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环境日:长江环保面临两难选择
2007-06-05

聚焦世界环境日:长江环保面临两难选择

严循东  2007年6月5日

“我们正面对身患重病的母亲。”不管是环保人士、生物学家还是水利工程师,这些密切关注长江的人心痛地承认,这条曾经自由奔腾、生机勃勃的大江,正逐渐丧失活力。

4月中旬在长沙举办的第二届长江论坛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显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主要经济鱼类趋于低龄化、小型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而长江曾被誉为“鱼类基因宝库”,拥有鱼类378种,其中我国特有鱼类162种。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长江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报告称。鱼类和水生哺乳类动物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研究者将其作为长江生态状况的指示生物和记录器。报告同时指出,破坏长江生态的最大因素,正是人类。大坝、污水、酷捕滥渔和无数的船舶、挖砂机,夺走了许多鱼类和豚类的生命。

● 豚类危机

20多年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十余头江豚相伴而行,此起彼伏,扬起阵阵浪花。如今,这种现象已极为罕见。科学家们初步估计,目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200~1400头,比15年前少了一半

2006年,国内及6个国家的鲸类学家,携带高倍望远镜和先进的声信号监测系统,从武汉出发,上溯至宜昌,再从宜昌直下上海吴淞口,最后折回武汉,历时38天,往返行程约3400公里,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的身影。舆论普遍认为白鳍豚已经灭绝,“这么大的长江,不可能说没就没了”,人们发出疑问。

2006年4月27日,有人报告看到了白鳍豚,尽管未经证实,国内鲸类学家却认为,有理由相信仍有零星的白鳍豚个体生活在长江中。

但它确实太稀少了,这让国内鲸类学家不得不接受另一种悲观的表述:其种群濒临灭绝。据估计,白鳍豚在1986年约有300头,10年后已不足100头。1997年11月,一个由300多人、52艘船只组成的考察团连续7天漂浮在长约1700公里的长江干支流和两大湖泊,只发现13头白鳍豚。

处于长江生物链顶端的白鳍豚和江豚,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如果白鳍豚被确认已经消亡,那将是第一个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的物种。

● 建大坝还是保物种?

董哲仁,这位水利部科技司前司长、全球水伙伴组织中国区主席,本是一位纯粹的水利工程建设者,后来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沉痛反思大坝对生态的破坏。

他性情温和,风度优雅,在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批评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斥之为“无序”,“对生态保护是在敷衍,没有考虑到要把一个生态多样性的长江留给子孙后代”。

目前,长江流域已建成水库4.57万座,加上在建的大中型水库,总库容将超过2113亿立方米;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在2001年底达2441座。如何评价这些水库和大坝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影响?《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认为,它们导致河流生境消失,鱼类原有的栖息地和产卵地丧失,洄游受阻,“流水性鱼类,特别是众多的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河流的天然流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变化等,能向鱼类发出生命的信号:该产卵了,要避难了,可以洄游了。董哲仁认为,“水库的存在使得原本呈脉冲状态的水文变得平缓均匀,打乱了维持生态循环的水流过程。”

有调查显示,每年5-8月,当长江水温升高到18℃以上,如恰逢发生洪水时,长江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便会集中在重庆至江西彭泽的38处产卵场进行繁殖,产卵往往在涨水第一天开始,在江水不再上涨或涨幅很小时终止。三峡水库的建成,淹没了十几个这样的产卵场,并且使大坝下游的家鱼产卵期推迟了20天。

生物学家们不得不反复提醒热衷于大坝的建设者:水生物种的进化使它们适应了河流原有的自然水流条件,如果确保一个物种成功完成其生命循环周期所需的水流条件不存在了,这个物种将很快退化或消亡。

很不幸,长江三种鲟类的命运验证了这个论断:达氏鲟处于极危状态,白鲟被逼到了灭绝边缘,而中华鲟作为一种大范围迁徙的物种,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3000多公里来到金沙江产卵的通道被葛洲坝水利工程截断。监测结果表明,截流25年以来,每年回到产卵场的亲体数量下降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2006年,中华鲟种群的雌雄比例竟高达9∶1。

“如果人的性别比例出现这种情况,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处境?”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毅沉重地表示,“中国对环保的重视还没达到这种程度,即为挽救一个物种而停建一个大坝。”

● 300亿吨污水入长江

保护的脚步赶不上污染的速度。“长江的水质虽然比黄河、淮河和海河要好,但也已严重恶化。”曾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担任多年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的翁立达告诉记者。长江干支流河长3万8千多公里,目前被污染的河床已近28%。

沿长江分布的21个城市江段总长790公里,翁立达参加工作将近30年,眼睁睁看着污染带越漂越长:从最初的460公里扩散到上世纪90年代的565公里,最近已达650公里。

“在长江流域谈治污很难。”这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摇着头无可奈何地说,很多人认为长江流量大,具有很强的稀释污染的能力。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发起了“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2004年10月,在江苏某市,他看到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造船厂、拆船厂等重污染企业,“沿几十公里长的江岸一字排开”。这些都是该市招商引资的“政绩”。

他和该市一位地方官员的对话被媒体广为传播。章琦问:“排污究竟怎么排?”对方满不在乎地回答:“直排啊。”章琦倒吸一口凉气:‘那么多污水直排长江怎么得了?’”官员说:“没事,长江的水大,一冲就进东海了。”

据统计,长江流域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36.5%,排污总量也超过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污水处理率不足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江,2005年这个数字接近300亿吨。

“保护长江万里行”专家组组长刘光钊是一位治污专家,他考察过长江沿岸大约30家污水处理厂,认为没有几家能达标排放,“说难听点,纯粹是个摆设,为了应付检查而已”。

他说,长江沿岸的城市都在学上海——把好水取走,把污水排进长江。对此他很愤怒,“这等于是在长江边设置一颗颗的定时炸弹,等有一天,长江承受不了了,怎么办?”

长江干流分布着近500个取水口,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方,“守在江边没水喝”。

污染对长江水生动物的影响一直在发生,导致它们中毒、遭受病害、畸形或死亡。最近在中华鲟产卵群体的组织内,特别是脂肪组织中,科学家们发现其内分泌干扰物含量较高,且随着年龄递增而增加,“这显示长江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一些严重的污染事故则直接断送了许多鱼类的生命。2004年2月下旬,位于沱江上游的四川化工集团违法排放高浓度氨氮废水,致使沱江中下游河段氨氮严重超标,河面出现大量死鱼,水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几个月后,又一场污染事故导致大渡河大范围鱼类死亡绝迹,并毒死了体重达30公斤的罕见胭脂鱼。

● 长江生态系统崩溃?

在长江论坛的高峰论坛上,交通部长江航运管理局局长金义华做了主题为《合力推进黄金水道建设实现长江航运新一轮发展》的发言。一位环保人士很认真地听着。会后,他对记者直摇头:“这位局长的整个发言中没有提到一句航运对长江的污染,好像(长江的生态破坏)与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看这种意识,多么落后,还在GDP上。”

航行船舶产生的水下噪声会明显干扰依靠声呐定位和摄食的长江豚类,不仅如此,它们还面临更直接的危险。媒体过去多次报道过长江豚类和中华鲟死亡事故,被证实大多遭螺旋桨打伤致死。最惨的是一次清理航道,爆炸夺去了4头白鳍豚的生命,其中有两头怀孕在身

“黄金水道”中的船只多到何种程度?去年考察白鳍豚期间,白天从宜昌到上海的单程,考察人员就记录到19830艘交通船和1175只捕鱼船,平均每公里12艘船只。有一次在长江下游,王丁说自己“几乎看不到水面”。从上海到张家港150公里,旁边有一个船队,“我们不断地超,但那一天都没能看到这个船队的头”。

还有挖砂船。在鄱阳湖,枯水期并不宽阔的湖面,集中了上千艘数千吨位的挖砂船,湖面几乎完全被采砂和运砂船覆盖,曾经碧波荡漾的鄱阳湖水被搅成了一潭混浊的泥浆。来自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一位著名鲸类专家当场表示,这是她一生中见到的最为严重的人为生态灾难!

十几年前,鄱阳湖里的江豚有着这样的生活规律:早上从湖里出发,畅游30-50公里后进入长江干流,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们又回到湖中栖息。现在这种规律早没有了,为什么?采砂是主要原因。《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认为,采砂破坏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产卵场,影响了它们的生长发育。

人为的生态灾难还包括对长江鱼类破坏性、灭绝性的捕捞,如使用迷魂阵、拦河网、筑坝、断溪截流以及电、毒、炸等毁灭性的方式。著名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认为,这是导致长江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的主要原因。

迷魂阵对鱼类而言是不折不扣的“死亡之阵”,其网孔通常只有几毫米大小,“连眼睛没睁开的鱼仔都逃脱不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张翼飞告诉记者,今年1月他在西洞庭湖看到的迷魂阵,“一眼望不到头,听老百姓说有一二十公里长”。

 长江渔业的捕捞产量正在急剧下降,由1954年的42.7万吨跌至目前的10万吨左右。位列“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鲥鱼,在1968-1977年的10年间,年产量最高时曾有160万公斤,现在已基本绝迹。

鱼越来越少,被捕捞的鱼也越来越小。有监测记录显示,40多年前的洞庭湖所捕捞的草鱼、青鱼大多在15千克以上,而近年来,绝大多数只是半岁左右的幼鱼。

不少专家担心:这么下去,长江生态系统的崩溃是早晚的事。

 
严循东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