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暴发,无锡用水陷窘境
被太湖滋养了千百年的江苏无锡,眼下正遭遇一场严重的用水危机!
5月31日上午,记者赶到无锡。走出车站,空气中隐隐有一丝腐臭味。“我们已经闻不到了!”出租车司机小杨笑着说。
路上,不时有装满桶装水、瓶装水的电动小三轮疾驰而去。不少小区、商场门前,堆放着大量的桶装水。
纯净水供应充足,总体价格稳定
水危机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
“引江济太”(引长江水入太湖)、提高水质、打捞蓝藻、加强监测、组织净水、稳定价格……一系列措施渐次展开。
“这样的情况,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朱仲贤说。目前,政府已经出台规定,对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经营者予以重罚。
目前水厂出水已达国家标准
其实,太湖蓝藻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暴发,但以往并未对城市自来水的水质造成太大影响。今年,蓝藻暴发提前了1个多月,且来势汹汹,猝不及防。
温度偏高,使湖水蒸发量加大,偏偏今年降水又奇少,直接导致太湖水位急剧下降。据了解,目前太湖水位是50年来的最低值:2.97米。
随着“引江济太”工程的实施和自来水公司采取了强化措施,“目前自来水厂出水水质已经达到国家标准,是无毒的水。”朱仲贤说,针对残留的腥味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联合攻关。
5月31日,朱仲贤接受记者联合采访时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的自来水水质就比昨天好得多。”一些记者当即跑到盥洗间检验,发现臭味果然淡了不少。
跳出“越治越污”怪圈,太湖期待共同治理
有关人士指出,太湖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导致蓝藻的疯长。因此,这次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除了天气原因,水体污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追溯太湖污染治理的历史,时间可谓久矣,但太湖水质却每况愈下。
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目标,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工业废水只有5.4亿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监测数据显示,当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53.3亿立方米!
太湖,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打开地图会发现,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体的话,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血管”。
既然如此,治理太湖不是一省一市的事情,环湖城市必须携起手来!
“我们的态度是从自身做起,带头治理太湖。”无锡市有关人士表示。他同时大声疾呼:“太湖涉及苏浙沪两省一市13个县市,沿湖城市都要积极治污,共同保护太湖!”
“不要总等到发生危机才想到共同治污,这样往往会很被动,经济损失不说,还可能引起公众恐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徐长乐说。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