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中,浓烟蔽日;火光四溅里,冶炼正酣,这是记者日前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见到的景象。当地依山傍水兴建了8家大型硅铁冶炼企业,18台冶炼炉在生产过程中,除尘减排设备时开时停,黑烟四起。
小江南“黑烟”笼罩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位于陕、甘、川三省接壤处,这里既具有秦岭雄浑的气势,又具有蜀中灵秀的内蕴,历来以气候温和、山水清秀、空气纯净、商业文化浓郁著称西北,有甘肃“四大名镇”、“陇上小江南”的美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这里陆续建成了8家大型硅铁冶炼企业,碧水青山渐渐罩上了“一袭黑衣”。
记者顺着212国道沿白龙江自西向东而上,在不到碧口镇窦家坝村的路上,远远看见绿山中一排烟囱冒出滚滚浓烟向四处飘散。窦家坝村村民高志远告诉记者,每天家里厚厚的一层烟灰。在碧口,随时随地可以看到空气中的粉尘。高志远忧心忡忡地说,当地老百姓种的菜,因为污染严重没法吃。
记者在白龙江畔走访时发现,碧口镇的硅铁企业建在沿江两岸的青山绿水间,各家企业生产厂房上烟囱林立,浓烟竞放,与相距不远郁郁葱葱的青山形成了强烈反差。记者经过这些企业厂门时,冲天而上的浓烟似脱缰野马,人如同置身于“烟海雾空”。
除尘设备时开时停
为防止硅铁厂的污染,县里要求企业安装了除尘设备,但这些设备经常是“摆设”。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为了遮人耳目,这些冶炼企业白天开着除尘设备,排放的烟雾部分得到回收,烟尘看起来不算太大,但是到了晚上,有些企业关上除尘设备,任由冶炼生产产生的浓烟弥漫。一位碧口镇的村民告诉记者,硅铁价格下降,企业用这些除尘设备就要耗电费钱。因此白天上面来人检查时就开除尘设备,晚上或趁人不注意时就关掉除尘设备。
当晚,记者一行从当地风景旅游名胜区碧峰沟走出时,只见碧峰沟口一股浓烟升腾回旋,生产车间的火光在夜色中格外耀眼,阵阵烟雾在火光中向四面八方散开,黑烟顺着东风正好吹向下风口的碧口镇。
文县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执法大队队长汪向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8家硅铁生产企业在建设上没有按照“三同时”制度原则走,建设之后,一边生产一边治理,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其生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污染,年排放量达到了8000多吨。
汪向军告诉记者,冶炼企业对碧口的环境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为此县环保局在碧口镇设立了一个环保检查站,专门执法监督企业排污,一位副局长兼任了这个环保站的负责人。碧口镇的8家冶炼企业共18台冶炼炉也按照县上的统一要求,全部安装了除尘设备。汪向军又告诉记者,由于这些冶炼企业安装的除尘设备在运转时需耗费大量电力,硅铁企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加上回收的粉尘所生产的二次产品不达标,市场销售没有出路,影响了硅铁企业增加环保投入的积极性,所以直到现在,这些企业能不用除尘设备时就尽量不用,以节约成本。结果造成了碧口镇的粉尘污染愈演愈烈。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碧口镇镇长黄华文告诉记者,镇上的8家硅铁企业建成有一二十年了,当时选址时没有考虑到环保因素,现在开始自食苦果。记者了解到,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不明显。当地一家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碧口镇干部职工体检透视时,普遍存在肺纹理增粗、肺部钙化点严重等问题。另外,最近几年碧口镇呼吸道病人明显增多,嗓子发痒、咳嗽、感冒症状的病人多,吃药打针效果不明显。
这家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次对全镇硅铁企业1000多名工人肺部透视拍片后发现,这些工人肺部几乎都有问题。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因为污染严重,碧口当地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选择到外地发展。
碧口镇位于文县东部,白龙江下游,这里因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物产丰富,生长有亚热带植物茶、油桐、油橄榄、棕榈等。碧口镇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中心、水旱码头。如今,碧口镇有2万多固定人口,5000多流动人口,面对环境污染给碧口镇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文县县政府提出了碧口镇要尽快扭转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茶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南茶北果”为特色的观光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产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针对污染源,文县在加大对硅铁企业环保监控力度的同时,准备着手将这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搬离碧口镇。
汪向军告诉记者,今后他们将对这些硅铁企业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坚持每日巡查制度;对个别偷排漏排企业,一旦查实,将实施“严刑峻法”;对那些故意不使用除尘设备的企业,坚决予以停产治理。
碧口镇镇长黄华文说,文县县委、县政府针对碧口镇的污染状况,多次专题研究了具体的治理问题,并在企业搬迁上达成共识。文县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压缩对空气污染严重的硅铁生产规模,对碧口镇现有的8家硅铁生产企业除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标准外,还将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污染企业迁出人口密集的集镇、村社。
来源:新华网