江豚数量仅约千余头,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2006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的近40名科学家,往返近3400公里,对长江中下游的宜昌—上海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考察,考察对象为长江淡水豚类。结果令科考人员失望——
 
      不但白暨豚难觅芳踪,野生江豚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现状
 
      缺“粮”、污染等致种群数量锐减
 
      长江仅剩千余江豚
 
      据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博士估计,整个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00—1400头,相当于1992年前的一半。王丁博士,正是半年前那场科研考察的主力队员之一。
 
      资料显示,1992年长江江豚约有2700头,那时,乘坐长江客轮的旅客,还能在船舷边发现江豚嬉浪的曼妙身影。
 
      王丁博士说,近年来,野生江豚的数量,平均以每年7.3%的速度下降。按照此下降速率,长江江豚在数年内将难见踪影,成为第二个白暨豚也不是不可能。 
 
      污染成最大威胁
 
      江豚数量的锐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农业部、国家水生物研究所等多部门纷纷组织专家来长江调查。调查结果比较统一,专家们认为,江豚在水中几乎没有天敌,导致它消减的原因只能是人类。
 
      首先,乱捕滥捞让豚类丧失了食物来源。江豚在整个淡水生物链中,处在食物链的顶端。长江鱼类的减少,江豚被迫“屈身”鄱阳湖,度日艰难。
 
      其次,长江水域来往船只日趋增多,江豚的意外伤害增大。江豚在水中的活动能力,不如海豚那样富有技巧,而且江豚休息时喜欢浮在水面上,船舶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常会直接打伤江豚,造成其死亡。
 
      而缺乏专门的水生野生动物救治机构和组织,大多数误捕、受伤、搁浅、受困以及依法没收的江豚,只能移交到动物园,但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治和饲养。
 
      保护
 
      迁地保护成就“大家族”
 
      自一九七八年起,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就对江豚进行了野外考察、保护区养护、无线电跟踪、人工饲养等研究。
 
      据王丁介绍,目前江豚保护主要采取迁地保护方式。具体有两条途径:一是建立半自然保护区,二是人工饲养繁殖。
 
      目前,位于长江流域的我省天鹅洲和洪湖,以及湖南岳阳、安徽铜陵、江苏镇江、江西鄱阳湖等,都成立了江豚保护区或保护单位。
 
      迁地保护初具规模
 
      我省的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负责管理长江石首段的89公里江域和天鹅洲故道21公里水域,是一个半自然保护区。如今已有江豚30多头,且平均每年有2头小江豚出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天鹅洲开始引进3只长江江豚进行迁地保护。由于措施得当,每年均有幼体出生,十几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有32名成员的“大家族”。管理处主任胡良慧介绍说,江豚的雌兽一般在春季繁殖,分娩持续时间较长,4月、5月份为产仔盛期,每胎产1仔,初生仔豚长约70厘米。对于幼仔,雌兽有明显的保护、帮助行为,表现为驮带等方式,非常有趣。
 
      今年底,天鹅洲保护区计划再补充10只雌性江豚,使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并最终维持在80—100只。
 
      据介绍,天鹅洲江豚保护的成功,截至当前,全球仍仅此一例。其取得的经验,对类似濒危动物的保护,无疑将起到示范作用。
 
      实时监测了解活动规律
 
      据介绍,天鹅洲保护区所在水域,水面约3万亩,水体无污染,鱼类资源丰富,而且不通航,非常适合江豚生存繁衍。
 
      从2001年开始,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和天鹅洲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选择使用岸上定点观察、流动观察和水上流动观察,对天鹅洲江豚集群活动状况,实施实时监测。
 
      每年他们都开展一次无伤害围网捕获,通过采取血样、安装无线电信标等方式,对江豚进行健康检查、遗传分析和水下生活监测。
 
      研究结果表明,天鹅洲故道内的江豚,以集群的方式迁移和活动。集群规模从2—20只不等,一般分成2个9—11只规模的亚群体活动,两个亚群体的活动范围相对独立,又常再分成规模较小的核心群体,其中3只集群最多。这为保护区的江豚繁殖群体健康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鱼争食矛盾突出
 
      天鹅洲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这并不能打消专家们的忧虑。近年来,随着保护区内江豚数量的递增,保护的瓶颈也日益突出。 
 
      江豚以食鱼为主,一头江豚每天要吃其体重四分之一的鱼。天鹅洲修建大坝后,将故道与长江隔断,故道内鱼类资源大减;同时,保护区内仍有渔民打鱼,导致人豚争食矛盾比较突出,江豚面临食物紧缺。长江故道枯水时露出的滩涂,也被周边村民分割成一块块,养螃蟹,种意杨……天鹅洲早已伤痕累累。 
 
      此外,由于保护区的技术、资金和人员投入长期不足。造成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设备简陋,执法力度不够。
 
      呼吁
 
      专家:必须提高江豚保护等级
 
      在人鱼争食之上,多位专家还呼吁,必须提高长江江豚的保护等级。
 
      胡良慧从事豚类动物保护工作已经快十年。他介绍说,目前江豚仍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相对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无论从重视程度还是资金投入上,都跟一级保护动物无法比。
 
      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多年来一直为江豚保护升级而奔走。据其介绍,目前农业部对江豚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基本认同,但仍然需要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目前,批复还没有下来,具体升级时间仍未确定。”
 
      胡良慧介绍说,尽管白暨豚保护区内目前基本上都在从事江豚保护工作,但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规定认可。“名叫白暨豚保护区,却无一头白暨豚可保护,长江江豚已有30头,却名不正言不顺,保护得不到应有支持。”昨日,在电话中,胡向记者这样诉苦。他认为应该将白暨豚保护区更名为豚类保护区。
 
      另外,胡良慧还呼吁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他说,目前天鹅洲对江豚的保护还属于自然保护,没有更科学的保护办法,显然会成为制约保护的瓶颈。
 
      他地
 
      江西鄱阳湖:长江流域第一个江豚救护中心
 
      2004年,经国家环保局和农业部批准,江西省已经在中国最大的长江江豚出没地——鄱阳湖水域,建起了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从鄱阳湖湖口至老爷庙水域,总面积10.2万亩,核心保护区4.05万亩,是目前已知长江江豚保护规模和保护面积最大的专门自然保护区。在建立保护区的同时,设立了长江流域第一个江豚救护中心。
 
      这个由农业部批准兴建的国家级江豚救护中心总投资543万元,总站设在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下设星子县、湖口县和都昌县三个分站。投入运行后,将形成覆盖鄱阳湖5000多平方公里和长江江西段152公里长水域的江豚全天候救护和资源动态监测保护网络,并逐步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豚救护中心。 
 
      资料
 
      江豚:
 
      长江中的“美人鱼”
 
      长江江豚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为我国特有。198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长江江豚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江豚是人类的朋友。早在2000多万年前,它们的近亲就在长江生存繁衍。江豚是独立的淡水鱼种,属于哺乳动物。它的大脑和海豚一样发达,其智力水平与陆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
 
      东汉许慎(公元58年-148年)在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有“鱼(即江豚)出九江,有两乳”的记载,因此江豚也有“美人鱼”的雅称。
 
      分析
 
      江豚存亡关乎长江命运
 
      作为长江环境的指示物种,长江豚类对于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长江豚类处于长江生命链条的顶端,对长江生命系统的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等很容易沿着水生食物链在豚类体内逐级积累,因此豚类被认为是淡水水体污染物的“放大镜”,对于淡水水体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指示作用。而且,由于长江豚类处于长江营养级的顶端,水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细微变化都可能会对豚类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长江豚类对维持长江水生生物群落的稳定可能也具重要作用,作为顶级捕食者,它们对低营养级物种具有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抑制一些优势物种对其他同营养级物种的竞争作用,使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保持稳定。因此,一个豚类种群的存在和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出其所栖息的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然而,目前长江豚类种群迅速濒危的现实却印证着长江生命系统逐渐衰退的过程,它们在长江中的日渐濒危也预示着被称为“母亲河”的长江将渐渐失去生命的气息。 
 
      背景
 
      多头江豚惨遭不幸 
 
      今年6月1日上午9时许,上海长兴岛振华港机长兴基地零号码头附近的长江水域发现一头死亡的江豚尸体,尸体已经被浸泡得有些发白,专家估计在四五天前就已死亡
 
      今年5月25日上午,在铜陵市横港汽车轮渡附近,人们发现一头死亡江豚。而仅仅在6天前,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铜陵县一化工厂取水口附近发现一头死亡的长江江豚。 
 
      2006年5月18日,宁波象山港海域又发现一条死亡的江豚,这已是从该年年初以来宁波市水域发现的第12条江豚,除其中一条被放生外,其余江豚均死亡。
 
      2006年1月6日,长江鄂州樊口段江面上,一只江豚的尸体被发现。
 
      链接
 
      中华鲟放流追踪——
 
      “荆荆”游回东海 
 
      “楚楚”仍在长江下游
 
      在荆州放归长江的两尾野生中华鲟,已有一尾成功游回东海。昨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告诉记者,姐姐“荆荆”在5月初已经顺利从入海口游入东海,而妹妹“楚楚”仍然在长江下游徘徊。
 
      4月21日,两尾自北京来到荆州的中华鲟,其背部被植入了声纳跟踪器、芯片和锚标。2006年,这两条受伤的中华鲟在荆州被发现,后被送往北京海洋馆疗伤。次日,两尾中华鲟先后从1号、2号水池中跃出,穿过10米长的塑料滑道,一头扎进滚滚长江。这两尾约3米,体重分别为451公斤、160公斤的中华鲟,终于踏上了回归东海之路。
 
      为监测它们的行踪,科研人员在葛洲坝下至长江口布设了15个固定监测站,同时采用快艇移动追踪,覆盖1000至2000公里内的长江水域。因此,这对中华鲟姐妹在长江中洄游的行为规律、活动地点、情绪、克服水流速度的能力都在掌控之中,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揭开中华鲟处于咸淡水洄游过程中的生命奥秘,对于人们认知今日长江的水体情况和保护长江鱼类,都有积极意义。
 
来源:中国交通广播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