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吃野生动物现象愈演愈烈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就在这变化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不太重视自身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自觉地成为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尤以吃野生保护动物为甚。那么,偏爱吃“野味”的究竟都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喜欢吃野生保护动物?
有三种心态的人爱吃野生保护动物:一是一些自认为什么都吃过了,现在已没什么好吃的,只有吃野生保护动物才能让人“过瘾”的人,在他们认为所有的食品都不如吃了野生动物后能“大补”能增加营养;二是一些比较有钱的人,要么自己吃要么请人吃,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他们的经济实力,才能让这些人提升消费的“档次”;三是一些比较盲从的人,在他们看来别人吃什么我就该吃什么。
国家林业局保护司、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2003年联合在全国部分城市进行了“食用野生动物状况”调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68.2%的市民认为吃野生动物是一种不文明行为,62.4%的人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滥吃野生动物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在被调查者中,只有2.81%的人表示经常吃野生动物,这类人中干部占绝大多数,还有企业经理,显然,野生动物的消费群集中在领导干部和白领,吃的目的是追求阔气、高级享受和滋补作用。
北京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所做的《中国城市居民野生动物消费现状及保护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市民中有42.7%的人认为所有的野生动物都不能被消费,29.6%的人认为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可以被消费,纯粹的野外生长的野生动物不能被消费,9.1%的认为含有野生动物成份的中药、保健品和化妆品中是可以消费的,4.2%人认为只要是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野生动物都可以被消费,另外还有6.5%说不清自己的消费态度。
在食用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中,北京(27.1%)、广州(25.8%)和上海(24%)的重度消费群体远远高于成都(8.7%)和昆明(7%)两市,而上海(44%)和广州(34.8%)的中度消费群体要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野生动物同样为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资源,从菜场/副食品市场/流动地摊(32.8%)、超市(24%)等渠道购买野生动物群体比例也比较高,另有13.6%的消费者获得别人的馈赠而进行消费。
中国食用及药用野生动植物的贸易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曾闻名于世,“皮可穿、羽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作为一种社会群体食物和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野生动物从来就不是一种应受禁忌的可利用资源。近些年来,过度的捕获、非可持续利用和野生物种的非法贸易严重威胁着许多濒危物种的生存,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由于遭到人们的商业性开发已经濒临灭绝。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BWG/CCICED)1999年发布的第三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哺乳动物中有将近70%的种类正面临威胁,主要的原因是捕猎和栖息地的破坏,而过度捕猎是最主要的威胁。
什么人在吃野生保护动物?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对野生动物(人为饲养以及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野生动物)消费情况进行评估,由保护国际发起并出资,北京大学大熊猫保护中心承办,在北京、成都、云南等地招募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于2006年春节期间,采用访问的方式,调查当地在餐馆就餐人员的餐桌食物组成。共招募67位志愿者,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71个城市,访问414个餐馆,获得餐桌信息809份,就餐人问卷969份。
调查发现,92%的餐馆销售一种I类以上的野生动物制成的菜品;出现频率超过25%的五类脊椎动物依次为野生鱼类、鱼翅、龟、野鸟/野鸡和蛇,无脊椎动物依次为贝类、海参、鲍鱼。至少消费一种野生动物的餐桌为71.1%。选择食用野生动物的原因主要为野生动物原味好吃(49.2%)、营养(21.5%)、猎奇(17.0%),选择食用饲养动物的主要原因为饲养动物卫生安全(42.1%)、环保(38.6%)。选择食用野生动物的人群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降低,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70%的被访者认为保护野生动物会给自己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好处。
在被调查的414个餐馆中,没有经营列表中物种或动物种类的只有33个餐馆,占被调查餐馆的8.0%,余下的92%的餐馆全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所列物种;经营2~5种不同物种或种类的餐馆较为普遍,分别超过10%;有15家餐馆经营10~12种不同物种或种类。
在414个餐馆中,共调查了969个餐桌。有809个餐桌记录了点菜信息,其中,有234个餐桌没有被调查的动物性原料制成的菜品,占28.9%;将近50%的餐桌有一种或两种。在这些餐桌上,出现频率最多的分别为野生鱼类和贝类,均超过30%。出现频率超过5%的无脊椎动物或类群分别是贝类、海参、鲍鱼;出现频率超过5%的脊椎动物物种分别是:野生鱼类、野鸟/野鸡、龟、蛇、鱼翅。燕窝的出现频率为5.6%。
分析表明,在不考虑和考虑经济许可的条件下,分别有499人(53.1%)和460人(49.0%)选择不食用野生动物;35.1%的人(N=329)明确表示经济因素会影响其是否食用野生动物。
对于选择食用饲养动物(N=462)的消费者中,42%的人认为饲养的动物在安全上更有保证,38.6%的人认为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图4-A)。而对于选择食用野生动物的人(N=478),70%的人认为野生的动物品质更佳(原味好吃,有营养),而17%的消费者纯为猎奇(图4-B)。
在全部960名回答此问题的被调查者中,有70%的人(N=680)认为保护野生动物会给他本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好处。但是仍旧有1/4的人选择“不清楚两者是否有关系”。同时,84.41%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保护相关的活动(图5-B);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并不能说明他们是主观不愿意参加类似的活动,还是由于其他条件的限制,比如没有机会、没有时间等。
被访问人员中,66.9%为男性;87.1%的人员为20~50岁的青壮年;85.9%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不含)以上,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为33.7%;57.6%的人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任职,各类在校学生占16.3%。
调查显示,选择食用野生动物的比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在校学生选择食用饲养动物的比例较其他职务类别低;女性更倾向于选择食用饲养的动物。
广东野生动物市场贸易情况调查
在广东,吃野味之风气极盛,近年来保护的呼声和力度日益壮大,但却没有令人们对吃野味改观。
为了解广东野生动物贸易的最新动向及物种现况,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的中国项目从2000年起开展了市场调查,迄今已经进行了七年。
调查期间,记录到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在这七年的调查中,市场出售的数量时有起落,从初期仅录得少量到中期的惊人数量,到了最近,数量又回落到刚开始时的水平。而记录到的物种也数量繁多,包括哺乳类39种、鸟类453种、爬行类154种和两栖类31种。如此庞大的数量的确实令人难以想象,如每次到广州的槎头市场及深圳东门市场调查起码碰上500只兽类、2500只鸟、5000~24500只龟、7000~93000条蛇和数千只蛙。当中有大部分的动物,特别是龟类,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危物种红色名录》内的物种。此外,还有很多都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之列。市场出售的国家级保护物种亦为数不少。据观察所得,市场上的野生动物多数都是从野外捕捉,属中国、东亚和东南亚的物种,而很多食用及宠物龟则由其他国家进口。而人工繁殖的动物则以兽类与龟类居多。
野生动物贸易大都不能持续发展,这点也能从调查中印证出来,刚开始时我们只看到少量来自东南亚的大型河龟,到调查中期却突然上升,而近一、两年来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即使发现了,它们的体形也比以前的小很多。另外,东南亚的一种水蛇,在调查期间亦发现供应量及体型骤降,这证明了这些物种在原产地的成年个体已因捕猎而变得所余无几,猎人开始捕捉一些他们以往不会捕捉的细小个体。在货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商人只好寻找新货源来满足需求,来自缅甸的龟只即使在调查开始时并不曾出现,但如今已变得非常普遍。
此外,我们也发现野生动物贸易存在着明显的季节趋势,这大概跟传统在冬季吃野味进补有关,这时候,市面出售的果子狸、野鸭、龟和蛇类会特别多,来往市场把动物送到附近省市市场和餐馆的车子也变得络绎不绝。夏季时市场上最多的就是鹭鸟,其它的物种反而较少。
可喜的是,市场上出售的人工繁殖动物越来越多。兽类如果子狸、猪獾、鼬獾,鸟类如环颈雉、石鸡,龟类如乌龟、黄喉拟水龟、中华花龟、中华鳖、红耳龟、鳄龟,及蛙类的虎纹蛙和美国牛蛙都是从养殖场繁殖的。我们亦曾到过一些专门繁殖果子狸、龟类和蛙类的养殖场参观,足证国内针对特定的动物种类进行商业养殖是可行和成功的,藉此也可减少野生动物继续被大量捕捉的危机。
调查中发现市场上出售很多濒危及受保护物种,这是对本区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威胁。野生动物贸易瞬息万变,翻查以往记录可发现市场的趋势已经历大幅变动。野生动物贸易持续增长也对亚洲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若不加以管制,整区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势必逐步升级,有可能令很多亚州动物在野外绝迹,所以对市场进行持续监察是必须的,如东南亚或整个亚洲地区的各方面能施以援手,对区内各层面进行监察,便有助窥探这庞大贸易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也对其真正范围及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冲击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川九寨沟旅游环线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
四川岷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多样性热点地区。九寨沟旅游环线是一个近年新兴的著名旅游线路。环线的主要景点都处于岷山地区,旅游业带来几百万的游客,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野生动植物消费市场,对当地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为了了解在旅游旺季九寨沟环线野生动植物的消费情况,由保护国际资助,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在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调查了九寨沟环线发现的与游客相关的野生动植物贸易,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调查期间发现饭店以及市场出售多种野生动物,大多为当地出产。本调查录得15种哺乳类、7种可分辨到种的鸟类和2种泛称鸟类、3种鱼类。其中有6种被列入IUCN《受危物种红色名录》内,分别为:极危3种、濒危1种、及易危2种。CITES附录I3种,附录II2种。此外,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也被贩卖,包括3种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
调查发现用于食用的物种有15种,用于药用的有1种,用于宠物观赏用有7种,用于毛皮消费的有5种,其中羚牛和熊2种有多个消费形式。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餐桌上野生动物的消费,调查共在8个主要旅游站点发现了15种野生物种,有10种哺乳动物、两种未辨别并应进一步分辨的鸟类、以及三种鱼类。从发现物种的次数来看,处于发现物种前五名的物种为齐口裂腹鱼、斑羚、小麂、野鸡和羚牛。从发现物种的分布来看,处于分布广泛前四名的物种为羚牛、齐口裂腹鱼、小麂和野鸡。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沿线对羚牛、齐口裂腹鱼、小麂和野鸡有一个相对普遍而又大量的消费。
通过对九寨沟环线调查发现岷山地区所有的旅游景点附近饭店都存在经营野生动物的现象,其中以平武、九寨沟口、大弯村和茂县为多。
调查显示,当地相对高级的餐馆经营野生动物的比例(100%)比普遍比例(64%)要高出许多,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高级餐馆有能力进行野生动物贸易。野生动物属于违法消费,餐馆得到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因此小餐馆不会去选择冒着被查处罚款的危险去经营野生动物。但是高级餐馆由于有可能有保护伞庇护,并有更大的资本去运营这个风险大回报也大的贸易来占领这个并未消灭的市场。
第二,消费者倾向于在高级餐馆中食用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消费经常作为政务和商务用餐的高级菜。在全国各地,政务和商务餐要求一定的档次是一个社会现实。在内陆地区尤其是在岷山地区这样的交通并不方便海鲜供应非常匮乏的地区,安排一桌有千元以上档次的饭菜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在旅游区招待面向的对象大多为游客性质人员,而游客一般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来,在山区对于海鲜的需求并不大。因此用一些野生动物作为主菜是餐馆经常用于招待的形式。而这些招待一般要在高级餐馆进行。在供求双方互相促进下,高级餐馆对野生动物的经营是很明显的。
建议:禁止在公务宴请时消费野生动物
非典前后的几次调查显示,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餐桌消费的公众意识越来越高,食用野生动物的人数减少。然而调查中也显示,高档消费的餐桌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公款宴请,高价“压台菜”基本都以野生动物为原料,包括珍稀野生动物如鲨鱼(翅)、鲍鱼、梅花鹿、娃娃鱼、龟鳖、蛇等。
这些消费的野生动物中有些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如蛇类,由于野外资源受到威胁,在非典之后没有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可进行商业性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名录;另外一些虽然没有纳入保护名录,如鲨鱼(翅)、鲍鱼,但是都因为过度捕杀造成资源急剧下降,成为世界性关注的动物。其他的如娃娃鱼、梅花鹿等列入国家正式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虽然在进行人工养殖,但是由于消费市场开放、利益驱动和执法不力等原因,它们的野外种群仍在受到毁灭性捕杀的威胁。这些野生动物制作的菜肴昂贵,让请客人感到有“面子”。
公务员接待,尤其是接待领导的餐桌上,已经有了无燕(燕窝)鲍(鲍鱼)翅(鱼翅)不成席的潜规则。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奢侈消费场所,很大程度上依赖公款消费和请公务员吃喝。这样的一桌宴席,动辄成千上万。可以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中的公款吃喝招待费(2004年超过了2000亿元)中不少用于消费野生动物。
在公款消费和公务员接待中食用野生动物,破坏生态,滋生腐败,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使国家形象也深受影响,实谓有百害而无一利。考虑到2008年奥运会行将举办,我们认为公务员参与的野生动物消费应尽快停止。与此同时,2006年10月20日出台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进一步推动了公务接待费用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公开透明,接受监督。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议,尽快严格禁止在公务接待和国家公务员宴请中食用野生动物:
1.对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具体规定,明令禁止食用鱼翅、鲍鱼、娃娃鱼、梅花鹿等珍稀动物;
2.出台禁止宴请食用的野生动物名单,可以请动物保护和健康方面的科学家参与制定;
3.在公务员的政绩考核中应该加上是否有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明令禁止,接受群众监督。
滥吃滥捕野生动物的最大后果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各环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其中一环遭到破坏会影响上下环,甚至危及整个生物链。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生态破坏的恶果已日益显现。由于大量捕蛇,鼠类过剩,我国一些省份近年粮食在减产。又如对青蛙的大量捕杀,导致农田的害虫增多。为控制害虫,又不得不增加农药的喷洒,残留在农作物上的有毒物质又进入到我们的人体,损害我们的健康,形成恶性循环。“竭泽而渔”,杀尽吃光所有的野生动物,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