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眼里,这不仅是一条寻情通道,还是岷山大熊猫A、B种群的生命走廊。他介绍:“全国80%的大熊猫和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在四川,主要分布于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五大山系,尤以岷山种群数量最多,约占全川大熊猫种群数量的40%。而岷山大熊猫分布区包括我省的青川、平武、若尔盖、九寨沟、松潘、茂县、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州、都江堰和甘肃省文县等13个县市。目前,区域内已建立了唐家河、小河沟、白河、九寨沟、勿角、王朗、宝顶沟等17个自然保护区。”
专家把岷山大熊猫分为A、B两大种群,茂县宝顶沟自然保护区以北为A种群,以南为B种群。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山脉、河流、陡崖、道路以及农业耕作区的阻挡,A、B种群之间被截然隔离,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种群之间无法实现遗传基因的交流。
土地岭地处岷山大熊猫A、B两大种群的结合部,同时又是岷江和涪江上游的分水岭,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岷山大熊猫、金丝猴等野生动物南北往来的唯一通道。“土地岭北边是九寨沟、黄龙、小寨子沟等大熊猫保护区,南边则是千佛山、九顶山、白水河等,如果沿着这条长达五六百公里的山脉线,越过土地岭,大熊猫从甘肃文县,可以到四川都江堰。”
“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毁林开荒、毁林薪柴和茂(县)北(川)公路盘土地岭而过,岷山大熊猫A、B种群唯一通道被破坏,两地大熊猫开始了相望鹊桥的漫漫相思路。1980年前后,土地岭东西两侧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林。多年来,在油松林生长密集地段,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常情况下,一公顷油松林的密度应该只有190株,而这里,密度超过了2200株。”印开蒲说。
而在油松林生长稀疏地带,地面上又全被密集的悬勾子和醉鱼草等多刺的次生灌丛占据绝对优势,大熊猫喜欢的箭竹难以成林。
4月11日上午,几经寻觅,记者在土地岭公路左侧陡坡下发现了一株细矮的箭竹,而对面不远处的山坡上,大片箭竹长得绿油油的。
“土地岭两边的大熊猫活动痕迹,距离公路最近的均只有2公里。也就是说,两个大熊猫种群活动痕迹最近仅为4公里,有相亲会面的趋势。”
目睹大熊猫下山寻情,那个难过滋味……
土地岭公路左侧的地盘是四川宝顶沟自然保护区,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约36只大熊猫,活动非常频繁。保护区管理处提供的2003-2005年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显示,3年时间共监测到大熊猫活动痕迹275次,远远超过排在第二位54次的野猪。有趣的是,在春季动物发情时节,大熊猫在监测线路上活动次数最多,为108次。印开蒲说,大熊猫有异地求偶的本能,发情期间常常奔走数十公里寻找配偶,甚至不惜死在求偶路上。
2005年,进行大熊猫跟踪调查的宝顶沟管理处工作人员郭兴在距离土地岭公路2公里的山崖上与一只幼年大熊猫相遇。“距离只有3米,双方都有些不知所措。大熊猫正坐在一具动物尸体上,背朝着我们吃东西,然后转过身来,我们就相互盯着。或许都在奇怪,你是干什么的呢?”郭兴笑着说:“过了1分钟我才反应过来,赶紧拍照。我还和大熊猫合了张影呢。”当然,这是远距离“合影”,郭兴不敢走近。
2003年5月3日,印开蒲在茂县调查时,亲眼目睹了一次大熊猫下山。那是一只5岁的雌性大熊猫,一晃三摇地走下山来,误入沙坝乡境内的黑水河中,将救它的村民抓伤。“处于发情期的大熊猫很暴躁。”印开蒲说。他记忆中还有一个细节,在被村民关进铁笼,送回山上的途中,大熊猫一直耷拉着头。“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姑娘,真让人同情。”
同年春天,还有一只雌性大熊猫“寻情“下山,到了岷江边的沟口乡。“目睹大熊猫下山寻情,那个难过滋味……”由此,他想到另一个现实:为保护大熊猫,人类按照自己的想法,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意义。但是,用人为“划个圈”来保护野生动物的做法,也存在诸多弊病。如,由于气候和人为干扰造成栖息地变化,野生动物迁移到其它地方时,并不知道已经超出人类为它们划的边界,也不知道面临未知的危险。“我们这样划区,大熊猫不一定就欢迎啊?能不能恢复土地岭的大熊猫通道,让A、B两种群重新实现基因交流?从而保护遗传多样性,增强它们的生命活力。”
“你是科学家,不能犯低级错误”
越想越兴奋,作为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印开蒲连夜挥笔向省政府写出《关于建立岷山土地岭大熊猫和野生动物生命走廊》的参事建议书。由此,为岷山大熊猫A、B种群建立寻情通道的想法第一次正式提出。
在项目建议书暂时未得到回音时,印开蒲决定干起来再说。他的想法得到生物所同事、从芬兰回国的李春阳博士的赞同。李春阳从自己的项目资金中拿出5万元,印开蒲开始在土地岭上造适合大熊猫生存的树林。
一个星期后,省林业部门接到举报:有人在岷江上游的土地岭“非法砍树”。查来查去,竟是印开蒲干的?“印老师,你的想法是不错的,但你是科学家,懂得树木对岷江上游的重要性,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动一草一木都是要批准的。”省林业部门领导说。
尽管受到“严厉”批评,印开蒲却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随后通过宝顶沟自然保护区逐级向上补办了手续。这个为保护九寨沟原始森林出了大力、为亚丁景区命名的老先生,笑眯眯地总结自己那次“低级错误”时,得意地说,那次“塞翁失马”的事件后,另一个结果是,林业部门积极赞同恢复大熊猫生命走廊。省林业厅和国际知名环保组织国际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主持在茂县召开了“岷山大熊猫A、B种群土地岭走廊带森林恢复”研讨会,肯定了“岷山土地岭大熊猫生命走廊建设”的设想。
一人的呼吁,变成了众人的声音。国家林业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保护国际(CI)、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大学等机构的40多名与会专家呼吁,加强合作,促进岷山土地岭大熊猫生命走廊建设。“这个项目我们争取到150万元资金。”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办有关负责人说。记者采访中还获悉,在宝顶沟自然保护区开展岷山土地岭大熊猫生命走廊建设已经写入省林业厅“十一五”规划中。
2005年,由保护国际和多家企业提供的“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资助、世界自然基金会主持的“岷山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廊道建设项目启动。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省社科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茂县林业局围绕“土地岭廊道”建设,在调查基础上,《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廊道建设总体规划》初稿完成。
今年4月,土地岭上,展开了300亩多刺灌丛和油松林恢复和改造试验。5月,岷山大熊猫生命走廊建设将大规模铺开。
从2002年呼吁,到2007年小面积试验,5年的努力总算有了一个结果。说到这里,印开蒲长长地舒了口气。
寻情走廊的“真面目”
3月25日至4月23日,印开蒲两次赴土地岭,结合十一五期间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恢复”的开展,对土地岭试验地段大密度的油松林,进行适当间伐,补种适宜在该地区生长的针叶树种云杉、铁杉,以及槭树、桦木、珙桐、灯台树、花楸等阔叶树种。
此外,对土地岭试验地段的多刺灌丛,按等高线进行带状清除。在清除带内,栽种适宜本地区生长的针叶和阔叶树种,待乔木树种生长到一定高度并形成一定郁闭度后,在林下种植大熊猫喜食的箭竹和其它野生动物喜食的带浆果的灌木种类。在保留带内,对多刺灌丛进行相同改造。
采访中,当地人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尽快促成茂县至北川、绵竹公路(省道302线)“土地岭隧道”项目实施。隧道通车后,可以封闭茂(县)北(川)公路土地岭段,彻底恢复土地岭的森林状态,还能缩短成都-绵竹-茂县-九寨沟一线50多公里车程,缓解这一线的交通压力。4月10日,记者从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一线沿岷江而上,160公里,花了4个多小时,其间遇上三次长时间堵车。
印开蒲还有一个设想,如果土地岭隧道项目暂时不能实施,在进行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同时,对省道302线土地岭段限时通行。
可以展望的未来是,随着植物多样性的丰富和食物链的恢复,将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和通行提供有利环境。
“如果改造范围扩大至1万公顷,将完全建成岷山大熊猫生命走廊。不久的将来,岷山A、B种群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便能实现基因自由交流。四川在大熊猫保护方面,也将作出一个新的示范。到那时,成都的大熊猫便可以拖儿带女,到九寨沟、黄龙,甚至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去探亲了。”
[最新消息]
《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廊道建设总体规划》出炉
5月15日,阿坝州茂县,海拔2200米的土地岭山垭口。
来自国家林业局、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中国科学院、省林业厅等部门和机构的20多位熊猫保护专家,挥锹执铲,在土地岭种下箭竹、四照花等植物,启动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廊道恢复工程。工程预计用10年时间,建成土地岭大熊猫A、B种群栖息地廊道。
之前,建设及保护大熊猫走廊带,我省有两种模式,一是平武到九寨沟县的黄土梁走廊带采取的共管方式,另一种是松潘到平武的施家堡走廊带采取的划建保护区方式。而土地岭则通过恢复栖息地的方式,建设大熊猫走廊带。这种全新的保护模式,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以改善走廊带区域内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协调廊道建设和周边经济发展为关键环节,能较好地提升土地岭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社区经济造血能力,降低区域森林资源负载。
随后召开的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廊道管理策略与方案研讨会上,由省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廊道建设总体规划》(会议稿)新鲜出炉。根据规划,栖息地建设分两期。前期为2007-2012年,预计5年内,通过科学栽种,让走廊带的植被达到栖息地的基本要求,同时促进中国第一条“熊猫隧道”,即“土地岭隧道”建成;2013-2016年为建设后期,包括社区建设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将得到解决,基本建成大熊猫栖息地廊道。
土地岭走廊带的前景让当地人兴奋不已,与会的20多名社区代表纷纷表示,要在走廊带动植物保护监测、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
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