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别忘上好“环保课”
严循东 2007年5月17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口袋鼓了,房子也宽敞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农村环境不但没有变好反而变差了。呈现在眼前的农村环境现状是:大风一来,纸屑、塑料袋满天飞舞,大风过后,大量废物悬挂在树枝和电线上。这样的环境现状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很不相适应。
正如专家所言:农村环境卫生如果不认真治理,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没有健康,就无所谓小康,因此,广大农民群众要人人增强卫生意识,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共同维护好自己身边的环境卫生。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环境治理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内在要求。
为逐步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现象,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实施“五通一气”(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沼气建设)工程为重点,积极从源头治理面源污染。环保部门主动参与村庄规划的编制,负责审定公厕选址、排污管网、废水处理、垃圾转运等,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选派了上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入驻村组,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有的村还专门成立了物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垃圾的收集、清运以及家庭卫生的评比工作,形成了联合治污和控污的长效机制。这些都为建设新农村开了个好头。
虽然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自我净化能力比城市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村污染可以不予关注。恰恰相反,由于人类赖以果腹生存的粮、油、果、蔬都产自农村,因而对农村污染的关注不但不能逊于城市,更要甚于城市。
期待各地在建设新农村时,能先上好“环保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让广大农民朋友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环境保护的约束与监督机制,要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促进广大群众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将农村环境的保护、治理与城镇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不能厚此薄彼,特别要警惕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