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天下的崂山水也受益于崂山林木体系的涵养。
崂山区构筑了一支高素质的护林防火队伍。
崂山黑风口松林。
崂山林业开始实现由造林绿化向造景美化的跨越,投资5000万元的枯桃北山绿化工程以多品种树木的搭配、百花园的建设而著称,建成后将成为青岛市独具特色的城市森林公园。
崂山封山育林区。
“崂山受北方气候影响,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森林覆盖率达到59.76%。如果发生森林火灾或病虫害,崂山在我们这里出了问题,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这早是崂山区林业干部的普遍共识。
防火期,天天如坐“汽油桶”
一个烟头,一根火柴,就可以毁掉这片森林。20年前的那场历史悲剧,人们记忆犹新:1987年5月6日,黑龙江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损失林木3800万立方米,造成439人伤亡。
“防火期间,我们每天就像是坐在汽油桶上,如履薄冰!”,崂山区农林局局长刘明佳告诉记者,林业干部的防火压力特别大,敏感时期,晚上在家里,一听到手机响立马条件反射,第一件事情就是忙着穿衣服。崂山30多万亩山,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太多,让谁拍胸脯保证不起火,谁都不敢!
刘明佳的司机李森在农林局工作三年了:“在防火期,彻夜不眠是常事,为了对情况了如指掌,我们经常半夜开着车巡山,挨着查看工作人员值班情况,看看是否在岗,担心的就是万一半夜失火怎么办?”护林员刘振江回忆讲:“这些年防火期内,凡是24小时值班的时候,农林局的领导都会半夜到我们的看护房来看看!”
在崂山,每200亩山林,一面旗帜,一个护林员。区、街道、社区三级22个中队1400人常年护林,敏感时期700名志愿者临时上阵,全民皆兵。崂山的每名护林员一面旗子,在山沟里巡逻时,总是旗在人在,守林有责。如果出现火情,第一时间出现的必须是护林员,第一报告人、第一现场人和第一扑救人也是护林员。管护队伍实行“六统六定”的管理方法:统一责任制,统一补助资金、统一着装、统一办公场所、统一交通通讯灭火机具、统一培训上岗,定岗位、定职责、定责任状、定奖惩、定期检查、定期例会。
2004年的防火期间,刘明佳带着几个副局长仅夜间到王哥庄街道下乡检查就达13次。“半夜里在山沟里转是常事,看到护林员冻得一再裹紧棉大衣,我们心里也不是滋味,防火期对崂山林业的各级部门领导而言,没有黄金周,没有春节和双休日的概念,带着家属出去旅游的想法从来就没有”,崂山农林局副局长吕光锐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他告诉记者,天下雨的日子,就是护林工作者大喘一口气的日子。
2006年,崂山历史上森林火灾事故发生率最低的一年,这与周边省市频繁发生火灾形成鲜明对比。副市长张元福多次到崂山视察护林防火工作,对崂山区的做法给予肯定和好评。他说,护林防火工作必须队伍到位,资金到位,抓好落实。“只有作为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国家规定护林责任人是行政一把手,而崂山是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从区、街道直至社区,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把党政一把手的责任贯穿到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全过程。每年区财力投入1075万元,把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重点加强了森林防火队伍、防火隔离带、防火监控系统、气象预警系统和物资储备建设,构筑起了森林防火的长效管护体系。
正交谈着,崂山区农林局局长刘明佳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是“5月11日崂山区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发布未来24小时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中韩1级,沙子口1级,王戈庄2级,北宅2级……”,他告诉记者,如此信息每天发布。防火期,每天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发送火险等级预报短信,出动宣传车、设立警示标志牌,广泛深入地宣传森林法规和森林火灾预防、扑救知识,形成了全民防火的舆论氛围。
“要想管住火,必先管住人”,崂山区不断加强对游人的宣传教育,安排明岗暗哨,对来往车辆和人员严格盘查。进山门票上有防火主要事项,旅店中有防火告示,电视、广播等有防火宣传,各旅游线和景点都有防火标牌。尤其是防火期,崂山森林的进路口,增加设置了多个防火检查站,严格督察,严防死守,封闭管理。全区安排专业消防队伍120人,集中食宿,昼夜24小时值班备勤,还组织防火巡逻车,不间断巡逻。在区公安消防大队预置2个中队,作为专对浮山等特殊山片的快速反应专业队伍,形成了立体的森林扑火应急队伍体系。一旦遇到火情,快速反应,确保“打早、打小、打了”,把森林火灾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严防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崂山区的决策层认为,与其救火时“钱袋子朝下”,不如平时“松开钱袋子”。于是,投资1000余万元,开通了110公里的防火通道;投资1000余万元,高标准硬化防火通道75公里;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集物资储备、监控指挥中心、扑火队伍集训于一体的1200平方米高标准综合性防火物资储备库;投资100余万元,为各街道统一配备了防火指挥车和防火巡逻车;投资80余万元,建成了独立的森林防火无线通讯指挥系统;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微波监控控制中心,监控点9个,实现了对全区85%山林的实时监控,如果发现有森林火灾、毁林行为、森林病虫害及时监控报警;每年投资200万元,配备风力灭火机、水枪、对讲机、头盔、扑火服、呼救器、方位灯等大量的防火物资,促进了森林防火综合预防和扑救体系的逐步完善,崂山的防扑水平逐年提高。
在崂山区防火指挥部会议室,结合森林防火、沙盘,刘明佳给我们操作演示了森林防火微波监控中心的监控。只见各色小彩灯不停闪烁,黄灯表示防火阻隔带,蓝灯代表防火设施和物资储备库,红灯代表防火宣传牌,还有微波监控系统、火险预测预报系统……各色小彩灯形象地标明了各防火设施的具体位置,一旦出现火情,2分钟知情,可迅速到位。“我们正准备运作使用电子地理信息系统,以后一旦发生火灾,打开该系统,从哪里进军,一目了然,可以全面客观地监控每个点的情况,第一时间内便可进行准确营救!”。
在崂山,防火责任不落实、发现火灾隐患不作为、发生火情隐瞒不报、扑火组织不得力,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防火不仅仅是林业问题,还是生态安全问题、政治问题、国土安全问题,更是崂山经济的发展问题。崂山各级政府部门深谙此理,全力以赴确保森林“不冒烟”。该区多次荣获“山东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和“山东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更费心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听崂山农林局的工作人员讲,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有害生物严重地威胁崂山森林安全,有效地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是崂山林业的重要任务。每年黄金周,市民们纷纷走出市区到崂山感受森林魅力,岂不知为了保护一棵树,放飞一个小蜂都凝聚着林业工作者的许多心血。
如果病虫害来了,马上打药,杀虫效果立竿见影,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极易伤害生物链,造成环境危害,影响崂山的气候、大气、土壤和农作物质量。“我们采用人工、物理和生物技术,一物降一物,最低线是喷打生物制剂(BT),这是最科学,也是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办法。”据悉,去年青岛市共繁育了3种病虫害的生物天敌,崂山区就占2种。崂山区的“生物天敌”放飞效果很好,去年12月通过了山东省林业厅的科技成果鉴定。
2005年,崂山区农林局建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心,积极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理念,转变思想,研究生物天敌防治技术,主要用于生物天敌繁育、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森防实验室、昆虫标本室等工作任务,通过设置测报点、微波监控和人工踏查等方式,密切关注病虫害危害特点和趋势,及时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从2005年开始,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获取大量繁育数据和基础材料,最终掌握“管氏肿腿蜂”的规模繁育技术。去年繁育管氏肿腿蜂1500万只,并成功用于崂山及青岛市蛀干害虫防治工作,防治面积5000亩,防治效果显著,该技术填补了我省空白,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系统掌握该技术的单位。针对青岛市松毛虫、杨树食叶害虫危害严重的实际,去年11月份开展了“赤眼蜂”的繁育试验,并获得成功,即将用于今年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姻”,引进昆虫病毒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物防治率,实现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良性循环。去年崂山区自主研发并放飞了“周氏啮小峰”,加装黑光灯,繁殖期内引诱害虫“飞蛾扑火”,同时人工采摘幼虫卵块,实施集中销毁。崂山区共设置测报点246个,诱杀美国白蛾成虫1021只,取样化验578批样,采摘美国白蛾幼虫网幕18848个,喷施BT乳剂4吨,释放周氏啮小蜂2.1亿头,管氏肿腿蜂1500万头。
“不冒烟的护林战斗更费心,培育、放飞技术要求很高,受季节和时机控制的影响特别大”,农林局副局长吕光锐颇有感触地说。几十万个小管子装满了害虫天敌“蜂”,挂在崂山的漫山遍野。工作人员需要每天晚上观察温度、湿度,哪怕仅差一摄氏度, “蜂”放出去就会死亡,一切前功尽弃。放出之后还要观察效果,在树下放一张白纸,每过一两天就到树下观察害虫所排粪数量的多少,以此来判断“放蜂”杀虫的效果。
吕光锐告诉记者,崂山的深山老林真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这里森林病虫害不能形成灾害,是因为大自然能够自我循环管护,形成“生物链”。我们发现深山老林的植被很厚,上面落有一层新鲜的死虫。因此,崂山区重点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护林,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只需经常去采集标本,观察分析即可。崂山森林已达到“有虫不成灾、有病不扩散”的防治效果,目前崂山区正在进一步研究、实施生物天敌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新技术。
特色造林,满目缤纷赏不尽
崂山的森林覆盖率位于全国前列,其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决定,造林不在量上增加,重点是“造景”。
日前,记者来到崂山枯桃百花园,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不同的树种、树型和色彩和谐搭配,耐冬、美国大樱桃、桃花、梨花、桂花、牡丹点缀其间,真是满目缤纷赏不尽。我们驱车顺着具有“防火隔离带”功能的环山路开向山顶,一路美不胜收,不同的高度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去年崂山区投资5000余万元,邀请国家发改委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了这个以花卉为主题,分休闲服务区、花卉观赏区、花卉交易区、花家乐园区、山岗观赏区五大功能分区的枯桃百花园,造林150亩,栽种红枫、紫花刺槐等苗木1万多棵,黑松2万多棵,竹子1.2万棵,大樱桃2000棵,耐冬1000棵,往日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百花园式的景观园区,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这只是生态崂山建设的一个亮丽剪影。
实践使崂山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点。资金、技术、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惟有发展生态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抓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抓生产力,要营造一个承载力、亲和力强的城市,就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崂山造林,坚持与造风景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与森林旅游相结合。
崂山区林地面积大,覆盖率高,林业生产坚持造林绿化与造景美化相结合,突出山林的色彩景观效果。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的不同,建设以休闲旅游观光为目的的小品景观林带、以提高观赏品位为目的的彩色景观林带,以增强生态防护能力为目的的生态混交林带,逐步形成主体明确、特点突出、特色各异的林业生产板块结构,丰富和体现了“大崂山、大旅游”的内涵。
近三年来,崂山区按照“高低矮、针阔彩”的标准,栽植了20余万株美国红枫、黄栌、日本红楠、连翘、榆叶梅、崂山槲枝子、大叶女贞、常青藤、火炬等彩叶观赏树种,营造彩叶混交林一万多亩。大面积穿插栽植花灌、彩叶树种,改变了林种单一、林相单调的现状,突出了造林绿化、造景美化的内涵,提高了崂山景观效果和观赏价值。崂山区栽植了17种彩叶、花灌树种,以枯桃北山、石老人观光园为代表的园林式景观林带,以大崂北山、庙石西山为代表的彩叶景观林带,以会场、登赢为代表的混交生态林带已初具规模。同时以滨海公路和旅游干线为主线,高标准实施了滨海公路、旅游干线两侧可视山头、沿海基干林带和绿化示范社区等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崂山的村庄绿化景观同样各具特色,基本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使居民远离环境污染,享受到了生态美景和新鲜空气。
宜经济林则经济林,宜生态林则生态林,崂山造林的落脚点是农民增收。崂山的经济林同样营造出一道道景观,25度坡以下侧重发展果茶种植,如今从垭口到仰口沿线全部一片“茶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生物管理带。茶农们在保护自己茶园的同时,也杜绝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双赢。崂山北宅的山下全是经济林,素有“樱桃之乡”的美誉,可栽果树的地方全部栽植上了果树,当地农民将此与旅游相结合,撑起了钱袋子。崂山北宅樱桃节已举办多年,参节人数与经济收入逐年节节攀升,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收的青岛市重大农业节会。随着樱桃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也使这片昔日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投资生态旅游经济的宝地。崂山区位于北纬36度线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海雾弥漫,土壤理化特性好,水质优良,同样造就了崂山茶、崂山矿泉水、青岛啤酒和崂山农副产品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崂山造林,与森林观光旅游相结合。崂山区特殊的山水资源,时刻提醒这里的农民决不能以破坏资源或以发展工业项目为代价而致富;而崂山农民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又决定了崂山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于是,让旅游与农村、农业嫁接、结合,便进入了崂山区委、区政府的战略视野: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专家效益评价、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的连续模式,不断挖掘林业的多种景观、旅游效益。现在崂山每个街道都有观光园:石老人观光园,金鱼湾观光园,沟崖观光园、毕家村百果园、万来客观光园、笔架山观光园……以旅游带动节会,以节会带动生态经济发展。崂山区本着政府主导、群众创造、城乡互动、系统策划的原则,着力发展了樱桃、茶叶、花卉三大农业节会,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崂山旅游文化节,成为带动全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此,便有了王哥庄春茶四溢的芳香,北宅樱桃诱人的绯红,枯桃百花飘散的芬芳,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了崂山“氧吧”魅力,到此体验浪漫森林之旅的游客络绎不绝。
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绿一片。崂山区采用项目化管理,工程质量到位,苗木成活率达到99%以上。以前多是发动机关干部、老百姓植树,现在统一由专业队植树,统一调配好苗木,挖大坑、浇大水、栽大苗,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现移现栽,保证了栽植质量。加强造林的后期抚育管理,浇足、浇透水,不惜动用远距离送水、客土回填、船运苗木等超常规手段,来克服崂山山地砂石砾多、土壤贫瘠、山高坡陡、水源缺乏等立地困难。踏严踏实封好穴,拉绳,施肥,“重栽轻管”的现象在崂山消失了。崂山造林实行档案化管理,每造一块林,都落实到了图纸上。去年该区用于造林项目补助的财力资金达500万元,完成造林2700亩,市级绿化示范社区达到10个,省级绿化示范社区达4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广泛的社会发动和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促进了社会力量的投入。崂山区利用义务植树之机,动员全社会造林绿化,财政扶持,鼓励和带动了一批如枯桃花木公司、石老人观光园等社会力量绿化、彩化崂山的典型。
2004年国家发改委投资所在崂山做规划,采样时发现:崂山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内一般城市的10倍,达到14000之多。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增强崂山的发展竞争力,使其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崂山成了一道城市绿色长廊,成了一道防灾屏障,青岛市的良好气候条件,有5%是受到崂山良好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果随便问一位崂山人:什么是生态?他可能说不上严格定义,但会告诉你:生态就是绿地多了,路面平了,环境好了,心情也跟着开朗了……
来源:星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